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下場,中國又一千億產業將變?

出品 | 虎嗅科技醫療組

作者 | 陳廣晶

編輯 | 苗正卿

頭圖 |視覺中國

「中國孤獨症領域,有機會做出令世界矚目的AI產品。」

中國知名特需兒童康復機構「大米和小米」負責研發的副總裁王佔偉告訴虎嗅。這也是他在2022年第二次加入大米和小米時,就已經明確的目標。

此前,王佔偉所供職的平台,不是國人耳熟能詳的互聯網大廠,就是電信界的龍頭企業。孤獨症康復領域的龍頭「大米和小米」,比它們的體量、名氣要小得多。但是,這裏有更充足的價值感。

近年來,孤獨症等特殊需求兒童(簡稱「特需兒童」)康復產業,在中國仍然處於發展的較早期階段,不過,也展現出了驚人的市場潛力。

有行業平台數據顯示,中國僅0到18歲的孤獨症、注意力障礙、語言障礙人群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9600億元。隨著診斷水平的提高,規模還會有更加快速地增長。

在主流的「一對一」干預模式之外,應用於孤獨症等兒童診斷、康復的AI,也成了熱門賽道。

憑藉完整體系,高質量的數據資產積累,公司戰略堅定,在研發方面持續投入資金,加上中國龐大的受眾群體等特點,王佔偉認為,中國康復機構,特別是大米和小米,在AI能力湧現的時代,有在科技產品中脫穎而出的機會。「在所有的領域里,孤獨症行業,乃至特需兒童領域都是很有優勢的。」

這將是AI在產業落地捲到長尾處的高光時刻,也將是相關產業發生顛覆性變革的起點。

01

AI改變行業的潮流來了

AI在特殊需求兒童康復領域又邁進了一步。

2024年11月20日,全球知名科技公司亞馬遜雲科技正式官宣了他們與大米和小米針對特需兒童合作開發的「AI解決方案」——國內首個基於大模型的完整生成式AI解決方案RICE AI。

按照亞馬遜雲科技公佈的信息,他們與大米和小米聯合開發的RICE AI,在基座大模型、專業知識、康復大數據結合的基礎上,可以為特需兒童提供評估、康復干預、居家訓練等方面的支持。

具體應用包括:康復訓練的AI評估系統;為居家干預的家長提供AI教具、AI繪本等。

前者可以幫助判斷需要調整的決策,並基於大數據生成下階段的干預策略,將完成評估報告時間從3小時降到1分鐘以內,將督導效能提高2.3倍,讓康復師和督導從每天都進行的重覆性工作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精力用於與孩子互動和製定更好的解決策略等方面;

後者將孤獨症教學繪本的生產週期從2個月縮短到了10分鐘,還可以滿足更多個性化的需求,讓居家干預更容易。

大米和小米並不是第一個要將AI與康復訓練結合的機構。全球範圍內,「AI+孤獨症」都在快速升溫。

有中國研究者檢索2004年到2023年Web of Science數據庫核心合集中相關文獻發現,2015年以來,相關論文數量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研究範圍更是幾乎覆蓋了診斷、康復訓練等環節。

AI賦能特需兒童診斷、干預論文發佈情況來自:《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AI賦能特需兒童診斷、干預論文發佈情況來自:《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在中國,近兩年也有越來越多的科研機構、互聯網大廠、創業公司等加入進來,開創了多個首個。

包括:中國科學院合肥創新工程院星元智能人工智能團隊開發的國內首個孤獨症垂直類大語言模型「Starlight」;阿裡通義APP上線的國內首個關照孤獨症兒童的AI繪本「追星星的AI」、愛守醫生科研團隊開發的國內首款用於孤獨症兒童社交互動訓練的AI工具等。

而且這些AI研究和產品,也不是只停留在孤獨症領域。

據王佔偉介紹,RICE AI的應用也在向語言障礙、學習困難領域延伸。大米和小米首批開始測試的兒童發音能力測評系統,在兩週內就吸引了約2000人測試,作為偏公益性的供家長參考的發音測試,它在完整性、準確性、流暢性等方面給出評估和學習建議。接下來,還會有學習力等方面的測試工具上線。

「比如:l、n不分等發音問題,如果在12歲以前接受完善的訓練,大概率是可以糾正的。」王佔偉告訴虎嗅,這些問題看似小事,也還是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導致自卑等情緒,在過去很長時間里被忽視了。

這些產品有的是面對專業人士,有的是面向孤獨症患兒家長,都可以直接在手機上安裝使用,王佔偉認為,只有不增加家長經濟負擔,才能真正解決孤獨症家庭的痛點問題,讓更多人獲益。

未來,雙方將在亞馬遜雲科技機器學習技術基礎上,搭建智能自動化兒童康復策略調整系統,這將進一步降低督導師的時間投入,優化康復師和督導師的工作流程和體驗。

02

舊的康復模式亟待改變

在各方湧入AI的背後,特殊教育暴漲的需求,傳統康復模式已經難以滿足了。按照大米和小米,以及亞馬遜雲科技的相關負責人所說,新技術「為傳統特需兒童康復模式提供了革命性因子」。

孤獨症發現有100多年歷史,中國孤獨症康復產業卻非常年輕。

孤獨症,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自閉症」,學名:「孤獨症譜系障礙」,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系列症狀的總和。

1908年瑞士精神病學家保羅·尤金·布魯勒首次以「Autism」(自閉症/孤獨症)一詞命名了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患者,並將其歸類於精神分裂症。到了1943年,有科學家(里奧·卡納)確定了這是一種情感交流障礙,將其從精神分裂剝離出來。

如果及早接受專業的康復訓練,很多孩子有機會追上同齡人。從已有經驗看,也有高功能的孤獨症患者,經過康復訓練後回到校園,甚至成為前沿科技領域、學術界的佼佼者;更多孩子可以通過訓練實現生活自理。

在中國,直到1982年,才由南京腦科醫院的陶國泰首次報導了4例兒童孤獨症病例。十年後(1993年)孤獨症患兒家長田慧萍創辦了第一家孤獨症康復機構,這家名為「星星雨」的機構在相當長時間里,都是行業里的「獨生子」。

過去10年里,伴隨數字科技的發展,大米和小米等新一代有「互聯網+」基因的商業化康復機構,給行業帶來了很大的改變。關鍵的一點,就是帶來了規範化、標準化的管理模式,也讓更多人瞭解孤獨症,引進了更多投資——孤獨症全行業曾在2年內融資超10億元。

在今天,孤獨症康復機構的數量增長了數百倍。有行業人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中國康復機構數量已經從1990年代的1家,發展到了2024年的至少有三四百家。天眼查數據顯示,有「自閉症康復中心」相關信息643個。

但是,孤獨症家庭需求還是遠遠沒能被滿足。

根據中山大學護理學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的相關專家所做的調查,知識和資源缺乏,至今仍然是孤獨症家庭面對的最大問題。

上海市徐彙區婦幼保健所周兆娥、朱國偉,對當地孤獨症兒童早期干預現狀所做的調查也顯示,2012年到2019年被確診孤獨症的110個兒童中,只有53個孩子是確診後立即就進行了干預,其他孩子未能及時干預的原因,主要就是「醫院及機構都需要排隊」(72%)。

在其背後,傳統的孤獨症康復方式重人工、耗時長、成本高,註定只能服務少數人。

以孤獨症為例。一直以來,主流的干預方式就是行為分析療法(ABA),這是一種針對語言溝通、社交技能、感覺/認知意識和身體健康行為進行「一對一」訓練的模式。

在這個過程中,從認識桔子、蘋果、香蕉,到開口說話,甚至是感受到疼痛,所有這些對於普通孩子來說,只需要學習一兩遍就能學會或者就是本能的事項,需要康復師重覆數十遍、上百遍,有時候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有時候還可能出現被患兒踢打、抓、咬的情況。

這也讓康復師成了高壓工作。王佔偉上一次加入大米和小米時曾深入一線,還在康復師培訓中獲得了第一名的成績。在實操干預中也非常認真,但是因為沒做到及時抽離,在孩子康復進展中患得患失。這也成了他第一次離開大米和小米的原因之一。

在這種情況下,全國康復師只有10萬人,在殘聯註冊的康復師只有2萬多人。康復費用更是達到每月上萬元,很多家庭無力承擔。可以說,舊的模式已經成了家庭和行業發展的雙重瓶頸,必須改變了。

03

不只救孤獨症孩子們

如果說,上一個階段,大米和小米的創始人、董事長薑英爽憑藉在傳播方面的優勢,帶領這家康復機構「黑馬」,完成了從「0到1」的過程,在特殊需要兒童的評估、「一對一」干預方面積累了經驗,也將產業推進了規範發展的快車道,實現了第一輪改變。

那麼,下一階段,他們進一步實現「普惠」的努力,也將促進行業完成第二輪改變。而其成功與否,也將是整個行業能否獲得更大發展機遇的關鍵。

如前所述,傳統的康復模式成本是很高的。競爭越來越多以後,對於康復機構來說,這種成本也成為不可承受之重。

現在主流的康復機構,除了商業化的大米和小米、東方啟音、北京五色鹿、山東以琳等以外,也有大量家長創辦的規模較小的公益機構,這些機構原本集中在一二線城市,近年來也在向三四線城市延伸。因為成本等原因,它們難以下沉基層,特別是偏遠地區,主要還是設立在較大的城市。

這就造成了局部競爭過於激烈的問題。即便是主流的康復機構,如:星星雨、大米和小米等,雖然還不用為生源發愁,但是相比以前坐在家裡就有絡繹不絕的報名者,現在也必須做一些宣傳、引流,才能保持每年穩中有升的生源了。

就在前不久,一家孤獨症機構攜款「跑路」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

儘管業界認為,這家公司的問題,純粹是經營管理不善導致的,但是有一個現實還是不可否認,那就是在出生率降低、行業玩家增多的情況下,孤獨症康復機構發展面臨變局,如何以更普惠的價格爭取更多的生源,成了整個行業的新課題。

重人力的模式,決定了效率提升的「天花板」很低。「我們有接近2000個康復師,意味著我們最多隻能同時服務約4000個孩子,上午一個,下午一個。」薑英爽說。

所以,無論是出於幫助更多人的目的,還是為了讓企業活下去,「跟最先進的技術結合在一起」,都是必要的。

「一對一的方式很難實現,但是通過科技的手段可以實現,去滿足千萬特需孩子的需求。所以我們希望通過這項技術實現規模化。」亞馬遜雲科技大中華區初創及通用業務部總經理倪殿令向虎嗅表示。「我們希望能夠更快地規模化,通過科技的手段來實現普惠,去改變更多人的命運。」

作為知識密集型的產業,要把這種一對一的干預複製出來原本是很難的,不過新的大模型中,已經有將一種或多種組織變成可複製的智慧體系的能力了。

具體而言,就是針對特需孩子的需求,給出個性化的定製方案,比如:早上什麼時候起,中午做什麼,晚上做什麼。這也就較好地「模擬」了有針對性的一對一的過程。

亞馬遜雲科技首席技術官劉亞霄告訴虎嗅,加上雲計算的生存基礎又恰恰是可擴展的,二者組合在一起,就可以複製知識體系,將其推廣到下沉市場了。「如果AI國際化,我們認為會產生更大的效果。」

雙方合作的成果,將康復訓練的專業能力有望輻射整個特殊需要兒童康復產業,不僅有望滿足資源不足地區的康復需求,可以幫助更多機構提高精準評估和個性化干預的能力,也為整個康復行業開闢了更廣闊的疆土。

近年來學習困難門診受到越來越多關注。 來自:視覺中國

04

行業顛覆終將到來

想要改變行業的,不只是大米和小米。北京alsolife、恩啟等誕生於互聯網時代的機構,也都在數字療法、「互聯網+」等領域下了很多功夫。這些努力也為AI得以快速介入孤獨症領域奠定了基礎。

以大米和小米為例。早在完成A輪融資,他們將連鎖機構推向全國之時,就在做「大數據」儲備,並將康復訓練「線上化」了。

「從評估開始到訓練開始,康復師發出的每一個指令都遵循了這些記錄,指令發出去之後,孩子的反應以及反應到什麼程度,需要百分之多少的輔助才能完成,包括他什麼時候脫離服務,要進入下一個計劃,這是我們大米和小米第一家線下中心開業到現在一直堅持的事情。」薑英爽告訴虎嗅。

如今,這一擁有2000多名督導和康復師的特需兒童康復平台,已經積累了8000萬組康復數據,涉及2萬多個案,有干預標籤超過200萬個,以及200多萬的督導決策數據。

這些科學的、可複製的、可追尋的、可對結構化展示的數據,成為開發現象級AI產品的基礎。「在新的大模型出來之後,我們才發現,過去的積累是非常重要的。」薑英爽說。

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亞馬遜雲科技進一步用多個大模型生成「混合數據」,也就是說根據原始數據,推演出很多數據。也就是說,原來需要上千張才能進行的訓練,現在只需要幾十張、上百張就可以實現了。

「這是大模型時代帶來的好處。數據是我們這邊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雙方共創最紮實的一步。模型的選擇、訓練的一些技術上的問題,反而都不是問題。」劉亞霄向虎嗅表示。

「有了從0到1的過程以後,我們需要從1到10去驗證其可行性,然後才有10到100的規模,規模化是真正實現創新普惠。」倪殿令說。

來自:視覺中國來自:視覺中國

以看似簡單的AI繪本為例。在孤獨症兒童的居家康復中,繪本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小到認識具體事物,大到去超市前的模擬演練,都離不開繪本。但是,因為自閉症孩子的泛化能力不及普通孩子,繪本中的人物數量、著裝等,都必須嚴格一致。

「比如出門的時候是一家四口,回來的時候也必須是。」王佔偉告訴虎嗅。

正因為此,此前一些大廠開發的針對自閉症兒童的AI繪本,都買了特定卡通人物的版權,以確保在繪本生成的過程中,不會有改變。更不要說,現在生成式AI大模型還有幻覺問題,中間如果出現「畸形」的圖片,那就更加沒辦法使用了。

「市面上的文生圖大模型,如果我們不把它用在生產上,只是看個熱鬧,不行也無所謂,但是一旦要把它用在實際教學中,就有很多技術細節的問題要解決。」

為瞭解決這些問題,亞馬遜雲科技給出的方案中,僅大模型就用了三個。

而且每個圖片的周圍都要有充分的留白,否則孤獨症兒童會感到迷茫。劉亞霄表示,以前編程實現這個目標有困難,但是,現在大模型推理能力更強了,只要把這些知識作為「訓練集」來訓練定製模型,它就能幫助父母做下一步的選擇,對於做的不好地方也可以及時改正。

想得更遠一些,如果把一些高危行為輸入到「訓練集」里,AI還可以提早做出干預或者預警。

由此產生的費用,如果真的按照大模型公司商業化標準來給付,也不是任何一家孤獨症康復機構可以承擔的。據王佔偉粗略估算,開發一個AI智能體,人力、算力等成本總計需要300萬元到500萬元。「這還沒有把我們扶上馬,更加不要說送一程了。」

亞馬遜雲科技派出了專門的技術人員和用戶研究專家支持大米和小米的智能化改造。既解決了技術問題,在成本上也做了極大的優化。對於亞馬遜雲科技來說,與大米和小米合作成功後,相關經驗也將推廣到更多平台和領域。這也意味著,至少整個特需兒童康復訓練領域,也面臨顛覆性的改變。

05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25年,大米和小米計劃把現有的 AI應用進一步打包,放到一個平台上分享出去。王佔偉告訴虎嗅,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

一是向行業從業者或者是機構,開放大米和小米的RICE系統現有的從評估到干預再到居家訓練整個閉環的能力;二是面向於從業者提供學習、考核、認證體系。

「實質上就是把能力生態化。」王佔偉向虎嗅總結說。

這也是在為行業更遠期的改變做準備。

可以看到,當前階段能夠很快落地的AI產品,實際上還只是提高「一對一」康復訓練的質量,提高局部環節的效率。它們還是「躲在人的後面」,「只是初步探索在小場景做一些事情」。王佔偉認為,未來,AI在孤獨症等特需人群中的終極應用,還是要進入直接的「陪伴」領域。這將真正彌補人力的不足。

孤獨症的康復訓練是需要終身持續進行的。當下受限於康復資源和家庭承受能力,很多孩子在成年後都是居家干預,或者乾脆就不再幹預了。可以持續陪伴他們的AI,至少可以延長他們接受干預的時間,始終保持與社會的融入。

智能機器人引入到康復訓練中的前景,已經成為很多研究者的共識。

已有研究認為,真人與孤獨症患者互動時所傳遞出來的信息量太大,容易讓後者感覺到壓力和焦慮,從而出現社交迴避行為,仿人的社交機器人面部表情和肢體運動都大大簡化了,反而有助於緩解孤獨症患者的負面情緒。

這種陪伴AI,還可以根據孤獨症人士的日常表現,對可能出現的極端行動發出預警。

2024年12月初,一個18歲的阿斯伯格男孩(一種高功能孤獨症)連刺爺爺8刀的消息,在孤獨症家長群裡引起了較大的轟動。在事發之前,也是有跡可循。王佔偉向虎嗅指出,也許有一天,AI可以在發現這些跡象時提前發出預警,避免悲劇的發生。

這一點基於當前大模型的推理能力,已經有實現的基礎了。但是,真的要用到複雜的生活場景中,不僅需要更多的數據,也需要虛擬現實(VR)、混合現實(XR)等技術的發展,也需要AI算法的持續更新。

來自:《心理學進展》 來自:《心理學進展》 

此外,普通人在面對仿人的社交機器人時會出現「恐怖穀」效應,也就是在機器人與人類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時,會引起人的不安全感,在機器人更加像人後逐漸緩解。對於孤獨症人群來說,隨著機器人越來越像人,情況更加惡化,研究者稱其為「恐怖懸崖」。研究人員需要注意這種外觀偏好。

更重要的是,所有技術還都只是「前台」,幕後需要有康復師、心理諮詢師、醫務人員、教育專家等專業人士來響應。打通家庭、學校、醫療機構、培訓機構四個場景的數據也非常重要。這些都有賴於在全新的生態下,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無論技術如何進步,家人的關愛、來自專業人士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支持,還是最重要的。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