車險增速呈“巡航模式” “新能源悖論”待解

文/王丹妮

車險作為財產險業務中的主要險種,近30年來一直備受關注,政策持續加碼,改革不斷深化,產品與銷售模式也隨著市場變化不斷更新迭代。車險保費收入在經過高速增長後進入平穩增長階段。在中外各路資本紛紛進入的車險市場中,“老三家”的絕對主導地位持續穩固。

近幾年,隨著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到來,由於車輛自身特性、駕駛群體、維保費用等方面因素影響,以及新能源汽車具有更高的出險頻率和更高案均賠付率,新能源汽車保險市場出現了車主喊貴,險企叫虧的“新能源悖論”,汽車保險業迎來新的挑戰。

保費收入:從20億元增長至8673億元

1985年,包括機動車輛險在內的運輸工具險保費收入只有9.1億元,1988年,我國機動車輛險保費收入達到20億元。經過10年的發展,至1997年,我國機動車輛保險保費收入增長至209.23億元。

從2001年開始,中國汽車市場表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2001年銷售汽車236.37萬輛,同比增長13.29%;2002年銷售汽車324.81萬輛,同比增長36.65%;2003年,銷售汽車達到439.08萬輛,同比增長34.21%。這期間機動車輛保險保費收入也水漲船高:2001年車險保費收入421.7億元,2002年車險保費收入472億元,2003年達到540.14億元。

隨著中國汽車產銷量在2009年登上全球第一寶座,2009年至2018年,中國機動車輛險業務幾乎每年上一個千億台階:2009年,保費收入突破2000億元,達2155億元;2010年保費收入超過3000億元,達3004億元;2012年超4000億元,達4005億元;2014年超5000億元,達5516億元;2015年更是超過6000億元,達6199億元;隨著2015年車險費率市場化改革啟動,2016年達到近6835億元。2017年達到7521億元;2018年突破8000億元,達到8183億元。

1988年,機動車輛保險收入占財產險收入比例為37.6%,第一次超過了企業財產險(35.99%)。2001年,我國機動車輛保險的總保費收入達到421.7億元,占財產保險市場份額的60%,是我國財產保險業務的龍頭險種,從那以後到2020年,機動車輛保險長時間保持著財產保險第一大險種的地位,並擁有高增長率。其中, 2006年佔比更是超過七成,2014年佔比提高到73.12%。

2017年開始,財險公司開始著力發展非車險業務,實現車險和非車險業務的平衡發展,以達到優化業務結構、改善盈利格局引領市場發展的目的。2017年非車險業務的保費收入為2313.59億元,同比增長22.42%,比車險增速高出12個百分點。

近幾年,車險綜改疊加非車險的崛起,車險增速放緩,車險保費佔比從2019年開始下降。2021年,我國車險保費收入為7773億元,占財產保險保費收入的比重已降至56.84%;2022年我國車險保費收入達8210.0億元,占財產保險保費收入的比重為55.22%;2023年,車險業務占財產險收入比例降至40%。

競爭格局:從一家獨大到市場多元化

汽車保險與汽車金融相比,早期的市場集中度更高,特別在1985年之前,我國只有1家保險公司——中國人保,車險市場處於獨家壟斷格局。

隨著1988年平安保險成立和1991年太平洋保險成立,人保財險的份額開始逐漸被稀釋並連續下降,“老三家”由此形成。2001年,“老三家”在車險總體份額中佔比高達96.27%,其中,人保佔比高達74.65%。

隨著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的頒布,保險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市場主體逐漸多元化。2000年,中國有9家財險公司經營車險;2003年底,增長為14家;2009年,中外財險公司52家(中資34家、外資18家),其中經營交強險業務的保險公司達30家;至2023年,經營交強險業務的保險公司63家。

在這其中,車企也陸續入局汽車保險賽道。

2011年6月,由廣汽集團、粵財信託、粵科金融、長隆集團等發起創立的眾誠汽車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眾誠保險”)成立。

2012年6月15日,由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旗下的一汽財務有限公司、一汽轎車股份有限公司、長春一汽富維汽車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一汽夏利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富奧汽車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家公司共同出資的鑫安汽車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鑫安保險”)正式成立。

2021年3月26日,北京銀保監局批準合眾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將所持合眾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眾財險)1.33億股股份轉讓給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利控股)。轉讓後,吉利控股在合眾財險的持股比例為33.33%。

多元化的汽車保險市場,在結束壟斷、引進競爭的同時,也改變了市場格局。從2004年開始,市場份額排名第一的人保財險份額連續下滑,平安財險、太平洋保險和中小型公司份額上升較快。2011年,人保、平安和太保車險保費收入市場份額分別為36.54%、18.63%和13.53%,三者合計佔比68.70%,比2001年三大車險公司市場96.27%的份額下降了27.57個百分點。自此,車險市場競爭格局也從人保一家獨大到“老三家”共守天下,而這一局面,一直堅持到現在。

2023年,人保財險車險保費收入2856.26億元;平安產險、太保產險車險保費收入分別為2138.5億元、1035.14億元。“老三家”之間的差距較2011年進一步縮小。

車險改革推動行業發展

由於車多、新手多(從新中國成立到2003年,中國駕駛員數量達到1億,2003年新增駕駛員的人數僅北京市就達28.8萬人),再加上車險市場各方“內耗”嚴重、保險公司管理不善,2003年的車險市場陷入尷尬境地:一方面保險公司賠付率居高不下,大叫虧損;另一面高風險車輛的車主、廠商遭遇拒保,生活、生產各受影響。

為改變這一現狀,2003年開始啟動車險改革。2004年4月1日起新版車險條款開始付諸實施,各家保險公司新車險條款上呈現出價格略有變化、服務更加周到、人性化色彩越發強烈這幾大特點。其中,2003年太平洋保險公司推出了“神行車保”新車險,它的產品主要包括綜合保險、傳統保險、摩托車定額保險三大系列45個條款,也是當時推出車險產品最多的保險公司。

隨著汽車產業快速發展,投保車輛的增多,保險公司基礎數據的積累以及經驗的增長,車險費率的測算更加科學、合理,費率有所提升等多方原因,帶動了保費的增長。2004年全國機動車保險業務保費收入達到744.82億元,同比增長36.76%,增幅較上年提高22.67個百分點。

2006年7月1日起實施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製保險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明確規定:在中國境內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必須投保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製保險。《條例》的實施為機動車輛險業務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6年當年機動車輛險保費收入首次突破1000億元,達到1108億元。

2007年7月1日推出《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製保險費率浮動暫行辦法》,實行交強險費率與道路交通事故相聯繫浮動。

隨著承保車輛數量的不斷加大、賠付率不斷上升,交強險走入持續性虧損的狀態。2009年交強險虧損53億元,2010年虧損97億元,2011年虧損112億元,2012年虧損83億元,2013年虧損43億元。

2012年3月30日,國務院公佈了《國務院關於修改〈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製保險條例〉的決定》,我國正式向外資保險公司開放交強險市場,中國保險業進入全面開放階段。

隨著交強險運行效率不斷提高,車險改革不斷深化,交強險經營情況漸趨穩定。2017年,交強險保費收入為1869億元,賠付成本為1317億元,綜合費用率為26%,較2016年下降了3個百分點。從盈利情況看,2017年,交強險承保盈利為0.8億元,結束了多年以來的虧損。

與此同時,政府不斷推出一系列政策法規,推動車險多輪改革,包括商業險、新能源車險等等。

2012年3月8日,中國保監會發佈《關於加強機動車輛商業保險條款費率管理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完善商業車險條款費率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市場化導向的條款費率形成機制,強化保險公司在條款費率擬訂、執行中的主體作用和責任,更好的發揮行業協會在建立行業標準及加強自律規範等方面的作用。

2015年推出的《深化商業車險條款費率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方案》於6月1日首批試點,此次改革標誌著保費釐定由基於保額定價向基於風險定價轉變。這也被業界稱之為“二次費改”。

改革後商業車險價格將總體平穩,低風險車主會享受更多的費率優惠。根據保監會公佈的數據,2015年6月改革首月,黑龍江、山東、廣西、重慶、陝西、青島六個試點地區共承保商業車險保單130.7萬件,同比增長17.2%;保費收入48.9億元,同比增長6.6%。商業車險費改對車主個人的影響也從首月數據中得到了反饋,六個試點地區車均保費同比下降約9%,約77%的投保人續保保費同比下降,約23%的投保人續保保費同比上升。在試點地區,投保交強險同時也選擇投保商業車險的車主比例為65.4%,同比上升3.6個百分點。試點地區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商業保險的平均保險金額為42.13萬元,同比上升6.7萬元。

二次費改導致市場競爭越發激烈。由於佔據份額及價格優勢,費改運行一年後,人保、平安等大公司取得車險承保盈利,而另一邊,中小險企的日子則普遍難過。

2020年9月,交強險也在車險綜合改革中進行了改革,交強險責任限額從12.2萬元提高到20萬元,費率浮動係數浮動上限保持不變,浮動下限由-30%擴大到-50%,對未發生賠付消費者的費率優惠幅度加大。在改革後的首個經營年度即2021年,交強險承保虧損44億元。

渠道:電話車險與網絡車險異軍突起

2007年之前,車險銷售渠道主要依靠中介代理等傳統渠道。

2007年2月,平安財險成為全國首家拿到電話直銷牌照的機構,率先開展電銷業務,自此正式拉開電銷車險戰幕。

2007年,保監會出台的《關於規範財產保險公司電話營銷專用產品開發和管理的通知》規定,保險公司可以開發專門用於電話渠道銷售的保險專用產品,但保險公司必須在場所設置、人員配備、內控制度以及電銷運營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滿足相關條件。保險公司開發電銷專用產品應當由總公司報送中國保監會審批。保險公司應當在管理電銷專用產品的各個環節中建立電銷專用網絡系統、人員管理制度、質量監控機制、獨立核算制度、客戶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統一的售後服務制度等內控管理制度。

最早從2003年起開始進行基礎投入和團隊建設的平安車險電銷渠道在2007年底保費收入達到6.7億元。

2009年,電銷車險業務全面興起,當年有11家財產保險公司進軍電話車險市場;2010年1月至9月,電銷車險業務在全行業的保費佔比已達到5.3%,部分公司電銷業務佔比超過20%,已成為車險業務重要的銷售渠道之一。

平安財險電銷車險保費規模連年領先行業,年均增速超100%,僅用兩年時間就實現盈利,三年時間電話營銷業務已經占到平安車險整體份額的15%。數據顯示,平安電銷車險保費規模2008年為16.3億,2009年為42.4億,2010年為126.5億,2011年已達221.9億。與此同時,平安電話坐席團隊規模,也保持著成倍的年均增長速度。

網銷車險在2012年高速發展,保費超過30億元,同比增速超過100%。

保險業互聯網銷售基本確立了三種銷售方式:一是官網直銷B2C,二是由第三方平台分銷B2B2C,以及第三種代理人上網A2C;相對應的平台就是各家險企的自營平台,以淘寶為代表的經銷平台,以及如攜程、去哪兒等垂直平台。

2015年7月22日,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佈的《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指出,保險機構通過第三方網絡平台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的,第三方網絡平台應取得保險業務經營資格,應最近兩年未受到互聯網行業主管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等政府部門的重大行政處罰,未被中國保監會列入保險行業禁止合作清單。另還強調,投保人交付的保險費應直接轉賬支付至保險機構的保費收入專用賬戶,第三方網絡平台不得代收保險費並進行轉支付;保險公司向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及第三方網絡平台支付相關費用時,應當由總公司統一結算、統一授權轉賬支付。

對於車險業務來說,由於互聯網公司可以利用UBI數據對車險進行二次定價,並且車險相比其他保險更標準化、頻次高,非常適合互聯網化。並且,隨著商業車險費改的持續推進,以及險企對這一渠道的投入越來越大,網銷渠道在產品、成本、效率等方面的優勢將會越來越明顯。

保監會公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車險電話銷售渠道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438.55億元,同比增長1.49%;互聯網銷售渠道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24.99億元,同比增長高達67.27%;兩渠道分別占車險業務比例的14.64%和10.85%。無論從保費規模,還是車險業務佔比,網銷渠道的數據已然和電銷比肩。

新能源汽車保險迎來新挑戰

自2015年開始,我國新能源汽車已連續九年銷量全球第一。

2023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全年產銷邁入900萬輛規模,分別達到958.7萬輛和94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8%和37.9%,全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全部汽車銷售量比重達31.6%,較2022 年提升6個百分點。

隨著新能源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新能源車險保費在車險市場佔比也越來越高,車均保費呈現明顯上升趨勢。2023年,財產險公司實現車險原保費收入8778.86億元,同比增長5.57%,其中交強險保費收入2602.4億元,同比增長5.6%。承保機動車數量3.57億輛,同比增長5.9%。企業年報顯示,2023年人保財險新能源車承保數量同比增長57.7%,太保新能源車險同比增長 54.7%。

根據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與騰訊研究院等五家機構聯合發佈的《2024新能源車險發展報告》顯示,2023年新能源汽車車險保費在整體車險保費中的佔比已達11.5%,較2022年提升了3.7個百分點。自2021年起,這一上升趨勢尤為明顯,這也受益於新能源車險保單量價齊升的趨勢。

中國銀保信發佈的《新能源汽車保險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23年,新能源車的平均保費實際上比燃油車高出大約21%,其中,純電車每年保費平均比燃油車貴1687元,約為燃油車的1.8倍。

但另一方面,車險賠付率也在不斷上升,保險公司的承保利潤大幅下降。

2023年,交強險賠付成本2027.3億元,同比增長9.9%,承保虧損107.8億元。

2023年,財產險公司車險業務實現承保利潤89.98 億元,同比下降58.4%。據業內人士透露,2023年全部經營車險的64家行業主體中,僅有16家公司車險承保盈利,其餘48家虧損。其中財險老三家也不得不面對承保利潤大幅下降的現實,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分別實現承保利潤86.23億元、47.32億元和24.1億元,分別同比下滑41.1%、41.09%和15.02%。

根據中國保監會的數據,2023年,全國平均車險賠付率為69.8%,較2022年上升0.6個百分點。車險賠付率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車險理賠次數增加、理賠金額增大、理賠效率提高,以及新能源汽車佔比上升等。中國人保副總裁、人保財險總裁於澤判斷,整個行業新能源車險的賠付率大概比燃油車高10個百分點以上。

於是,新能源汽車市場上出現了車主喊貴,險企叫虧的尷尬局面。

2023年5月,比亞迪汽車工業有限公司獲批收購易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易安財險)的10億股股份,實現了100%控股。易安財險因此更名深圳比亞迪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比亞迪財險”),註冊資本金也由10億元變更為40億元。

2024年4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批複,同意比亞迪財險在安徽、江西、山東(不含青島)、河南、湖南、廣東、陝西和深圳地區使用全國統一的交強險條款、基礎保險費率和相應的費率浮動係數。至此,比亞迪正式進軍汽車保險市場。

根據比亞迪財險公佈的2024年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二季度比亞迪財險車險簽單保費為6739.39萬元,全部為直銷渠道簽單保費,車險車均保費為4900元。略高於我國新能源車險2023年約4000元的件均水平。

由於比亞迪汽車的零部件自產率較高,且擁有目前國內車企中最大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業內人士認為,比亞迪財險會比普通保險公司更加靈活,“我們會持續觀察比亞迪的案例,看看它是否能夠真正對保費定價形成自己的方案。”

2024年9月11日,保險業迎來的第三個“國十條”《國務院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到,“以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為重點,深化車險綜合改革”。這奠定了未來一段時期車險市場的大基調。

9月27日,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金融監管總局財產保險監管司司長尹江鼇表示,金融監管總局將以新能源車險為切入點,持續推進車險綜改。具體來看,將研究優化新能源車險自主定價係數的範圍、探索家用車和網約運營的組合產品、探討高賠付車輛風險的分擔機制,著力解決當前的頭部難題。同時,通過回溯數據優化新能源車險費率。會同相關部門推進信息共享,推動降低新能源車險運行成本。

返回21經濟網首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