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Google出手超30次,大廠投資AI背後的三大共識

2024年,是AI高速發展的一年,所有科技巨頭都在「跑馬圈地」除了瘋狂買算力外,投資也是科技巨頭們增強自身話語權的重要方式。

作為AI行業最重要的玩家,科技巨頭們在AI領域的投資,是我們觀察AI行業的絕佳窗口。

科技巨頭們在AI領域的投資,這背後不僅體現了各家AI戰略的差異,也蘊藏著他們對行業趨勢的最新判斷。

今天,烏鴉君就梳理了全球科技大廠2024年在AI領域的投資情況。

根據公開資料統計,在所有科技巨頭裡,英偉達和Google出手最多,分別出手30次以上。此外,微軟、OpenAI和亞馬遜則分別出手了12次、7次和6次。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AI戰略的不同,科技巨頭們在AI領域的投資表現也完全不同:

英偉達幾乎投資了所有頭部AI公司,試圖用投資牢牢綁定整個AI產業;

出於模型焦慮,微軟不斷下注大模型公司;

由於擁有強大的自研模型以及完善的投資體系,Google把更多精力放到在AI應用的投資上;

OpenAI依然看好具身智能,尋找物理世界的AI入口;

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親自下場,投資數家AI公司;

蘋果和Meta則表現低調,鮮有出手;

除了策略的不同,我們也能看到,這些科技巨頭們在三個細分領域形成了共識,分別是:醫療、AI數據以及具身智能

英偉達一家,在AI醫療領域就出手了7次,OpenAI和亞馬遜也有相應的佈局

接下來,就跟著烏鴉君一起來看看科技巨頭們2024年的AI投資版圖。

/ 01 /

英偉達:撒網式投資,重注AI醫療

正所謂大力出奇蹟,2024年英偉達在AI投資上延續了去年的強勢態度。

據烏鴉君不完全統計,英偉達在2024年投資了33個AI項目,較去年增長15%。

從這些項目看,英偉達更偏好投資AI領域的頭部公司。在英偉達參投的輪次里,22個項目的融資規模超過1億美元,5個項目的融資規模甚至超過10億美元。他們分別是:

大模型公司OpenAI,非公開股權融資66億美元;

大模型公司xAI,C輪融資60億美元;

大模型公司Anthropic,戰略融資40億美元;

自動駕駛Wayve,C輪融資10.5億美元;

數據標註Scale Al,F輪融資10億美元。

這其中既有OpenAI、Anthropic這類頂級大模型公司,還有Databricks、Peplexity、Scale AI、Figure AI等AI領域的明星公司。

英偉達押注AI領域頭部公司的原因不難理解:用錢把市面上最好的AI公司,都綁死在自己的船上。套路雖然簡單直白,但就是有效

從投資方向看,大模型醫療是英偉達最重要的兩個投資方向。

▲英偉達2024年投的AI公司類型分佈▲英偉達2024年投的AI公司類型分佈

2024年,英偉達在大模型領域出手了6次,分別是OpenAI、xAI、Anthropic、Mistral Al、Cohere、Fireworks AI、Sakana AI

另一個英偉達關注的領域是AI醫藥。英偉達旗下投資部門NVentures在2023年投了至少10家AI製藥公司後,2024年又持續加註。2024年,英偉達至少參與了7輪AI製藥企業的投資佈局,分別是Vinbrain、CytoReason、Evolutionary Scale、Genesis Therapeutics、Relation、Vilya

2024年,英偉達參與的最大規模AI醫藥融資案發生在6月,從事AI+蛋白質結構預測的Evolutionary Scale種子輪融資1.42億美元,英偉達旗下NVentures參投;

7月,開發疾病研究模型的CytoReason融資8000萬美元,英偉達是其投資方之一;

10 月,專注於免疫學的terray B輪融資1.2 億美元,這是英偉達第二次對其出手投資。

12月,英偉達還收購了一家越南當地的AI醫療公司Vinbrain,整體價值在2.6億美元。

之所以,英偉達這麼看好醫療賽道,離不開黃仁勳對未來趨勢的判斷。黃仁勳曾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未來的世界將屬於生命科學

醫療,也被認為是AI落地最佳場景之一。AI的出現,將徹底變革藥物開發流程,提升新藥研發的效率。

雖然迄今為止只有十幾種藥物在研發過程中使用了人工智能技術,但這一數字在未來可能會迅速增長,未來的藥物研發會越來越像一個計算問題。當數據科學、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相結合時,生物學將變得工程化,有可能出現指數型增長。

/ 02 /

微軟:積極投資大模型,把雞蛋放到多個籃子裡

在所有科技巨頭裡,微軟是除了英偉達之外,投資大模型最積極的公司。

2024年,微軟參與了12家AI公司的融資項目,其中包含3家大模型公司,分別是OpenAI、Mistral AI、G42。

此外,微軟還花費6.5億美元收購了Inflection AI。Inflection AI聯合創始人Mustafa Suleyman和Karén Simonyan以及約70名員工集體加入微軟,微軟甚至為其組建了一個全新的部門——Microsoft AI,負責Copilot和其他消費者AI產品。

這與微軟在大模型領域的尷尬處境有很大關係。

一方面,微軟在自研大模型上鮮有建樹。另一方面,隨著OpenAI的快速發展,微軟與OpenAI分歧正在變大,這迫使其把雞蛋放進多個籃子裡

此外,微軟投資了2傢俱身智能公司,分別是Bright Machines、Figrure AI

除了上述主要領域,微軟還投資了一些其他AI應用各個細分方向的公司,如音控遊戲廠商(Volly, 5500萬美元)、網絡釣魚跟蹤器(Bolster4100萬美元)、AI對齊平台(SynthLabs)和AI驅動的冷鏈技術公司(Paxafe900萬美元)等。

/ 03 /

Google:出手最多,聚焦AI應用

Google,是所有科技大廠里出手最多的公司。

據不完全統計,Google2024年投資了超過30家AI公司,其中還包括其對AI虛擬聊天機器人Character.AI的收購。

這背後得益於Google完善的投資體系。Google旗下有三個投資平台,分別是Google Ventures、專注投資早期階段AI初創公司的Gradient Ventures、專注成長階段公司的CapitalG。

具體來說,Google投資涉獵頗廣,但很少重金投資綁定某家初創企業,從所在輪次融資總金額看,向每家投的金額可能都不是很多。

同時,Google在投資方向上更加註重AI在各行業的應用落地,包括醫療生物、企業管理和生產、法律、支付、專利等行業。

其中,單就AI法律賽道,Google就出手了6 家公司,分別是Lawhive、Harvey、Hebbia、Genie AI、Patlytics和CaseMark

其中,Harvey、Hebbia、Genie AI、Patlytics、CaseMark均是基於AI技術,為法律專業人士開發提效工具,而Lawhive則通過搭建在線法律服務平台,幫助客戶降低成本和獲客。

/ 04 /

OpenAI:出手7次,兩次投資具身智能

作為AI領域估值最高的初創公司,OpenAI在2024年的出手同樣不少。

2024年,OpenAI投資了6家公司,其中包括2傢俱身智能、2家醫療健康、1家AI硬件和1家數據庫檢索。

具身智能,依然是OpenAI最看重的賽道之一。

2024年2月,OpenAI投資了人形機器人公司Figure,這是OpenAI出手投資的第二家人形機器人公司。

到了11月,OpenAI投資了另一傢俱身智能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該公司主要通過AI模型為機器人打造「大腦」。

OpenAI之所以佈局這個賽道,原因是具身智能很有可能成為連接物理世界的重要渠道

簡單來說,借助機器人的硬件本體,AI可以更多地接觸外界信息,這些數據也有反哺AI算法的可能性。比如,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汽車在高速路上積累的數據,哺育了 FSD 的算法系統,提供了最基本的數據基礎。

/ 05 /

亞馬遜:創始人親自下場,ALL in AI

亞馬遜對AI領域的投資可以看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公司的投資行為,一部分是其創始人貝索斯(Bezos Expeditions)的投資行為。

亞馬遜方面,3月27日週三,亞馬遜宣佈對AI初創公司Anthropic追加27.5億美元投資,這是亞馬遜歷史上最大的一筆風投規模。

貝索斯方面,情報平台FINTRX數據顯示,其2024年進行的所有投資都是在AI領域,參與的融資總額超過10億美元。其去年在AI領域的投資動作:

1月,參與AI搜索Perplexity 的7360萬美元B輪融資,4月再投6300萬美元。Perplexity 表示其估值飆升至最高30億美元,貝索斯4月份的投資值可能較4月份翻了一番。

2月,投資了具身智能Figure AI,融資總額6.75億美元。

7月,投資Skild AI的3億美元A輪融資,該公司專注於為機器人設備製造AI系統。

11月,機器人AI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獲得4億美元融資,融資後估值達24億美元。

/ 06 /

低調的蘋果和Meta

在所有科技巨頭裡,蘋果和Meta表現較為低調。

從公開信息看,蘋果2024年僅收購了DarwinAI。DarwinAI專注於機器視覺,簡而言之是在製造過程中用機器的「眼睛」質檢。這家公司正致力於研發讓AI系統變得更小更快的核心技術,這符合蘋果對於在設備上運行AI的需求。

而Meta也僅投資了AI數據公司Scale AI。顯然,相較於對外投資,Meta更願意把資源投入內部研發上。

雖然當下蘋果和Meta的出手並不多,但烏鴉君相信,隨著AI產業的發展,投資(併購)將成為AI競爭中越來越重要的「武器」。

而不同的投資策略,也終將深刻影響著這些科技巨頭們在AI領域的表現。

文/朗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