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席捲學術圈,高校忍不了了

在校園中,AI正悄然引發一場變革。

曾經讓學生們絞盡腦汁的論文和作業,如今借助AI工具幾分鐘就能完成,含AI率的大幅上升引發了高校的重視,紛紛出台規定規範其使用。

但AI的影響遠不止於此,從日常辦公到醫療交通,它已無處不在。近期中國初創企業Deepseek推出的DeepSeek-V3以低成本高性能引發AI普惠的新一輪行業討論。當AI不可避免地入侵人們的生活,我們該如何注意其中隱藏的風險?

01 很少使用AI的師生不足10%

最近,「高校發佈AI禁令」成了熱門話題,引發了教育界乃至社會的熱烈討論。

站在學校這邊,情況有些棘手。以前,學生完成課程論文和答辯PPT等,都要花費不少心思,完成實驗、查閱文獻資料、反復修改打磨論文……在這過程中,也確實鍛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知識整合與運用的能力。

可現在,借助AI工具,幾分鐘就能炮製出一篇像模像樣的畢業論文,答辯PPT也不在話下,這讓學校和老師都十分頭疼,畢竟學術造假一旦氾濫,教育的根基也就動搖了。所以,包括複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在內的不少高校,都出台了相關規定或措施,規範大學生對AI工具的使用。

據鳳凰網科技瞭解,現實中確實有不少學生打起了AI的主意。無論是日常作業,還是畢業論文,都想讓AI幫幫忙。比如,在浙江省某高校上學的小賈同學,就對鳳凰網科技表示,在他三四萬字的畢業論文中,除了數據模型,不少文字描述都尋求過AI工具的幫助。

為高校提供數據服務的三方研究機構「麥可思」的研究也表明,超3成本科生主要使用AI寫論文或作業。麥可思在2024年10月訪問了3000多名高校師生,問卷結果顯示,幾乎全部受訪師生都曾在學習和工作中使用過AI工具,「從未或很少使用AI的師生比例不足10%。」

AI論文在高校間的大行其道,背後與AI產品的精準拉新息息相關。

打開小紅書、抖音這些社交平台,到處都能見到類似這樣的帖子:「寶子們,發現一個超厲害的 AI寫作神器!」「哇塞!這個 AI產品簡直是我的論文救星!」「家人們,一定要試試這個超火的 AI翻譯工具」。這些宣傳鋪天蓋地,目標直指大學生群體。

大學生群體往往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學習任務,包括上面提到的論文寫作、課程作業、資料查詢等。小賈說,AI可以幫他潤色論文,「遇到沒靈感的時候,AI還能給出不錯的想法」,能極大地提高完成效率。也正是因為瞅準了大學生的這些需求,各家大模型廠商便在此猛砸廣告。

圖|小紅書截圖圖|小紅書截圖

以AI工具「豆包」為例,它在小紅書上的一篇宣傳帖寫道:「豆包 AI可以分析 2025研究生報名人數變化趨勢、分享高效考研學習方法、製定個性化衝刺備考規劃,還能實時提供考前心理調適的方法和建議」等。

在這條帖子下面,有考生留言:「好用,我每天都用這個(指豆包)」。可見其對學生群體的滲透。

再看初創企業Kimi智能助手,拉新宣傳也瞄準了學生群體:「大學生們有福啦!看不懂的論文給Kimi看看;說不出的英語找Kimi練練;毫無頭緒的實習面試讓Kimi準備;不想做PPT找Kimi搞掂!」字裡行間似乎都在表達:AI就是學生學習生活的最佳幫手。

所以,不同高校相繼推出規定,規範學生對AI工具的使用,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02 高校探索AI邊界

這兩年,AI工具在校園里越來越常見,高校也不得不跟著調整對 AI的管理尺度。

最早在 2023年初,香港大學就發佈通知,禁止學生使用ChatGPT等AI工具完成課程作業、評估等。要是學生沒拿到老師的書面許可就偷偷用了,會按抄襲處理。

不過在幾個月後,香港大學的態度就有了一定轉變。開始給師生免費提供多種生成式 AI應用程序,每個月還允許學生向 AI發出最多 20個指令。港大給出的理由也很實在:生成式AI正在快速普及發展,學生掌握應用AI工具的能力很重要——是除口語、寫作、影片、數碼4種重要的溝通傳播能力以外,學生須具備的第5種重要能力。

香港高校對 AI工具的態度,是跟著現實情況變的,內地這邊的高校也不例外。2024年上半年,華北電力大學、湖北大學、福州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天津科技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不少高校,紛紛發通知說,在審核本科畢業論文的時候,要試行加入一項新檢測,專門檢測論文里有沒有用AI作弊的風險。

有業內人士指出,高校在本科畢業論文的審核中,增加對AI的檢測,意在督促學生親自完成論文的撰寫,維護學術誠信與規範。另外,「只檢測不封殺」,也說明高校看清了大勢,AI在教育領域一路 「攻城略地」,學校得積極應對,順勢引導才行。

這還不算完,不少學校都通過舉辦AI賽事,來鼓勵學生探索AI技術在不同領域的新應用。

雖然,複旦大學在11月28日發佈的《複旦大學關於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中使用AI工具的規定(試行)》更為嚴格,明確提出了「六個禁止」,甚至被不少媒體稱為「全球最嚴AI禁令」。

但它也不是簡單粗暴地阻止學生使用AI。相反,複旦在去年6月就宣佈了,要在2024-2025學年推出至少100門「AI大課」。根據公開報導,複旦也有不少老師主動在課程中融入AI內容。

從高校的這些舉措可以看出,它們都在努力拿捏 AI與教育融合的 「火候」。一方面,畢業論文關乎學術的嚴謹性,不容許 AI成為學生弄虛作假的 「幫兇」,所以嚴格審核、精準檢測勢在必行。另一方面,高校也沒把 AI一杆子打死,也在積極擁抱 AI賽事、開設AI課程,為學生打開AI大門。看似嚴苛的 「禁令」背後,實則藏著更深的教育用心。簡單說就是,既希望學生能守住學術底線,又能藉著AI的東風,跟上時代的發展。

03 AI發展的雙刃劍如何舞?

20多年前,一部科幻神作《黑客帝國》,講述了一個人類沉浸於虛擬世界,最終又自我拯救的故事。通過探討人類與AI的關係以及AI失控的後果,引發了無數觀影人的思考,也打開了許多人對AI世界嚮往的大門。

20多年後,迅猛發展的AI,讓許多遙不可及的「科幻」設定,都滲透進你我的生活,也讓我們看到了AI這一智能生產力,帶來的諸多想像空間。

學生熟練地使用AI潤色論文,上班族慣性的讓AI「根據要求生成PPT」「提取圖片中的關鍵詞」,博主們請AI「總結2024年十大網絡熱梗」「根據影片內容想幾個更吸引人的標題」「製作一段具有希區確克風格的影片」……AI已經把整個互聯網都浸透遍了。只要你打開網絡,各個平台、各種渠道的AI含量都很高。

小紅書上,有大量基於AI生成一張圖、一句話、一段影片的帳號,發佈內容僅十幾篇,卻擁有幾十萬粉絲,讓大量原生小紅書創作者產生了疑惑,不知該如何對抗AI帶來的影響。

圖|小紅書截圖圖|小紅書截圖

有意思的是,就連AI本身也正在被AI汙染。

近期因發佈成本更低但性能較優的V3模型,Deepseek(中文名「深度求索」)在全球AI界刷屏。但有人在測試時發現,DeepSeek-V3偶發聲稱自己是ChatGPT的情況。後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DeepSeek可能使用了包含GPT-4通過ChatGPT生成的文本的公共數據集。與此同時,DeepSeek-V3也並非是第一個錯誤識別自己的模型,Google的Gemini等有時也會聲稱是競爭模型。可見,互聯網上的AI濃度已經達到了歷史新高。

AI的影響還遠不止在日常辦公和內容消費。我們所熟悉的自動駕駛,正在通過大模型實現瓶頸的突破,有造車新勢力已經開始宣佈將要成為人工智能公司;AI甚至還應用於藥物研發領域,AI醫生也在不遠的將來就會落地……在AI全面進入千行百業的這一天真正來臨,我們該如何與AI共處?在享受AI帶來的巨大便利和無限可能的同時,技術濫用、數據隱私泄露、AI造假甚至是侵權違規等問題都需要被警惕。如何拿捏這其中的分寸,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鳳凰網科技」,作者:周遐觀,編輯:董雨晴,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