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留堂後家長崩潰,問題在哪?
前兩天,一個情緒失控的媽媽在班級群裡連發了好幾條語音和打罵孩子的影片,衝上了熱搜。影片中,剛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哭得滿臉通紅,媽媽說已經把她打得不會走路了,也寫不了作業,衣架都打報廢了。隔著屏幕都能讓人感受到痛。
從整個聊天記錄來看,起因是媽媽去學校接孩子,孩子因為被老師留堂所以沒能按時放學,家長在門口等了很長時間,憋了一肚子的火。家長到家後情緒徹底崩潰,把所有的怒氣都發泄在了女兒身上。
話裡話外能看得出這個媽媽把問題歸結到了老師身上,她要求老師從今往後都不要再讓自己的孩子留堂,也不要給自己的孩子佈置作業,因為她有家庭、有工作,沒辦法每天守在校門口,孩子會不會讀書無所謂,她已經徹底放棄了,讓老師也放棄。
老師回覆說並不是天天留堂,有問題可以私信聊聊,請她冷靜些。但這個媽媽聽完之後似乎更激動了……
評論區里有人同情老師,有人同情孩子,而這個「使用暴力」的媽媽據說也已經被派出所帶走。
這場鬧劇的結局彷彿撕開了社會的一個口子,讓人們窺見,當下的「教育」正在讓老師、孩子、家長都感到受傷。
但我又覺得錯不在她們身上,而是當下的生活壓力讓人的情緒長久處於一種被壓抑的狀態,人與人之間相互無法共情。
老師:58元/節的課時費
孩子留堂意味著老師加班,一個因期望把孩子成績提升而付出時間的老師,我實在想不出她有什麼錯。
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父母以外,恐怕只有老師是真心實意希望孩子能學有所成的那個「外人」。我們不否認教育行業存在「蛀蟲」,但哪個行業又沒有?
三四線城市的小學,一個班入學隨機分配四五十個孩子,他們不是聽不懂知識,而是年齡小、各方面行為不受控,如果老師想把班級成績整體提上去,必然離不開家長的協同。
而跟我們這一代小時候讀書不同的是,現在學校壓到老師身上教學以外的事務越來越多,比如看影片打卡、畫手抄報、安全科普,甚至連提醒家長騎電動車戴頭盔的事,上級都讓老師在班級群裡通知。我想,諸如此類的雜事,老師也並不願意幹。少說話、不溝通,就不會出錯。
但當各行各業無可避免地走向「內卷」,教育這個行業自然也很難例外。比如現在大學里的「青椒」除了「非升即走」以外,評上教授之後還可能會被「職稱降班」。人都有自尊,能心甘情願當那個擺尾的「差生」,要麼是有勇氣,要麼是有底氣。
有一次,聽家裡讀四年級的小學生說,她們數學成績考得不理想,數學老師在辦公室好像都哭了。實際上,現在還擁有這般「熱血」的老師越來越少。
社會上有一群人總是對教師這個職業抱有敵意,比如時不時就呼籲取消「教師編製」。我覺得義務教育階段以及高中一旦取消教師編,最受傷害的可能還是普通工薪階層家庭。
教育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民之根本,一旦資本介入,那優質資源必然是價高者得。就像在很多歐美國家,馬雲的孩子和你的孩子壓根兒用的不是一套教材,且內容體系相差甚遠,你四年級才學的東西,他二年級就學完了。但在中國,大家用的都是同一套教材。
現在尚且還能夠用編製的穩定性做「前提」,用一份不高的薪酬就能換到「985、211」、甚至是清北畢業生的「俯首甘為孺子牛」。比如之前就有媒體報導稱在北京,編內小學教師的課時費是58元/節。
如果這份穩定性沒有了,我一時想不出他們還有什麼理由,非要去學校賺這58塊錢。所以能遇到一個在校負責任的好老師,就是在給普通家庭真真實實地慳錢。
孩子:天賦、性格各不相同
其次,孩子沒有錯。因為每個孩子的天賦、性格都不一樣,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沒有建立起自主學習和生存的能力。
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孩子,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尚未發育完全。絕大多數的孩子自製力都很差,一個班真正能一節課從頭到尾都坐得住的孩子,比例不超過5%。
有的孩子確實在學習方面就沒有天賦,別人學一遍就會,她得學兩遍、三遍,而且很明顯能夠預見這個孩子未來就走不了「應試」這條路。更殘忍一點地說,其實一個班三分之一的孩子可能最後都沒有辦法在「應試」上拿到結果。
我這裏說的是「應試」,而不是「學習」,這是兩碼事。
一部分家長覺得說反正我的孩子學習不行,就沒必要強求了,隨他去吧,等長大一點去學門手藝萬事大吉;另一部分家長則認為不行,事在人為,還是得想辦法多花點錢補補課把成績搞上去。其實這兩種方法都對,又都不對。
如果意識到孩子當下沒有在考試上拿到好的結果,首先你得評估一下,這孩子到底是什麼問題導致的成績不理想,是智力問題還是注意力問題?
說實話,這兩者在「應試」的這個考核維度上沒什麼區別,本質上都是不適合。
那這個時候,家長的目標就不應該是單純地提分數,而是應該把學習看成是一項任務,去培養孩子在做一件「不那麼擅長的事情」時,應該具備的精神品質,比如耐性、嘗試、勇氣、樂觀等等。因為人這一輩子,不擅長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太多了,這些品質是可以在漫漫人生途中不斷進行複用的能力。
還有一類孩子,智力和耐力都可以,老師反饋也坐得住,但典型表現是「偷奸耍滑」,成績忽上忽下,你甚至能從這段時間這個孩子在家裡的表現,就能準確推測出他下一次的考試成績,那這就是態度問題。
這種情況下,家長是需要在乎成績的,因為成績能夠客觀地反映出他的學習態度,就得用成績來驅動他找到端正態度後的「獲得感」,定向調整,持續地加油打氣正向鼓勵,幫助他拿到結果。畢竟時至今日,教育依然是實現社會地位和資源再分配的有效手段。
青少年階段就是培養孩子「德智體美勞」各項素質與習慣的絕佳時刻,一旦這個時候,家長和老師都選擇了擺爛,孩子很容易「不討喜」,持續走下坡路。
但這裡面關鍵性的作用還是在家長,一方面是家長更瞭解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具有兩面性,他會刻意在老師面前「自我偽裝」;另一方面是角色不一樣,老師面對的是幾十個孩子,陪伴的也只是孩子的一小段人生。
如果你自己都不願意為孩子持續付出時間和精力,卻將教育的職責全部寄託在一個「外人」身上,既是不負責任,也是過於理想化的。
家長:基層生活的艱辛
菜不好吃就掀了整張桌子,將所有在場的人都置於一個難堪的境地,這個媽媽的做法的確有失分寸。傷害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但我又不忍心過於苛責,因為我知道基層女性的生活有多艱辛。她的人生或許已經跌到了穀底,只是孩子當天在學校表現得不好,恰巧成為了壓倒她情緒的最後一根稻草。
從她說老師之前總是在群裡艾特她,後來幹脆就不理睬,看得出她忍耐過,並不是一上來就爆發。
而影片畫面中過於簡單的家居陳設,我猜這個家庭不算富裕,兩個孩子都在讀書,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她肩膀上有擔子。
底層百姓想要賺到錢很難,階級越低、資源就越稀薄,大家都是拚盡全力地在搶一碗飯。尤其是這幾年,就業機會減少,很多人可能還在前幾年背上了高額的房貸,每個人的生存壓力都很大。
倉廩實而知禮節。人在經濟拮據、身心俱疲的狀態下,是很難做到精神鬆弛和行為體面的。
我們絕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沒有那麼多大風大浪需要經歷,大家按時讀書,按時畢業,找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然後結婚生子,養老養小……沒有大富大貴,也不會人生逆襲,最終的宿命可能就是「平凡」。
但就是這樣一種吃飽穿暖、家庭和睦的「平凡」,也是許多人需要不斷地去克服小風小浪、去跟命運抗衡一下才能爭取得到的。
很多時候普通人要的或許就不是理解,因為理解這個東西很虛,要是能在你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一點尊重就好了,因為尊重比理解更務實。
把普通人逼向絕路,有時候往往只需要一個鍵盤,那才是真正的「惡」。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