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om 聯合創始人:賣公司財富自由了,但我的生活沒了方向

昨天創投圈很火的一篇文章來自 Loom 的聯合創始人兼 CTO Vinay Hiremath,其標題叫做「我很有錢但不知道該如何生活」《I am rich and have no idea what to do with my life》。

他在文章里說,自從 Loom 賣給 Atlassian 以後,自己財富自由了《錄屏軟件 Loom 為何賣了 10 億美金,投資人受益如何》,並且現在還拿著每年 6000 萬美金的年薪。

擁有了他一輩子也用不完的財富,但他自己卻處於一個完全無法與他人共鳴的狀態,沒有了人生目標,做什麼都不對勁,和女朋友也分手了,完全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雖然還是有點捨不得 6000 萬美金的年薪,但是最終他還是決定辭職,嘗試去做一些事情,只為再次感受活著的感覺。這篇文章也引發了很多人參與討論,下面先看看他自己怎麼說的:

我很有錢,卻不知道該如何生活

過去的一年,我的生活像是籠罩在迷霧中。在賣掉公司後,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完全無法與他人共鳴的狀態——再也不需要工作了。一切都像是「支線任務」,但不是那種讓人興奮的感覺。我沒有了以往那種賺錢或追求地位的基本動力。我擁有無限的自由,卻不知道該如何利用它。老實說,我對生活的樂觀態度也在減弱。

我知道,這是一個完全「零階世界」的問題。寫這篇文章並不是為了炫耀或尋求同情。說實話,我甚至不知道寫這篇文章的意義是什麼。我試圖為它賦予意義,但這樣做讓我覺得虛偽。後來我意識到,試圖通過寫博客來創造意義,本身就很諷刺,因為我現在對生活缺乏真正的信念和目的

所以,我決定出於自己的「自私目的」,坦然(且可能顯得很尷尬地)向互聯網上一群無名陌生人吐露心聲。不期待從中得到什麼結果。

放棄 6000 萬美元,去 Redwoods

去年三月,我對人生完全沒有頭緒。我知道,留在收購公司的職位上對我來說不是答案——你能想像的那些「大公司問題」都存在(複雜的政治鬥爭,緩慢的節奏,像 NPC 一樣的同事等等)。但我卻很難放棄那 6000 萬美元的薪酬。我已經賺了遠超我需要的錢,但當你面對這樣的數字時,大腦會做出很奇怪的反應。

於是,我決定去 Redwoods 走一走,試著找到答案。

第一次徒步僅五分鐘,那些樹木就彷彿在向我微笑,並低聲訴說他們的簡單智慧:

  • 金錢的意義,不就是為了自由嗎?

  • 最稀缺的資源,難道不是時間嗎?

我決定離開,去做一些事。哪怕是任何事,只為再次感受活著的感覺。我並不知道要做什麼,但我發誓要讓所有人都知道,我已經想明白了——出於自尊,出於對未知的恐懼。花費十年時間全身心投入一件事,確實很難放下這種確定性和目的感。

嘗試做機器人,卻發現是在模仿馬斯克

離開那段十年旅程後的兩週里,我做了所有「健康」的人都會做的事——與 70 多位投資人和機器人領域的創始人見面。我一直對機器人很感興趣,並確信自己要投身於賦予計算機手臂和雙腿的事業。我甚至想出了所有的標語來欺騙自己,認為這是我的「人生使命」。一切似乎都在「指向這個確切的時刻」。

  • 世界正經歷重大勞動力短缺!

  • 我們必須保持對中國的競爭力!

  • 高度重覆勞動的市場規模達數萬億美元。

然而,兩週後,我離開時感到泄氣且愚蠢。我根本不想創辦一家機器人公司。唯一讓我感興趣的是類人機器人。我開始意識到,我真正想要的其實是模仿馬斯克——這實在太讓人 cringe 了。打出這些字時,我都感到痛苦。

和女朋友分手後,發現自己的不安

決定不做機器人公司後,我發現自己完全迷失了方向。沒有任何明確的目標。我和深愛我的(前)女朋友一起去了許多美麗的地方。過去六個月的經歷可以寫成好幾篇文章,但最終的結果是:什麼都不對勁

我們開始經常爭吵,我知道問題不是出在她身上,而是我。我開始面對這些年積壓的各種不安。我覺得自己無法和她一起解決這些問題。所以,在兩年無條件的愛之後,我選擇分手。這很痛苦,但卻是正確的決定。我需要完全面對自己。

攀登喜馬拉雅山,重新認識挑戰的意義

分手後,我做了「健康」的人會做的事——決定通過登上一座 6800 米的喜馬拉雅山峰來釋放情緒,而我完全沒有登山經驗或訓練。結果自然充滿挑戰,但也讓我重新認識到,挑戰對我而言有多麼重要。

短暫加入 DOGE,體會緊迫感的力量

後來,我決定加入 DOGE(註:可能是某種組織)參與政府改革。這段經歷讓我感受到緊迫感和明確使命的巨大力量。但最終我意識到,這並不是我最需要解決的事。我需要回歸模糊的狀態,面對自己的不安。於是,我選擇離開,訂了一張去夏威夷的單程票。

在夏威夷學習物理,專註解決自己的問題

現在,我在夏威夷學習物理。為什麼?我告訴自己,這是為了打下堅實的基礎,以便將來創辦一家製造實體產品的公司。這聽起來很合理,但我開始學會接受,我單純地喜歡學習物理,這本身就是目標。如果這沒有任何後續,那也無妨。如果這意味著我再也無法做出像 Loom 那樣的壯舉,那就這樣吧。

儘管如此,還有一些問題尚未解答:

  • 為什麼我必須做到極致,才能達到這種狀態?

  • 為什麼我不能單純地離開 Loom,說「我不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

  • 為什麼我覺得只有「宏大的旅程」才有意義?

  • 為什麼平凡就不行?

  • 為什麼讓別人失望這麼難?

我不知道答案,但我會找到它們。

文章發出後,很多人在下面發表了各種評論,我挑選了幾條我覺得有價值的評論。Naval Ravikant 說:上帝、孩子或使命,(至少)選擇一個;一位網民說,如果可以的話,生個孩子吧。然後問題將從「我的生活該怎麼辦」轉變為「我如何幫助這些小人物成長為出色的成年人」。

還有人推薦了幾本書,一本叫第二座山《The Second Mountain》,裡面提到自由不是你想要游泳的海洋,它是一條你想要跨越的河流,這樣你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岸。

法律 AI Spellbook 的創始人說了兩個觀點:

  1. 我認為你缺少的是強製結構。服從結構是世界上最有效的藥物。在 Loom,你「無法」退出,你被困住了,而我們喜歡這一點。這也是為什麼人類喜歡結構化的教育計劃、體育比賽訓練、危險的登山、毒癮循環、BDSM、維持虐待關係:這些都是屈服於強製結構的方式。要感受自己的表現,你需要將自己置於無法退出的困境中。如果你很有錢,這很難。

  2. 恕我直言,現在發生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對形而上唯心主義的日益增長的信仰(現實是建立在頭腦中的,而不是物質的)。一旦社會消化了這一點,它將對所有事物的影響遠遠超過 Loom、人工智能或機器人技術。你是一位偉大的寫作者。也許在這個關鍵時刻你應該研究一下哲學。如果我們公司出售的話我也會這麼做。(Bernardo Kastrup 的書是我讀過的最有影響力的書之一)。

他提到的兩本書是《Why Materialism Is Baloney》和《The Idea of the World》,最後分享了富有哲理的一句話:「開悟之前,砍柴,挑水。開悟之後,砍柴,挑水。」

也有不少人回覆說可以尋求一下宗教或者通過冥想來治癒自己,這讓我想起前段時間的文章《多款 AI+宗教產品吸金,最高 ARR 已達 6000 萬美金》。在精神層面,人類一直都存在著各種問題,特別是隨著社會焦慮的加劇,或許這也是 AI 與宗教結合的產品再次得到越來越多年青人歡迎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