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打造成像芯片精密測量平台,可用於智能手機成像和生物成像
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空天院)張澤研究員和團隊搭建出一套成像芯片精密測量平台,其中包括穩態光場產生(即精密光場「尺子」)、光纖陣列及變換模塊、精密位移裝置、低熱變基座、真空環境隔離腔等。
其中:
-
穩態光場採用該課題組發明的消波矢技術,使得光場形態在局部區域非常穩定;
-
光纖陣列及變換模塊,被用於調控穩態光場的空間頻率;
-
精密位移平台則被用於精確地移動待標校芯片;
-
低熱變基座和真空環境隔離腔用於隔離振動、氣流、雜散光等環境的干擾。
在芯片精密測量平台上,該團隊對成像芯片進行標定,發現和驗證了多個新現象和新機理:
-
其一,測定了亞像素級的量子效率,研究發現位於邊緣處的像素,量子效率會低一些;
-
其二,像素內的量子效率分佈非常隨機,處處不同,同一個像素,其邊緣和角位置的量子效率往往低一些;
-
其三,成像芯片往往存在奇點像素,它們的響應顯著不同於其它像素,分析可能是製造缺陷;
-
其四,課題組測出了像素內量子效率,借此發現像素內不同位置的光電轉換能力並不一致,這為超采樣成像提供了依據,也是本次研究的最大發現。
研究人員由此表示:「一些宏觀看似非常平整的東西,在微觀世界真的是‘溝壑連綿’。」
在應用上:
首先,通過測量成像芯片的量子效率分佈,可以評估成像芯片的製造性能,從而有助於改進芯片工藝,即本次技術最直接的應用是在成像芯片製造與檢測領域。
其次,將該技術用於相機系統之中,可以突破成像芯片的固有采樣極限,提升成像芯片的像素解像度。
再次,該技術有可能實現對於成像鏡頭點擴散函數的精確測量,從而檢測和提升鏡頭的成像質量。
「誤差本身並不可怕,怕的是對它的未知」
大約二十年前,相機的顯像器件主要是膠卷。它是一種把鹵化銀顆粒均勻散佈在膠體中,並塗抹在基片上製造的感光器件。其中鹵化銀是感光物質,也是膠卷的顯像核心。
膠卷顯像是個不可逆的化學變化,因此形成的圖像是固態的,不方便傳輸。後來,以 CCD(charge coupled device camera)、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為代表的數字圖像傳感器取代了膠卷。
數字圖像傳感器的感像單元是像素,可以把光子變成電子進而存儲成電子圖像,這是個可逆的物理過程,因此非常方便記錄和傳輸,為人類記錄世界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技術手段,得到了大規模應用。
隨之而來的是,學界開始關注對於膠卷和數字圖像傳感器成像質量的討論。
相機總體的成像質量和諸多因素有關,包括鏡頭、裝調、電子單元和成像芯片等,而成像芯片是像質惡化的瓶頸,尤其是感知物體細節時,成像芯片的傳遞函數是各因素中最低的。
傳遞函數是一個物理概念,可以通俗描述為從物體到像的信息傳遞性能。那麼,成像芯片為什麼是像質惡化的重要原因?主要是因為人工製造的像素,在尺寸、格點位置、響應均勻性、像素串擾等方面存在較大誤差。
膠卷中的感光顆粒雖然尺寸也不均勻,但經過技術手段可以把尺寸做得很小,並且它在響應均勻性、串擾方面也有顯著優勢。
其實,誤差本身並不可怕,怕的是對它的未知。如能發明一種高精密的光場「尺子」,測量出像素的誤差,在後面的成像過程中,就可以把它修補回來,從而實現高質量成像。在這樣一個初衷下,該團隊開展了針對超采樣成像的研究。
構建最精確的光場,拿到量子效率分佈表
張澤本人最早主要從事激光應用方面的研究,包括光鑷、納米流體、無衍射光束、相控陣和光場穩態傳輸等。
2014 年,因工作需要部門領導擬調張澤到成像光學部門工作。因此,張澤覺得有必要給自己找一個成像領域的研究方向。
當時,張澤的同事正在開展簡單光學方面的研究,即利用光學手段測量單個透鏡的成像像差,在成像過程對圖像進行像差補償,從而實現高質量成像。
張澤的同事利用一片透鏡實現一個複雜鏡組的成像效果,並將其稱為簡單光學。受到同事研究方向的啟發,張澤想看看能否測量成像芯片的各種誤差,從而實現高質量的顯像。
經過充分的調研,張澤發現製約相機成像質量的因素中,成像芯片是一個瓶頸難題,因此該方向有可能產生非常好的應用前景,於是他開始帶領團隊著手課題研究。
大概不到一年的時間,研發團隊得到了比較好的仿真結果,並初步認定理論是可行的。
2016 年初,研發團隊開始搭建實驗光路,其後遇到了各種難題。他們起初採用的是小孔陣列,以用於產生一維的干涉條紋,但是發現條紋畸變很大,無法實現實際用途。
經過調研,課題組確定了單模光纖陣列的產生方案,借此得到了十分漂亮的干涉光場。接著卻遇到了低頻振動、氣流、溫差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使得條紋方程的擬合始終難以閉環。
於是,研發團隊又採購了真空腔、微晶平台、殷鋼板等繼續開展實驗,儘管實驗效果有所提升,但是仍然達不到理論分析的精度要求。
這時,課題組在另外一項關於鋒芒穩態激光技術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鋒芒穩態激光束的高效率和公里級的傳輸。
借鑒於鋒芒穩態激光的光場橫向波矢消除機理,他們進一步提升了光場的波形穩定性。
同時,穩態光場是精確時變的,因此他們採取了在時域擬合光場形態,在空間域使用的方案,從而最終實現了測量光場的精確擬合。
縱觀整個研究過程,穩態光場的研究花費時間最多,遇到的困難也最多最大。張澤指出,穩態光場也是整個實驗最重要的工具,它也是測量成像芯片誤差和量子效率的最精確的「尺子」。
2018 年,課題組補齊了理論缺陷和實驗缺陷,最終產生了非常穩定的穩態光場。2019 年,張澤等人首次測出了成像芯片的量子效率分佈。
但卻發現該量子效率分佈難以重構出超采樣的圖像,圖像質量不但不提升反而降低。
經過多次的理論分析和仿真驗證,課題組確定是環境中的低頻振動對幹涉光場產生了影響。於是,他們花費幾個月去測量振動,借此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
比如,環境中無時無刻都有一個約 0.26Hz 的振動波;此外,還發現每當上下班高峰的時候,振動波總是變得很強,穩態光場的形態擬合也就不能閉環,因此他們只能在淩晨做實驗,才能規避振動的影響。
後來,基於光場的振動敏感性,他們還研製出高靈敏的振動測量儀器,該儀器沒有任何慣性質量塊,因此靈敏度和波形測量準確度都很高。
接著,經過多次的努力攻關,他們終於採集到最精確的光場,拿到可以實現高精度成像的量子效率分佈表。
此後幾年,該團隊一直在開展超采樣成像實驗,先後完成了針對人類、單車、汽車、火車、飛機、無人機、月亮等目標的超采樣成像。
同時,他們還開發了自動超采樣算法和軟件系統,使得本次成果距離工程應用更近了一步。
日前,相關論文以《通過穩態波場測量像素內量子效率實現超采樣成像》(Hyper-Sampling Imaging by Measurement of Intra-Pixel Quantum Efficiency Using Steady Wave Field)為題發在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1],薛鶴猛是第一作者,張澤擔任通訊作者。
後續:
首先,課題組將把標校裝置拓展到可見光譜段,原因在於可見光相機的應用最為廣泛。
其次,課題組將解決應用中的一些工程化問題,根據需求確定產品形態,形成標準化實驗設備和產品。
目前,他們正在搭建一套新的測量裝置,該裝置將重點解決環境干擾、譜段拓展等問題,預計將能實現 6×6 倍以上解像度的提升。
參考資料:
1.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lpor.202401306
運營/排版:何晨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