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賺錢的折扣超市,是怎麼煉成的?
都說日本的食品價格貴,但如果你去日本的OK超市,你會感覺價格和國內差不多,甚至有些比國內還便宜,在日本東京新宿的OK超市,買盒豆腐4塊,買盒1l的有機豆奶,10塊,一盒1l的牛奶也是10塊,一袋吐司麵包8塊,2l的咖啡也才10塊錢,2l的茶也才7塊錢,買一大塊黑毛和牛,也才60塊錢,在OK超市買壽司,20幾塊錢,就能吃得很好了。要不是我們住酒店,不能自己做飯,當時我們都想在這個超市買點菜,回去自己做飯吃,因為太便宜了。
要不是我們住酒店,不能自己做飯,當時我們都想在這個超市買點菜,回去自己做飯吃,因為太便宜了。
OK超市,憑什麼在人工、房租等,都比中國高的日本,做到低價和中國差不多的?
其實永輝超市爆改成胖東來模式,本質上就是在學習日本的OK超市。
一
中國超市行業正迎來一場折扣化轉型浪潮;比如胖東來爆改永輝,表面上是自救,其實本質上是一場借助外力的折扣化轉型;通過優化商品結構、優化供應鏈、調整零售服務模式等手段,來降低成本,提高產品性價比;
其實不僅是永輝、步步高在探索折扣化轉型、像盒馬、叮咚、物美、家家悅等零售品牌,也都在做折扣化探索,國際折扣巨頭,像Costco、禾爾瑪、奧樂齊等折扣企業,也開始加碼中國市場的佈局,這背後是中國傳統零售折扣化的必然趨勢。
在這個折扣化轉折期,中國的傳統零售業,能成功轉型折扣嗎?折扣化轉型的關鍵成功因素是什麼?當折扣化浪潮席捲整個零售業,中國傳統零售業又該如何面對?
太陽底下無新事,我們正在經歷的,其他國家已經發生過了,1980年代末,日本也發生過零售行業折扣的浪潮,但出人意料的是,無數的傳統零售幾乎都死在了這場轉折的浪潮中,即便是當時的傳統零售巨頭、伊藤洋華堂、西友也在這場轉折中失敗了。只有為數不多的企業轉型成功,其中最為奪目耀眼的,當屬 OK 超市。
這些零售巨頭,他們為什麼會失敗?OK超市又為什麼能成功?留給中國零售行業什麼經驗?
今天繼續講摸著日本過河系列,從當年和我國零售業態環境相似的日本,帶大家瞭解一下OK超市的折扣化轉型之路,並從他的發展歷程,找到可借鑒之處;
我們先把時間拉回到1958年的日本。
1958年一個叫飯田勸的年青人,在《讀者文摘》雜誌上看到一篇《美國的超市很繁榮》的文章,於是向他的父親借了 500 萬日元,在日本東上縣的板橋地區開了一家叫名為OK超市的大型綜合超市,因為競爭對手少、再加上乾淨的裝修環境、豐富的產品品類,逐漸成為周邊居民日常生活購物的重要場所。
這一時期日本的經濟,在政府政策的推動下,開始快速崛起,居民收入增加,消費意願增強,大型購物超市行業迎來了發展,OK超市也在這一紅利下,在之後的15年間成功拓展了二十家分店。不過這一時期的OK超市,相比於大榮、西友、伊藤洋華堂等同類型的大型綜合超市,可以說是默默無名。
真正讓OK超市在零售業嶄露頭角的,是1986年從大型綜合超市轉型為折扣超市。
1986年,日本經濟從高速發展進入經濟泡沫前夕,收入放緩和對未來就業情況的悲觀,日本開始進入消費降班狀態,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大幅提升,大家在消費上開始傾向於更具高性價比的渠道,曾經風光無限的大型綜合超市開始走向衰落。據數據統計,1986 年日本 8 家大型綜合超市中,有 6 家企業年銷售額出現下滑,就連銷售額最高的大榮、淨利潤最高的伊藤洋華堂,也難逃虧損的厄運。
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日本大型綜合超市開始探索新的經營模式以實現突破。
當時,禾爾瑪憑藉「天天低價」策略在歐美市場大獲成功,家洛夫的「大賣場 + 低價」模式也在歐洲大放異彩,日本傳統零售見狀,都紛紛組團到歐美國家取經,經過深入細緻的研究後,篤定地認為折扣化將是日本零售的未來發展方向,於是以西友、大榮、伊藤洋華堂為代表的日本大型綜合超市,相繼向折扣化超市轉型。
這一背景和當前中國傳統零售的現狀極其相似,像胖東來爆改的永輝、步步高這些傳統超市,這兩年,都在做折扣化轉型。
但是從大型綜合超市向折扣轉型並不容易,當時日本大部分零售倒在了轉型的途中。比如日本最大的綜合零售商「大榮」。對標禾爾瑪成立了Hypermart、對標Costco成立了Kou’s、對標Aldi成立了BIG-A。 但以上所有折扣化業態都相繼失敗,成為了導致大榮集團虧損的主因。
零售三巨頭之一的西友超市,通過被禾爾瑪收購的方式,向折扣超市轉型。儘管經過多年努力,其增長並不顯著。像其他中小型的綜合超市,則是在這轉型過程中,紛紛倒閉。
二
為什麼,日本綜合超市向折扣化轉型會失敗呢?
從根源上來講,主要有3點:
一是零售業競爭激烈、渠道分流嚴重。
1980 年末,日本的便利店業態已然發展得相當成熟,711、羅森等品牌在日本各地擁有上千家門店,它們憑藉著緊鄰居民區、寫字樓、交通樞紐的便利性,依靠24 小時營業的貼心服務,精準滿足消費者即時性消費的需求,吸引了大量原本可能流向折扣超市的顧客。
另一方面,像堂吉訶德、大創等處理尾貨的軟折扣渠道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它們以超低價格售賣商品,對傳統超市形成了強有力的分流衝擊。在這般激烈殘酷的競爭環境下,折扣超市想要突出重圍,並不容易。
二是房租、人力成本高昂,壓縮企業盈利空間等。
1989 年,日本地價開啟瘋狂飆升模式,尤其是東京銀座區域,商業地產價格一年之內竟然翻了 6 倍,最貴時每平米接近 100 萬美元,高昂的地價使得剛踏上摺扣化轉型之路的企業望而卻步,根本無力承擔如此巨額的房租支出。1990 年初,日本零售業員工的平均月薪約為 1 萬元左右,人力成本居高不下,讓原本利潤微薄的折扣超市更是雪上加霜,難以實現盈利。
三是商業模式不同,轉變難度大。
傳統超市的經營邏輯更像是「二房東」,租下大面積場地後,簡單擺放貨架,將各個位置分割出租給供應商,在它們眼中,只要供應商付得起房租,商品便有資格上架,至於產品質量是否過硬、性價比是否夠高、是否契合消費者需求,這些關鍵問題往往被忽視。
而硬折扣的經營邏輯則截然不同,它是通過精簡sku和大規模採購,用更低的價格與綜合超市展開正面競爭,再通過高周轉的運營模式實現盈利。這種業態以低毛利、高周轉為顯著特徵,其核心在於經營效率的極致提升,力求讓消費者一次性購買更多產品,或者在購買某一產品時增加購買數量。
這裏便於大家理解,給大家解釋一下什麼是低毛利和高周轉,像sku和硬折扣的概念在上一個唐吉柯德的分析里已經講過了,這裏就不贅述了。
低毛利其實就是低價的代名詞。傳統超市毛利大概在 20%~ 30%,折扣超市毛利則在 10 %~15%,以一瓶可口可樂為例,在傳統超市可能賣 3 塊,在折扣超市或許只需 2.5 甚至更低;
高周轉就是讓消費一次買一個產品更多,是效率的代名詞。以往你在普通超市可能一次只買一瓶可樂,而在折扣超市,受價格吸引,一次可能會購買一提。場地和貨架資源有限,這就要求折扣超市所售商品必須精準滿足消費者需求,每一件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精品,只有這樣,消費者才願意一次性大量購買。這是在傳統超市的模式中,是不可能實現的。
傳統超市要想折扣化轉型基本就相當於他的運營體系,推倒重來,所以當時日本的綜合超市在向折扣超市轉型的過程中紛紛折戩沉沙。
三
那麼OK超市又為什麼能轉型成功呢?
其實OK超市轉型的時機並不算早,1986年是日本折扣渠道興盛的一年,一方面大量的傳統超市進行折扣化轉型,另一方面,像堂吉訶德、百元店、等新興折扣渠道開始出現,大家都在主打低價來吸引客戶。大批零售巨頭已經搶先入局,OK超市算是後入局者;他是怎麼後發先至的?
一個關鍵的動作就是:搶佔「低價」的消費者心智,搶先佔位「區域最低價」這個定位。
OK發現隨著大企業紛紛入局,零售行業迅速陷入了低價+同質化競爭的泥潭;他們意識到,同質化競爭一定拚不過大企業,只有死路一條,必須要從眾多競爭對手中嶄露頭角,讓消費者一眼就記住自己的優勢。
當時日本剛經歷第二次石油危機,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大幅度提升,同樣的產品消費者更願意去價格更低的渠道購買,有的用戶為了買價格更便宜的商品,甚至願意跑到5公裡外的地方購物。
於是OK超市,乾脆就圍繞低價,確立了「區域最低價」,作為自己的差異化競爭戰略,圍繞低價戰略,OK是怎麼做的?
OK 超市先是在門店貼了一個非常大的海報,大概意思是:同樣的產品,如果我們比其他超市貴,請告訴我們,我們立馬降價。
比如你發現一瓶可樂,OK超市賣2.5,周邊有的超市賣2塊,你可以向OK超市反饋,OK會立刻調低產品價格,還會把差價補給你。這種看似「吃虧」的做法,實則是為了向消費者傳遞他的價格優勢。
其次,OK超市也精心構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運營機制。
他們每天都會派店員實地考察附近友商的價格,一旦發現價格高於競爭對手,OK超市就會對相關商品進行降價處理,並張貼「為應對競爭店而降價」的促銷海報。
這一動作,讓OK超市用極短的時間,就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了區域最低價超市的品牌形象,也讓OK超市連續13年,成為日本消費者最喜歡的超市。這樣一個簡單的動作,OK持續做了13年,企業把低價作為戰略很簡單,但是13年持續地把這個簡單動作,執行到底的能力和定力,才是成功的關鍵。
營銷手段是企業有效的武器,但企業真正要取勝,還需要自己苦練內功,提高自己的硬實力,OK超市是如何圍繞區域最低價,提高自己的「硬實力」的?
由於OK超市早期的規模並不大,上遊供應鏈沒有優勢,很難在上遊供應鏈壓縮成本,於是OK超市就把切入點就放在了門店運營、人工和產品結構改造上:
首先就是壓縮門店的運營成本。
傳統的大型超市,在門店運營上的成本其實是比較高的,比如當時日本常見的大型超市,他們每平米裝修費用可以達到1000元左右,而大型超市一般都在1000平米以上,一家店開下來光裝修費都要幾十萬、上百萬。一個店電費一個月差不多要6-10萬。再加上傳統超市的服務人員比較多,人工成本也比較高。
當時OK超市的老闆飯田勸就想,如果我把這些花錢的地方節省下來,甚至是不花錢,那我的成本不就降低了,不就可以實現低價了嗎?於是飯田勸召開公司大會說:以後門店中凡是能慳錢的環節,就盡一切可能省下來,如果省不下來,那就「一塊錢當成兩塊花」,總之要把門店的運營成本降下來。
當時的OK超市為了慳錢,可以摳到什麼程度呢?為了省電,OK超市把店內的燈全部換成節能燈,這種燈功耗大約是之前的一半燈,每個月單店電費能節省3萬-5萬日元。像空調、冰箱這種耗電的電器,能不裝就不裝,就算裝了也是能不開就不開,據說OK超市為了省電費,甚至在夏季也不提供冷藏飲料。 公司甚至還出了一個政策、力爭每個店的總電費要實現25%以上的節省。
店舖裝修方面,摒棄豪華裝飾,只做鋪地板、刷牆等簡單處理,店內的海報、價格簽乃至部分產品的包裝,也都選用最便宜的材料。
在人工成本削減上,OK 超市同樣不遺餘力。
鑒於人工成本是導致許多傳統超市轉型失敗的「罪魁禍首」之一,OK 超市大膽革新,將門店全部改為自選式購物模式,僅保留收銀員崗位,陳列員和導購員一概取消,商品陳列採用原箱陳列方式,產品介紹則依靠海報替代,絕不提供多餘的人工服務。
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用工成本,相對於其他超市不斷增加深夜和24小時營業的商店,OK超市則是反其道而行,只在每天8:30之後開門,21:30前就關門,營業時間的縮短,直接帶來店員數量與工作時長的縮減。極大降低了門店的用人成本。同時,OK 超市還在食品部門引入了先進的系統自動訂貨和日常配送系統,進一步減少了人力需求。
最後就是對產品結構進行改造。
傳統超市在產品上追求大而全,品類豐富,但並不是所有的產品都能暢銷,於是OK超市開始精簡SKU、砍掉銷售低,周轉速度慢的產品,比如同樣一個品牌的飲料,可能有三四個不同的口味和規格,OK超市只上架銷量最好的那款。同一種類的品項只選擇最暢銷的品項,從而提高經營效率,實現降本增效。
除了精簡sku、OK超市還在門店加入大量高頻剛需的生鮮和熟食品類。
從需求講,生鮮、肉食是剛需高頻消費產品,家庭採購開支佔比大。掌握生鮮、肉食板塊,就等於握住了顧客流量的「水龍頭」,能持續吸引消費者進店。而且這類產品,相比其他品類,用戶價格更敏感。
從競爭看,生鮮肉食雖然一般超市都有佈局,但多數超市並未深挖,OK 超市敏銳捕捉到這個機會,開始豐富生鮮、肉食等產品,打造品牌差異化競爭優勢。
據媒體報導當時OK超市生鮮品和熟食的品類,佔比要比其他超市高15%-30%。同等品質的生鮮品,價格也遠低於其他超市,快速吸引了周邊用戶,穩住了超市的基礎客流量。
通過一系列產品結構優化,OK 超市成功構建起了低毛利高周轉的運營模式。目前OK超市的產品種類數量只有一般超市的60%。但坪效卻遠超一般超市。統計數據顯示,日本一般超市的坪效普遍在120萬日元左右,OK超市單店的年銷售額約為40億日元,坪效超過200萬日元。
這些動作讓OK超市成功從傳統超市向折扣超市轉型,並初步從競爭中突圍。
但在競爭激烈的日本,OK超市要想完全建立「區域最低價」的競爭壁壘,只靠壓縮企業自身的運營成本是遠遠不夠的,比如當時崛起的折扣超市lopia,他的肉食品類可以做得比OK超市還要低。
這讓OK超市意識到,要想長期穩定地實現低價,必須打造持續穩定的低價供應鏈體系。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壁壘。
它是怎麼做的呢?
四
1. 源頭直采,降低採購
傳統超市的採購通常與供應商有著密切的合作,商品大多來自分銷渠道,超市在供應商提供的商品中選擇合適的商品,OK超市則採用廠家直采的模式,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
除此之外,OK超市採用單品,單一供應商大規模採購,而且是單一供應商多產品採購的形式,這種創新的採購形式,讓他們在談判桌上有絕對的優勢,確保了每個單品都能以最低的價格採購,為消費者提供比競爭對手更低的價格。
舉個例子,OK超市和一個豆腐供應商合作,豆腐這一個品我就只選這一個供應商,合作的很好之後,這個供應商的豆漿我也在這個供應商這裏採購,如果合作的更好,拿度、豆芽也都在這個供應商這裏採購。這樣實現了OK超市和供應商的雙贏。
OK超市通過規模化的供應鏈深度綁定了供應商,採購成本不斷降低。供應商通過OK超市也成功實現了規模的增長,在通過規模成長,不斷把成本壓縮,從而實現OK超市和供應商兩方的共贏。
目前OK超市,共有300家合作供應商,其中頭部20家供應商供應了0k超市60%的商品。
2. 自建物流,降本增效
傳統超市貨源全部依靠供應商統一配送,坐等供應商上門,比飲料和餅乾是不同品類,分別由兩個供應商來配送,當店裡缺貨,飲料和餅乾供應商,分別開兩輛車去送貨,常規來看,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把餅乾和飲料放在同一車上面配送,成本或更低。
因此,OK超市開始選擇自建物流中心,從原來每個模塊的供應商自主供應,到最後實現OK總倉統一配送,這套體系實施以後,OK的物流成本降低了3%。目前OK已經成功建立了三個常溫物流中心,為OK實現「天天低價」提供了可靠的後勤保障。
3. 低價買店,區域做透,溫和擴張
不同於其他超市全國跑馬圈地、遍地開花的策略,OK超市在選址上始終圍繞日本國道16號線沿線及以內進行密集開店。16號線是一條以東京為中心的環狀道路,這個範圍內的消費人群是日本人口密度最大、消費能力最強的人群。為OK超市的坪效提供了基礎。
其次OK超市不像其他超市一樣採用租賃模式,而是直接買入土地、成立自有物業,以延長資產使用期限的方式實現效益最大化,從而降低門店的經營成本。飯田勸算了一筆賬:「如果物業質量好,且土地價格能在商舖租期範圍內20至30年內收回,那麼還貸後的總費用率會下降」。
這一策略剛實施沒多久,日本房價開始崩盤,1993年日本房地產危機爆發,大量的商超閉店,OK超市在這一時期快速購買了大量的店舖,這也使OK超市的開店成本遠低於其他超市,據數據顯示,OK超市的店舖運營費用只有14.9%,遠低於永旺的28.9%、伊藤洋華堂的25.8%、生活超市的25.7%。
此外,OK 超市還堅守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一旦開業就絕不關店」。這種穩健的經營策略與零售行業流行的「快速開店、快速試錯」截然不同。截至 2023年 ,OK 超市的 144 家門店中,僅有一家店因為建築物老化而關閉,從未出現因業績不佳而關店的情況,有效避免了頻繁試錯帶來的高額成本損耗。
最後,提到折扣超市,自有產品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核心話題,通過自營產品業能獲取成本上的優勢,在維持低價格的同時,還能提升毛利率。
自營產品幾乎是所有折扣品牌的畢竟之路,像禾爾瑪有 2.9 萬種自營商品,Costco 的自營產品達到30%,像奧樂齊其自有品牌佔比更是高達 90%。但是OK超市卻反其道而行之,不設置自有品牌,而且利潤常年維持在5%,是禾爾瑪利潤的一倍。
那麼它是怎麼做到的?
除了前邊我們說的那些壓縮成本外,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動作,導入高毛利「雪藏海鮮」產品,雪藏海鮮相比其他肉食產品具有,進價低、損耗低,但價格錨點高的特點,具有更大的利潤空間。目前海鮮類商品佔到OK超市的5%,成為OK超市最重要的盈利品類。
總結
OK超市通過這一系列動作,成功打造一套「區域最低價」且可盈利的商業模型,2023年,OK超市超越了LOPIA、唐吉訶德和TRIAL,成為日本關東地區最便宜的超市。並以高於同類超市1倍的淨利潤,成為日本最賺錢的食品超市。
中國現在的折扣業態,已經到了狂飆突進的階段,很多傳統超市都面臨轉型的困境,而OK超市從傳統超市向折扣化轉型的成功路徑,給中國的傳統超市,提供了一套可借鑒的轉型實操手冊。
其次在折扣零售的發展浪潮中,非所有折扣店都具備培育高銷量自營產品的能力,在此背景下,沒有自有品牌卻實現高收入、高增長和高銷售額的OK超市,或許能為國內折扣店企業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