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3拿下25%高分震驚數學教授,2025 IMO金牌或被AI收入囊中

AI真的可以做數學了嗎?來自帝國理工學院教授Kevin Buzzard在最新博文中深刻探討了這個問題。甚至,他預測道,2025年AI能夠拿下IMO金牌級水平。

OpenAI o3發佈後,多個高難度基準測試的SOTA被大幅刷新。

就數學、代碼、軟件工程等領域而言,更是完全粉碎了滿血版o1。

在這之中最引人矚目的,便是在今年11月Epoch AI發佈的數學基準Frontier Math上,準確率破紀錄地達到了25.2%。

那麼,這個結果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聯手60多位數學家出題的陶哲軒,曾認為這項測試能夠難住AI好多年聯手60多位數學家出題的陶哲軒,曾認為這項測試能夠難住AI好多年

最近,帝國理工學院教授、數學家、IMO金牌得主Kevin Buzzard發表了一篇深度長文——AI現在能做數學了嗎?

文中,他探討了AI在數學研究中的潛力,特別是在處理複雜計算和驗證方面。不過,Buzzard認為在原創性證明、深刻理解數學概念方面,依舊存在一些局限。

o3未來在數學方面的研究潛力究竟如何,或許我們能夠從這篇文章中獲得關鍵的一瞥。

01 o3是什麼?FrontierMath又是什麼?

可能大多數人都認為,語言模型就是ChatGPT之類的東西:你可以向它提出問題,它會寫一些句子給你答案。

語言模型在ChatGPT之前就有了,但總的來說,它們甚至無法寫出連貫的句子或段落。

之後還有很多其他模型。現在,它們仍在快速進步。

沒有人知道這種情況還會持續多久,但有很多人在這個遊戲中投入了大量資金,因此,如果打賭進展會很快放緩,那就太傻了。

Epoch AI在11月宣佈, 其精心挑選了「數百」個數學難題, 組成了保密的FrontierMath數據集。

論文鏈接:https://arxiv.org/abs/2411.04872論文鏈接:https://arxiv.org/abs/2411.04872

之所以要進行「保密」,是有原因的。

大語言模型的訓練要依賴於大型的知識數據庫,因此一旦你將數據集公開,這些語言模型就會在上面進行訓練。

如果你向這樣的模型提出來自數據集中的問題,它們可能會直接複述出已經看到的答案。

02 這個數據集有多難?

那麼,FrontierMath數據集中的問題是什麼樣的呢?

我們知道的是,這些問題不是「證明這個定理」問題,而是「找到這個數字」問題。更準確地說,「問題必須具有清晰且可計算的答案,並且能夠被自動驗證。」

對於數據集中公開的5個示例問題,通過隨機猜測的方式幾乎上不可能成功。而且對於專業數學家來說也不簡單。

Buzzard稱,自己可以理解這5個問題的題意,並能較為輕鬆地完成第三道題——他以前見過這個技巧。

簡單來說就是,函數將自然數n映射到α^n,當且僅當α-1的p進值為正時,該函數在n上是p進連續的。

而且,他也完全知道如何解決第五個問題——這是一個涉及曲線Weil猜想的標準技巧,但沒有去算出確切的13位數答案。

對於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Buzzard承認自己並不會做;至於第四個問題,如果花很多力氣去研究的話可能會有進展,不過他最終沒有嘗試,只是看了看答案。

Buzzard懷疑道,即便是非常聰明的數學本科生,可能連其中的一個問題都無法完成。

比如第一個問題,就需要是解析數論領域的博士生才有可能。

FrontierMath論文中引用了一些數學家對這些問題難度的評價。就連費爾茲獎得主陶哲軒表示:「這些問題極具挑戰性,只有領域專家才能解決」。

確實,Buzzard稱自己能解決的兩個示例問題都在專業領域,比如算術;而對那些不在專業範圍內的問題,一個都沒解決。

不過,同是費爾茲獎得主的Borcherds也在論文中提到,機器所生成數值答案「並不完全等同於提出了原創性的證明」。

那麼,為什麼要製作這樣一個數據集呢?

問題在於,對「數百」個「證明這個定理」問題的答案進行評分成本非常高。至少在2024年,人們還不會信任機器在這種複雜程度下進行評分,因此必須花錢聘請人類專家來完成。

相比之下,檢查一個列表中的數百個數字是否與另一個列表中的相對應,計算機可以在一秒鍾內完成。

正如Borcherds所指出的,數學研究人員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嘗試提出證明或構思想法,而不是處理數字。

不過,由於在數學領域,AI迫切需要高難度的數據集,而創建這樣一個數據集是非常困難的,或者說是非常昂貴的。因此,FrontierMath數據集仍然非常有價值。

在最近的一篇論文中,Frieder等人深入討論了數學領域AI數據集的不足之處。

論文鏈接:https://arxiv.org/pdf/2412.15184論文鏈接:https://arxiv.org/pdf/2412.15184

此外,Science上也有一篇關於FrontierMath數據集的文章,其中引用了Buzzard的話:「如果有一個系統能夠在這個數據集上取得滿分,那數學家的時代就結束了。」

沒想到,就在論文發出的一個多月之後,OpenAI突然宣佈o3在這個數據集上取得了破紀錄的25.2%準確率。

整個AI數學圈,都為之震驚,包括Buzzard本人也是。

03 發生了什麼?

在數學領域,Buzzard對「AI」能力的認知是「本科生或預科生」的水平。

o3在解決為優秀高中生設計的「奧林匹克式」問題方面,表現得非常出色。

毫無懸念的是,AI系統在一年之內就能通過本科數學考試。

因為,在設計本科數學考試時,通常需要確保不至於有50%的學生都不及格,因此會加入一些標準化問題(和學生們已經見過的非常相似),從而幫助那些對課程有基本理解的學生能通過考試。在這些問題上,機器很容易取得高分。

但要從這一水平跨越到高級本科或早期博士階段,並提出創新性想法,而不僅僅是重覆利用標準化的思路,將需要一個相當大的飛躍。

畢竟在普特南競賽(美加知名大學生數學競賽)中, o1 pro僅對「B4」這道題給出了還算不錯的解答,其他大多數答案最多隻能得一兩分(滿分10分)。

因此,Buzzard原本預計這個數據集在接下來的幾年內仍然是難以攻破的。

但還是激動早了。

Epoch AI的Elliot Glazer在Reddit發帖聲稱數據集中實際上有25%的問題是「IMO/本科生風格的問題」。

這個說法有點令人困惑,因為很難將這樣的形容詞,對應到公開發佈的5個問題中的任何一個。

即使是最簡單的一個,也涉及到了Weil曲線猜想(或是通過暴力計算論證——勉強可行但會非常痛苦,因為它需要在有限域上分解10^12個三多次項式)。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數據集中問題的實際水平到底是什麼?或者換句話說,這五個公開問題是否真的具有代表性?我們無從得知。

考慮到這一新的信息,即25%的問題是本科水平,Buzzard稱自己對o3取得的成績也就不那麼驚訝了。

不過,他表示,還是很期待AI能夠在數據集上達到50%的準確率。因為在「博士資格考試」上的表現(也就是Elliot Glazer所描述的接下來50%的問題),正是Buzzard希望從這些系統中看到的。

04 證明這個定理!

然而,正如Borcherds指出的那樣,即使我們最終得到了一台在「找到這個數字」方面超越人類的機器, 它在許多數學研究領域的適用性也將十分有限,因為這些領域的核心問題通常是如何「證明這個定理」。

在Buzzard看來,2024年最成功的案例是DeepMind的AlphaProof——它解決了2024年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六道題中的四道。

在這些問題中,既有「證明這個定理」, 也有「找到一個數字並證明它的正確性」。對於其中的三道題,機器的輸出是完全形式化的Lean證明。

交互式定理證明器Lean擁有一個完善的數學庫mathlib,其中就包含有能夠解決IMO以及其他問題所需的眾多技術。

最終,DeepMind系統的解答經過人工檢查後被驗證為「滿分」答案。

不過,這相當於讓我們又回到了高中——儘管題目極難,但解題只需使用高中水平的技術。

Buzzard認為,我們將會在2025年看到IMO金牌水平的機器。

但同時,這也迫使我們不得不重新面對之前提到的「評分難題」。

05 誰給機器打分?

可以設想,在2025年7月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大賽(IMO)上,除了數百名世界上最聰明的中學生之外,還會有機器參賽。但希望數量不會太多。

這些系統將分為兩種類型:

以計算機證明檢查器(如Lean、Rocq、Isabelle等)的語言提交答案的系統

以人類的語言提交答案的大語言模型

這兩種提交方式之間最大的區別在於:

對於已被正確翻譯為計算機證明檢查器語言的題目陳述,評審只需檢查證明能否通過編譯,基本上就可以確定這是不是一個「滿分」答案了。

對於大語言模型,評審將面臨類似普特南競賽解答的情況——計算機會寫出一些看起來很有說服力的內容,但人類需要仔細閱讀並評分,而且並不能保證這會是一個「滿分」答案。

Borcherds提醒AI社區「證明這個定理!」是數學家真正希望看到的,這是非常正確的。

目前在邏輯推理方面,大語言模型的準確度至少比人類專家低一個數量級。

我擔心,在一兩年之內會不可避免地出現語言模型「證明」黎曼猜想的浪潮。這些模糊或不準確的「證明」可能會夾雜10頁正確的數學內容中,而人類不得不耗費大量的精力才能把它們找出來。

另一方面,定理證明器的準確性至少高一個數量級:每當看到Lean拒絕接受數學文獻中的某個人類論證時,錯誤的總是人類。

事實上,數學家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證明這個定理!」,而是希望看到「正確地證明這個定理,並以人類能夠理解的方式解釋其成立原因」。

對於語言模型方法,我非常擔心「正確性」;而對於定理證明器的方法,我則擔心「是否能夠以人類能夠理解的方式呈現」。

目前進展非常迅速,但我們在這一領域仍然有大量工作要做。

至於何時才能「跨越本科生水平這道檻」?沒有人知道。

參考資料: 

https://xenaproject.wordpress.com/2024/12/22/can-ai-do-maths-yet-thoughts-from-a-mathematician/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智元」,作者:新智元,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