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氣球」燃爆事故駭人,但裡面裝的不是氫氣?
2024年12月31日跨年夜,一段氫氣球突然燃爆的影片流傳開來,令人揪心。官方通報顯示,河南省信陽市羊山新區萬達廣場有群眾自帶氫氣球發生爆燃,現場有人輕微灼傷。官方通報中同時指出:「氫氣屬於易燃易爆氣體,氫氣球遇到明火、靜電等容易發生爆燃,在人員密集場所使用、售賣氫氣球有較大風險。」事實上,常有禁止升放氫氣球的提示,現場發生的現象,真的是「氫氣球」導致嗎,為什麼會發生燃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返樸 (ID:fanpu2019),作者:李存璞(特種化學電源全國重點實驗室,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原文標題:《「氫氣球」燃爆事故駭人,中學理化知識告訴你氫氣不背鍋!》,題圖來自:AI生成
2024年的跨年夜,許多人朋友圈、微信群中流傳著一條群眾擁擠爭搶「氫氣球」,氣球突然發生燃爆的影片。這段總時長僅10s的影片畫面中,數名身著厚款冬裝的群眾,圍在兩簇五顏六色充滿節日氣氛的氣球周圍,相互擁擠。在影片第9s,一道黃色火焰噴湧而出,在不到1s的時間內,引燃了兩簇氣球,畫面隨之戛然而止。
在這安靜祥和的跨年夜晚,人群之中發生燃爆事故,讓看到影片的網民們為現場群眾的安全捏了一把汗。
直到第二天的元旦,新聞媒體報導稱「12月31日,信陽市羊山新區萬達廣場有群眾自帶氫氣球發生爆燃,現場有人輕微灼傷」。
在熱鬧祥和的跨年之夜裡發生了燃爆,短短1秒內黃色的烈焰吞噬人群,仍然讓人後怕。現場到底發生了什麼,上面事故因何發生,如何預防這看似防不勝防的「氫氣球」事故呢?
「氫氣球」並非填充真「氫氣」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們在市面上買到的「氫氣球」,內部填充的往往並非氫氣。事實上,當我們想讓氣球飄浮起來,僅僅需要在氣球中充入密度小於空氣密度的氣體即可。
由於在相同溫度和壓強下,理想氣體的摩亞體積相同[比如中學就學過在標準狀況下(0℃,101.325kPa),1摩亞任何理想氣體所佔的體積都約為22.4升],根據理想氣體狀態方程pV=nRT,可以輕易地得出pM=ρRT,即理想狀態下氣體密度ρ正比於氣體的摩亞質量M。空氣的分子量M≈29,因此在氣球中填分子量小於29的氣體理論上均可以讓氣球自發飄浮在空中。當然,考慮到氣球外皮材料也有重量且密度遠大於氣體,所以填充氣體的分子量最好比29 g/mol小得多一些。
作為最輕的氣體,從向上飄的角度來說,分子量為2的氫氣顯然是個理想的填充物質。除此之外,也有商家在氣球中填充惰性氣體氦氣(分子量為4)。實際上,氫氣和氦氣都曾被用於飛艇等大型飛行設備當中,但氫氣易燃易爆,1937年的興登堡號飛艇空難就是由於飛艇填充的氫氣燃爆所引起(圖2a),事故造成了36人死亡,並使飛艇在與飛機的競爭中徹底落敗[1]。
當然,由於飛艇可以低成本、大載荷的實現人員/裝備空中運輸,現在仍有飛艇在發展與應用,其所填充的氣體多為氦氣。經典RTS遊戲《紅色警戒2》中的基洛夫飛艇,根據遊戲語音可以明確其內部填充的氣體為氦氣,也因此被擊落時只會產生撞擊傷害而非爆炸傷害。
圖2(a)興登堡號飛艇空難,事故導致36人死亡;(b)遊戲《紅色警戒2》中的基洛夫飛艇,當被選中時會播報「Helium mix optimal」(氦氣混合就位!),說明其所填充的氣體為氦氣。
由於用氫氣填充氣球的思想深入人心,在中文語境下人們把能飄著的氣球多稱為「氫氣球」;在英文語境下,helium balloon(氦氣球)則用得更加廣泛。
但事實上,我們平時從商販手中所買到的氫氣球,內部填充的既不是氫氣也不是氦氣。原因也很簡單,氦氣固然安全,但生產成本較高(這是另一個複雜的物理故事),真正的氦氣球相對較貴;而氫氣雖然製備相對容易,但儲存、運輸需要特殊裝置和執照,顯然也不是流動商販所能夠方便獲取的氣體。
容易獲取、成本低廉、分子量儘可能多地小於29的天然氣就成了「氫氣球」的填充氣的主流選擇。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為甲烷(CH4),分子量只有16,且方便易得,甚至可以直接從家中天然氣管道接出來(但私自接天然氣是違法行為!)因此,我們買到的所謂「氫氣球」,其實稱為「天然氣—球」更加恰當。
天然氣容易燃燒,燃燒的火焰會呈現黃色,而氫氣燃燒則往往是藍色火焰,從圖1的氣球爆燃事故呈現出的黃色火焰來看,燃燒氣體應是天然氣——或者說是甲烷氣為主。
不過,這裏還有一個問題:瞬間就引燃了兩簇氣球,氣球的外皮也遇火就著嗎?
「氫氣球」的外皮
氣球的外皮的確易燃易爆。我們常見的氣球的外皮材質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圖3a所示的乳膠材質,也就是沒充氣的時候小小的,充氣過程中會逐漸膨大;另一種則是圖3b所示的鋁膜氣球,這種材質本身不會隨著氣壓的改變而變形,氣體填充的是內部預留好的空間。
生活中常見的天然乳膠產品很多,比如手套、枕頭等等,這種材料有著非常好的彈性和拉伸性能,作為一類高分子材料,其本身很容易燃燒。天然乳膠的氣球氣體密封性不夠好,所以後來人們發展了鋁膜氣球,其擁有更好的氣密性,可以讓氣球更持久地飄浮在空中。
鋁膜氣球的名字則容易讓人誤解,以為其是由鋁箔所構成,那麼就應該不易燃燒。其實不然,鋁膜材質是一種復合材料,其內層是雙軸拉伸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BoPET),外層則是沉積的薄薄一層金屬鋁。由於其外層呈現亮閃閃的金屬光澤,它才被認為是主要由鋁構成。BoPET也常作為書本、照片的外層覆膜;BoPET還有更著名的親戚,即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礦泉水瓶、速乾衣物中都有這種材料的身影。因此,同樣作為高分子材料,鋁膜氣球的外皮也很容易燃燒。
所以——為什麼會發生燃爆?
燃爆的背後:無處不在的電與火
儘管目前事故原因尚未調查清楚,但我們不妨推測下一個可能的原因。如果你將頁面拉回到圖1,仔細觀察現場圍觀群眾的衣服,就會注意到筆者前面專門描寫了「數名身著厚款冬裝的群眾」。為了起到更好的防風效果,冬天的衣物外層面料多為化學纖維,化學纖維相比天然材料,更容易通過摩擦產生靜電。
在圖1的場景中,衣物與衣物、衣物與氣球之間的摩擦極可能產生靜電,而靜電遇到泄露的氣體(圖1所用的氣球為乳膠氣球,更容易漏氣),會瞬間點燃;火苗遇到其他氣球的乳膠外皮使之燃燒,導致內部的可燃的天然氣泄漏,最終產生燃爆,一切都在1s之內完成。
因此,在人員聚集場所和密封空間,「氫氣球」——無論填充的是不是氫氣,往往都不被允許帶入。筆者不止一次乘坐地鐵遇到過其他乘客攜帶氣球想要進站被攔截——原因很簡單,一旦氣球不慎飄入地鐵隧道中,即使氣球可能破掉,但易燃的氣體會困在隧道當中,而地鐵通過接觸電網取電,電遇到易燃氣體,極易導致災難性事故發生。
結語
五顏六色的氣球是增加節日氛圍的好物件,但越是節日越要注意安全防範,畢竟平安是福。2025祝所有讀者快快樂樂,健健康康。
參考文獻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ndenburg_disaster
[2]https://en.m.wikipedia.org/wiki/BoPET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返樸 (ID:fanpu2019),作者:李存璞(特種化學電源全國重點實驗室,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