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前端第一人AI創業首戰,要做全球內容創作者的GitHub!公司倆月估值過億,5k人排隊內測
衡宇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百花齊放,但屍橫遍野。
這就是躬身入局AI大模型創業的玉伯,對2024年創業現狀的真實體感。
但這位昔日的阿里前端第一人,還是選擇加入了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用AI聚焦內容創作者群體。
入場2個月,公司估值過億;入場6個月,推出首款產品YouMind,開放內測20多天來,反響不錯,有近5000人排隊申請(最後通過了千餘人)。
他還有些喜出望外地告訴量子位,迄今為止,已付費的種子用戶比他預料中更多。
玉伯是誰?
這個名字在前端開發領域圈子裡家喻戶曉,且和現在大多數打工人每日用的辦公工具/平台息息相關:
-
碩士就讀於中科院物理所;
-
2008年加入淘寶UED(User Experience Design)部門擔任前端工程師,和團隊陸續推出了SeaJS、KISSY等框架;
-
2012年轉入支付寶前端開發部,負責基礎組,後來創立了體驗技術部,致力於設計語言Ant Design、數據可視化AntV等;
-
2016年,主導了筆記與文檔知識庫語雀(初期叫雲雀)的開發,並在2019年開始了語雀的商業化嘗試;
-
2021年,生產力協同事業部成立,玉伯負責主要產品語雀+白雁;
-
2023年4月,入職阿里15年、職級P10的玉伯離開螞蟻;緊接著入職字節旗下飛書,擔任飛書產品副總裁;
-
2024年4月,玉伯離職飛書,次月在杭州創辦AI公司思維天空。
11月底,思維天空的第一款產品問世,並於12月6日開啟內測:
YouMind,一個面向全球創作者的AI工具,覆蓋全流程,能整合多模態那種。
不過,玉伯很直接地告訴量子位,目前大家看到和用上的版本,僅僅是YouMind最終構想的v0.1。
但出於一個技術出身者深入骨髓的開源精神和共創理念,團隊選擇在此時把YouMind擺到用戶眼前。
最終形態:內容創作者的GitHub社區
那麼,0.1版本的YouMind——也就是現在用戶可以內測上的這個版本,是什麼樣的?
作為通過內測的千分之一,量子位多位編輯都嘗試體驗了一番。
註冊後,它會推薦你安裝YouMind瀏覽器插件。
通過這個插件,你主要可以幹三件事:
第一,總結網頁,翻譯網頁;
第二,和ChatBot對話,詢問問題,不管是關於正在瀏覽的界面的,還是需要互聯網搜索的;
第三,把任何模態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播客/音頻、影片等,吃進個人收藏夾里,帶分類那種。
以上,是調用插件能做的事。
右側為調用插件時的界面
而當進入YouMind主頁後,有三大功能。
首先,Snips。
用來摘取並收藏互聯網上任何你覺得有用,想要沉澱到自己知識庫的內容。
可以是來自arXiv的論文,來自油管的影片,總之anywhere的anything。
其次,Thoughts。
這個很好理解,用來記錄你自己個人的想法和隨筆,就是網絡在線筆記本。
再者,Boards。
可以在這裏把外來沉澱的Snips,和個人記錄的Thoughts,在這裏分類歸類,進行整理。
目前來看,Boards功能有限。
(不過畢竟玉伯還把此版本定義為v0.1,大家看個意思吧先)
非要做個類比來方便大家理解的話,我願稱之v0.1的YouMind為:
Readwise和obsidian的AI集合版。
(打個比方啦,有更準確的描述歡迎大家評論區集智眾籌)
而這,僅僅是玉伯構想中,YouMind走向完全成熟的三個階段中,第一階段的第一步。
量子位畫了張思維導圖,來呈現他對YouMind的整體構想:
玉伯介紹,團隊目前正在打磨第一階段的第二步,讓內容創作者們能夠在YouMind上IPO起來(手動狗頭)。
讓收藏的內容不再吃灰,想找看過的內容時不用各平台狂翻瀏覽記錄。
完成資料的串聯和調用,幫助自己更好地生產文章/播客/影片等內容。
至此,就算完成了YouMind第一階段——此時將達到v0.5。
到了第二階段,YouMind會從個人工具走向協同使用,正式走向v1.0。
但和Notion、飛書、WPS等還不太一樣,YouMind偏重內容協同、強調項目管理,而非組織管理。
AI 2.0時代,「一人公司」為代表的超級個體或小微團隊大量出現,我想他們都不需要很龐大的協同工作平台。
我們的第二階段,就是想做服務這類人群的協同工具。
「哈哈,第三階段其實很長期,和我的初心有關。」玉伯笑道,那就是做社區。
內容創作者們有油管、抖音、Twitter、小紅書等各種平台,但會給人一種四處打工的感覺,「我感覺創作者沒有歸屬感。」
他拿程序員最大的社區GitHub類比——
無論是寫代碼還是抄代碼,程序員會把GitHub看成是一個家一樣的社區;自己有好的想法,也能上傳後,進一步被build,甚至變成軟件,再分發出去,可能還會在Apple Store裡面掙錢。
所以,YouMind的終極目標,是成為一個內容創作者的GitHub。
(p.s.:以天天寫稿人的角度,我們聊到創作者的心態或許和程序員的心態有所不同,內容創作者或許不太接受「被copy」。但玉伯舉例了一個他認為的神奇存在:域奇百科)
「也許創作是更好的消費」
而之所以創業第一劍,玉波選擇對內容創作者群體「下手」,原因無外乎有二。
一看擅長什麼。
一次與杭州的創業前輩交流時,玉伯頭一回聽說了與共識不同的PMF解釋:
P不應該代表product,應該代表person。指代的還不是團隊里的所有人,就是創始人本身。
那看玉伯自己的經歷,他表示自己從2014年起開始用Notion,後來主導語雀、加入飛書。
他介紹團隊成員雖然年輕,但多年工作經驗與此息息相關,有經驗,有積累,有市場長期觀察。
團隊成立後,內部協同又從Slack+Notion+Google Workspace,橫跳到覺得更適合小團隊協同和項目管理的Linear+Google Workspace。
等於是從自己的日常使用中尋找新的痛點。
杭州,思維天空公司內部
二看趨勢是什麼。
他洞察到與自己要做的事有關的趨勢,也分為兩點。
首先是內容創作越來越多模態化,並且這個現象不僅僅在國內,是在全球範圍內發生。
其次是95後,準確來說10後、20後的消費習慣正在改變。
玉伯自己本人覺得目前的娛樂消費,需要普通人有很高的自律要求。在玉伯口中,這種純·消費其實很累,他說:「你以為消費了,其實什麼也沒得到。」
同時,他又不止一次從初中學生口中聽到「抖音是老年人才玩的東西」之類的話,也看到自己的兒子和小夥伴們面對轟動一時的《黑神話:悟空》時,不僅僅是去玩那個遊戲,更是自己去我的世界(Minecraft)里自己搭建還原遊戲中的建築、boss等等。
再三思索後,玉伯得出自己的結論:
本質上,我會覺得可能「創作」是一種更好的消費,或者創作有可能是一種新時代的消費。
他表示,也許每個人都應該去嘗試創作一點內容,嘗試過後收穫的甜頭,跟純粹是刷短影片的快樂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就有了YouMind。
然後本著一種很樸素的開源心態——樸素指的是「有了想法就開源」,讓大家以此為基點,有代碼的寫代碼,會文檔的寫文檔,有錢的捧個錢場,一起攢個局把想法實現——團隊覺得沒必要憋大招,可以用共建的方式合力朝內容創作者的GitHub前進。
所以現在時刻的YouMind還是v0.1。
創業後,「功成必須在我」
作為YouMind背後最主要的那個男人,成為創業者後,玉伯更踏實了,但也更害怕了。
踏實,是相比於此前的大廠經歷而言。
2018年前,玉伯都在和代碼打交道;後來身居大廠中層,帶著六、七百人的團隊。
不過問題隨之而來:
和一線同學隔了三、四個層級,既不能很好地感知到一線的信息,也很少需要自己去做決策(因為更貼近業務本身的-1 or -2提上來的決策已經很不錯了),只需自己點頭;又因為自己就是所在業務的榜首,需要他本人自上而下傳遞的高層信息也幾乎為零。
但真的有那麼安逸嗎?並沒有。
出於各種原因,他不能讓自己的日程表有空白,甚至有時需要被動地去捲別人。
用他自己的話說,總之人是忙了,心卻閑著。
自認為是個實操性人格的玉伯不太享受這種狀態,甚至一度想轉型去做HR,想讓自己踏實一些。
現在離開大廠,自己拉起十幾個人的小團隊開始從零開始,確實也踏實了。
不過回頭看,有時需涉及團隊管理方面的事務,還會回頭有點「羨慕」大廠。(但玉伯表示,歡迎大家加入~)。
至於害怕嘛——
是肯定害怕嘛!一個創業者說不害怕,我覺得見了鬼了。
說不害怕創業失敗的創業者,基本上都在騙人。
但他陳述,所謂的「害怕」不是說自己怕丟面子。
玉伯很清楚,創業當然得嘗試,但當然也擔心瞄準的方向是偽命題,某些害怕的情緒是必然會有的。
害怕金錢流失。
作為一個長期主義者,背負投資人的錢,AI創業花錢如流水,但又擔憂找不到「有耐性」的長期投資者。
害怕時機不對。
他認為找準時間和看準趨勢同樣重要。當初2019年前後,在大廠有架空感的時候,是不是就應該毅然創業?
「就算掛了,可能現在已經在連續創業第二次、第三次了。」
10年前的玉伯 & 3天前的玉伯
最後一個害怕,來自於他成為創業者後心態上的轉變。
以前,他覺得「內容創作者的GitHub」是他的想法和願景。
這件事「功成不必在我」,可以由別人做出來,自己直接用,還不用承擔成本和損失;可以半路被大廠收購,只要目標一致,能被收購也是好事情。
但最近看了尤瓦爾·赫拉利的《智人之上》,他覺得自己突然悟了——
最後一個害怕,是不願看到自己的想法和目標,被別人搶先實現。
社區的靈魂,來自社區的共識現實。其中創始人的所思所想是決定性的,無法依賴他人。
所以現在的我認為,創業做「內容創作者的GitHub」這件事情,功成必須在我。
內測waiting list:youmind.ai
— 聯繫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