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5了,可以少往醫院跑幾趟了嗎?

題圖|視覺中國題圖|視覺中國

2025年元旦跨年之夜。

窗外的煙花在慶祝著新年,可此時的王靜卻無比焦慮。她的懷裡,生了病的寶寶正哭個不停。

眼看著牆上的時鍾指針即將走向0點,王靜不由得想起,上一次同樣的情況發生時,帶孩子到兒科看了急診,排隊、抽血、等結果……好在,吃過退燒藥不久,孩子就好轉起來。

這次家裡的退燒藥剛好吃完了,她就趕忙去網上找,幸運的是,京東顯示最快9分鐘可以送上門。

王靜趕忙下了單。她注意到,自己買的藥品在京東上標註著「醫保個賬」的字眼,付款時,醫保個人賬戶支付了28.9元,僅自付了0.5元的包裝費。

這次網上買藥的體驗讓王靜有些驚喜,也在這個無助的深夜,讓她感到了被幫助的力量。

「2025,真好!連看病買藥也有了讓人省心的溫度。」王靜不禁感歎。

當醫藥圍著患者轉

不只是王靜,這樣的體驗變化起始於2024年7月。當時,北京率先將「線上買藥醫保個賬支付」的服務與京東打通。隨後,廣州、深圳、鄭州、瀋陽、天津等全國17個城市也陸續開通。目前京東買藥秒送的醫保支付已累計接入線下藥房超2000家,覆蓋人口已經超過一億。

過去,醫保個人賬戶只能用於參保人到醫保定點醫療機構或藥店線下看病買藥,各地醫保部門的開放擁抱和革新,為民眾送去了實實在在的溫暖和便利,同時也帶動了線上健康消費,更多人開始在線上買藥。

2024年,大力提振消費、擴大內需成為各行業發展的突破口。在國內GDP增速放緩的經濟環境和老齡化加劇的時代背景下,健康消費正在成為高確定性、高增長性的全新發展引擎。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我國醫療保健的居民消費價格同比增長1.4%。人均醫療保健消費支出1271元,同比增長4.2%,佔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9.3%。

互聯網醫療更是疊加了健康消費+線上經濟的雙重BUFF,消費者主動尋求在線健康產品和服務的意願在增強。動脈網蛋殼研究院的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網上藥店的零售規模已達到3064億元,佔比醫藥零售市場的33%,並且保持著17.5%的高速增長。高達兩位數的增速,在今天實屬難得。

這意味著,國人的健康消費習慣已然發生了「從線下到線上」、「從單一到多樣」、「從病後治療到提前預防」的多重改變。京東健康2024年的多項業務數據正顯示了這一轉變。

一是線上買藥的普及化。截至2024年6月30日,京東健康過去12個月的年度活躍用戶數量達1.81億。不僅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健康消費需求旺盛,三線及以下的下沉市場用戶佔比進一步提升至64.8%。

二是線上健康消費的品類多樣化。常用藥和保健熱銷品不必說,諸多最新研發上市的創新藥、原研藥也選擇了在京東健康進行線上正選。僅2024年,就有近30款國內外藥企的新特藥,包括全球首個雙週口服降糖藥倍長平、全球首款阿爾茨海默病靶向藥樂意保、國內唯一獲批的複方口服避孕藥欣媽富隆®等。全球藥企與消費者的雙向信任,讓京東健康成為了醫藥零售領域品類最全、規模最大的渠道。

三是線上健康消費理念的改變。從過去的「沒病不往醫院跑」,到今天的居家主動健康消費,國民提前預防疾病發生、積極關注自身健康的心態習慣正在建立。

消費者的需求變了,上至醫保部門,下到醫藥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相關企業,也要跟著變。關鍵就是,要實現從「患者圍著醫療資源轉」到「醫療資源圍著患者轉」的底層邏輯。

對互聯網醫療服務企業來說,上述這些改變都對供應鏈能力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不僅要滿足用戶的對各類藥品、醫療器械和營養保健品等的需求,及時迅速地進行配送,還得能夠為用戶提供專業的用藥指導等。

說白了,用戶要什麼,你首先得有;其次,不僅有,還得以更便捷、高效的方式來解決用戶的需求;第三,醫療領域不同於一般消費品類,始終有著相當高的專業門檻,用戶有任何健康問題,還需要隨時響應、給出專業解答。目前在京東健康平台上,已經聚集了藥師、醫生、護士、營養師、心理諮詢師等豐富的專業服務角色,可以隨時隨地解答用戶問題、輔助消費決策。

潮水退去,互聯網醫療仍在進化

讓「醫療資源圍著患者轉」,絕對不僅僅只是健康商品的消費,而是從檢查到診斷,各個環節的醫療健康服務都要實現。

王靜害怕去醫院,不僅是因為看病掛號難、排隊久,更重要的是跑醫院總要去好幾趟才能解決。

最常見的情形就是,請了半天假到醫院看病,等待許久排隊叫號後,醫生簡單詢問了病情,開了幾張化驗單,讓你先去抽血,等結果出來後再約下一次號「正式看病」。很多時候,與醫生初次面診的作用,就變成了開化驗單。這樣一來,看一次病往醫院跑兩趟都算少的。

圍繞就診體驗的痛點,京東健康給出了「用戶不跑腿,在家就能看病買藥」的創新解題思路,這也正是2024年京東互聯網醫院服務全新升級的落點。

2024年7月起,用戶到京東互聯網醫院在線問診,如醫生診斷認為有進一步檢驗、檢查的必要,可以在線為患者開具電子檢驗單。用戶通過京東到家快檢下單後,會有護士上門采血或騎手上門采樣,平均3小時內出檢驗結果。醫生根據檢測結果可以做出進一步診斷。在此基礎上,如有用藥需求,在醫生開方後,用戶可以通過京東買藥下單,享受送藥上門服務。

目前,京東到家快檢覆蓋了包括北上廣深等全國10個核心城市,總覆蓋人口超過1.5億。由全職及合作護士組成的護士團隊,目前能為全國30多個一二線城市及其下轄鄉鎮地區,提供最快1小時內上門服務。

其實,不管是到家檢測,還是護士上門護理,在業內並非新鮮事,O2O互聯網浪潮下早已有些許垂類公司開展此類服務。

但比起在一個環節提供單點式的服務,將醫、檢、診、藥多個環節全面打通,更能針對性地為用戶提供必須要的專業指導和服務,減少信息差,提高服務效率,才能把每個環節的價值最大化發揮出來。

醫療本身是個慢賽道,互聯網醫療自然也很難快得起來。從各方入局到深耕積累,整個互聯網醫療市場仍在進行著基礎設施的搭建和商業化路徑的探索,行業尚未成熟之時,線上賣藥一度成了唯一變現路徑,因此顯得格外突出。

但當潮水退去,像京東健康這樣的深耕者,依然在這個行業不斷打磨產品、升級體驗、完善鏈條,為實現新的醫療圖景而持續努力。

就今天來看,從就醫、檢查到診斷、用藥以及健康管理的全過程,互聯網醫療都能夠在每個環節發揮作用。而當「在線問診+上門檢驗+醫生診斷+送藥到家」每個環節連為一體的時候,才真正實現了我們對於互聯網醫療改善就醫體驗最美好的期待。

供應鏈基建之上,更大的未來在AI

如果說,以上這些互聯網醫療的新變化,正在不斷重塑醫藥供應鏈和醫療服務體系,讓「醫療資源圍著患者轉」逐步實現,就像基礎設施建設一樣,為看病就醫的體驗升級,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礎。

那麼,互聯網醫療的下一步,我們還能如何暢想?答案恐怕就藏在人工智能的發展里。

有證券機構測算,當前全球「AI+醫療」市場規模超50億美元,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另據Global Market Insights報告,預計「AI+醫療」市場規模年均復合增速將超過29%。

未來,在與AI科技的結合下,互聯網醫療很有可能在醫、檢、診、藥幾大環節再一次顛覆其自身。

例如,早期的互聯網醫療很難解決醫生資源短缺的問題,儘管互聯網醫療平台已經很大程度上打破了醫療資源在地域上的不均分配,讓遠在邊陲的患者也能在線上找到北京三甲專家,但專家數量畢竟有限,專家的時間和精力也是有限的。

為此,京東健康推出了面向用戶的智能健康助手產品「康康」。它就好像普通人身邊的「智能醫生」,不僅能隨時解答用戶的健康疑問,還能為用戶精準、高效地連接醫療服務資源、推薦科學經濟的就醫解決方案。

除了讓患者看病更方便,醫生線上看病的效率也得到提升。2024年1月,京東健康發佈了面向醫生的智能醫生助手,通過AI輔診等技術提高醫生線上診療效率及準確率。自去年1月發佈以來,這款智能醫生助手的準確率超95%,覆蓋70%問診訂單,好評率超97%,成為目前互聯網醫療平台醫生使用率最高的智能輔診產品。

此外,京東健康的醫療AI大模型也深入到了醫院線下場景。2023年底,京東健康還與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共建「未來醫院智慧服務」,共同打造新一代智慧醫院的智慧服務系統,致力於讓患者線下就醫的排隊時間更短、效率更高,進一步重塑了患者的就醫體驗。

這些AI產品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技術底座」——京東健康醫療AI大模型「京醫千詢」。在2024年7月,面向中文醫療大語言模型的開放評測平台MedBench更新評測榜單,「京醫千詢」大模型以綜合得分92.4分的優異成績位居榜單第一。

京東健康對「京醫千詢」醫療大模型進行開發的原則很簡單,只有三個詞——「可用、好用、放心用」。基於這三大著力點,從泛健康諮詢、科普到垂類專科產品,從患者、醫生、再到醫院,京東健康在過去一年里,搭建了醫療大模型在業內最為豐富的落地應用場景。

未來還有多少場景可以應用?還有多少用戶痛點可以被精準解決?背後的可能性之廣闊,難以窮舉。

但可以確定的是,互聯網醫療一方面正在對藥品供應和醫療服務體系這兩大基礎設施進行重塑,另一方面又不斷以AI技術開拓更多全新空間,解決更多細微的用戶需求和痛點。

打通了醫保支付,覆蓋了醫、檢、診、藥各個環節,互聯網醫療終於不再只是個線上掛號的平台,而是能夠讓「醫療資源圍著用戶轉」、為用戶解決實際問題了。這不僅是京東健康這一個企業的成績單,更讓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看到了一個可以獲得更長久、持續、良性發展的新解法。

都2025年了,互聯網醫療終於真正變得更有用、有智慧、有溫度了。

特別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