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費觀察丨電影院里辦畫展,地鐵站中開藝廊 城市公共空間釋放線下空間價值

封面新聞記者 孟梅 歐陽宏宇

近四米的牆上“星河”,和小朋友玩耍的孫悟空,手捧金幣秀肱二頭的關小爺……你是否預想過在等待電影開場的百無聊賴中,還能順道欣賞到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如今,在北京CBD萬達影城,就不僅是市民觀影的場所,也是城市公共藝術空間。近日,時光里藝術家共創展“BE LOVED & BE RICH”在該影城開展,現場展出了來自歪歪、陳建周、張超級、任萌等藝術家的70件作品;展覽為期三個月,來訪遊客均可免費參觀。據該藝術展策展人、萬達電影董事長兼總裁陳祉希介紹,策劃此展覽的初衷在於,希望今天的線下影院承載更多的美好生活期待。

事實上,隨著博物館定義不斷向外延伸,越來越多的都市公共空間成為城市中的藝術館。中影旗下部分電影院,成都、長春等多地地鐵站,上海的部分社區通過與雕塑家、藝術家合作,將場所中的公共空間變身成為藝術展,讓市民在等待時、旅途中感受流動的藝術盛宴。對這類新穎的藝術呈現方式,有業內人士表示,在人流湧動的公共空間打造美術館,不僅是藝術展覽的一種創新嚐試,同時也是公共藝術教育的有益探索。

影院、車站、社區辦展覽

給市民不一樣的藝術之旅

專門修建的展廳、安靜參觀的人群、固定的開放時間,在你的固有印象里,藝術館是否還是傳統的樣子?隨著博物館被賦予更多社會服務屬性,社區參與和可持續性在藝術展覽中得到彰顯。

如果你經常乘坐成都地鐵,還會發現在成都地鐵孵化園站有不少雕塑展出,其中不乏朱成、許燎源等大家的優秀作品。除成都地鐵外,在上海地鐵龍華中路站、南京路站,長春軌道交通6號線多個站點都規劃了類似的藝術展。

事實上,將藝術融入生活場景,讓更多公共空間變得富有文化氣息是很多城市都在進行的一致行動。在上海進賢路街區、南京中影星美VIP影城、北京CBD萬達影城都把藝術作品搬進其中,將各類消費混搭跨界,為展覽、演出等精神享受提供交換空間。

比如,在時光里藝術家共創展中,不僅能欣賞到藝術作品外,供等待電影開場的參觀者休息的椅子也擊穿了“次元壁”,成為一種藝術作品。記者看到,現場,原本素白椅子上被藝術家進行了塗鴉,甚至允許訪客在此基礎上繼續創作,使其最終成為“銀幕無邊界”的實體象徵。

“我們希望不瞭解藝術的人,也能想像到這些畫放在家裡的樣子。”在上海進賢路街區上一個展覽的策展人斯頓看來,藝術不應該離生活太遠。因為消費不僅是物質需求,也在滿足精神樂趣;生活是柴米油鹽,但也需要提煉出一些高光時刻。

展覽強調社區參與性

讓城市屬性更加生動

早在2022年8月,國際博物館協會就對博物館的定義作了修訂。在新的定義中,博物館不僅是文化窗口和社會紐帶,還承載著文化使命和社會責任,並更強調社區參與和可持續性。這也讓藝術展的外延拓展變成一種趨勢,讓藝術館不再是廟堂式的高高在上。而是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相連接,以文化名片的形式觸達人們的內心。

東北師範大學公共藝術中心殷小烽團隊負責了長春軌道交通6號線沿途站點展覽的佈置,該團隊成員李賀表示,之所以考慮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策展,是因為到城市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人們心理上都渴望一個美觀、明亮、輕鬆、愉悅的環境,這也就促成了在其中植入公共藝術創作這樣一種模式。

不過,在公共空間中佈置藝術展不比專業的藝術館,對於藝術品安全和陳設的考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一般而言,我們會向藝術家承諾,出現問題會負責。”斯頓說,布展過程中,首要考慮的是展陳效果,“安全其實沒有太多顧慮”。

李賀則以地鐵站為例談到,像交通樞紐這種功能屬性極強的公共空間,有覆蓋面廣、人流量大、使用頻率高等特點。同時作為建築本身的結構特性,身處地下,封閉且單一的空間形態,幾乎不受周圍環境影響,且人流方向基本固定,全人工照明等因素。“這與美術館空間環境其實有著很多相似之處。”

無論電影院、街區還是地鐵站都是最能表現一個展示城市風貌、傳遞價值的場所。它沉澱了一座城市的文化,也是一張城市的名片,凝刻城市的歷史、生活、發展及未來。在這些地方布展,不僅能讓藝術家們的作品得到更多關注,讓城市屬性更加生動,也更加深入人心。這也是越來越多的城市公共空間變成藝術館的原因。

陳祉希也透露,時光里藝術家共創展只是一個開始。未來,他們還將在其全國的影城中,推出一系列內容生態落位,如神奇裝置展、非遺文化博覽、黑科技大秀、生活好物市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