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CES:AI教育群雄逐鹿,中國選手展現硬實力
基爾西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今年的科技盛宴CES上什麼趨勢最火?AI智能體當仁不讓。
在AI界呼風喚雨的老黃,也將智能體定位了英偉達未來的一大目標。
有了智能體,伴隨著一同產生的,就是AI在各個不同行業的垂直應用。
作為最成功的垂直行業之一,AI教育產品也成為了熱門中的熱門。
國內選手也大秀肌肉, AI學習機、詞典筆等國產AI學習產品也紛紛被搬上展台,在世人面前展示著中國AI教育行業軟硬兼備的實力。
教育行業已經滿是AI
作為一年一度的科技盛宴,以及消費電子產品的風向標,CES中的展示,包含了過去一年科技趨勢的縮影。
所以,AI教育在CES上的火爆也不是偶然結果,說明了其在過去的一年當中,已經成為了一個熱門趨勢。
在基礎模型增長放緩的大背景下,「AI落地看垂域」已經成為了不少從業者的共識,而其中教育行業又是最熱門、轉化最成功的行業之一。
CES上教育議題的火爆,正是一大有效例證。
甚至美國亞利桑那州還批準成立了一所完全在線的學校,該學校面向四年級至八年級的學生,每天提供兩個小時完全由人工智能教授的標準科目課程。
這意味著,這種新穎的教育方式,已經開始被傳統的教育從業者所接受。
市場上看,根據貝哲斯報告的預測,到2029年,全球在線教育市場中,僅K-12教育的規模,就會達到8991.59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7.89%。
美國市場研究機構Adroit Market Research給出的預測數字就更大了,他們認為到2029年,這一市場規模將達到3226.8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接近20%。
雖然這樣的市場規模不只包括AI,但AI依然是推動在線教育市場規模不斷增長的重要原因。
AI教育和之前的在線教育有什麼不同?為什麼AI教育能夠如此成功呢?
因為之前的在線教育,可能只是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資源獲取渠道,但AI技術卻直接改變了資源本身,而且逐漸滲透並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模式。
傳統在線學習模式的內容生成和處理能力有限,主要依賴於預裝的教學內容和數據庫,但AI教育能夠生成和處理新的學習內容,這一點從根本上改變了知識的傳播、獲取和構建方式。
不僅智能化程度更高、內容更豐富,而且能夠與學生進行實時對話,引導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並針對學習過程給出反饋,帶來更強的互動性。
這樣一來,AI學習系統就不再是一個只能播放影片課程的播放器,而是真正的變成了一位「老師」。
還有一個好處就是,AI能夠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去調整授課風格,甚至是學習的內容和節奏,讓學習過程更加個性化,做到「因材施教」。
除了聽課,作業練習也是學習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而這個環節同樣需要檢查和輔導。
不少家長都為之犯難,要麼習題太偏太怪自己也搞不懂,即使搞懂了也不一定知道怎麼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去表達。
但有了AI,輔導作業就變得輕鬆多了,AI不僅可以批改作業,還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學習進度等具體情況,對講解過程進行調節,確保學生能夠掌握。
如果一款學習產品能夠適應學生的學習習慣,就很容易提升他們的學習熱情,並獲得成績提升,學生背後的家長也能從繁冗的輔導任務中解脫,那麼家長也就更願意花金錢去購買這樣的產品。
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之下,AI教育產品的火爆,就成了一個順其自然的結果。
國內AI教育也在開花結果
國際市場上AI教育遍地開花的同時,在國內,AI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也並不落後。
根據多鯨教育研究院發佈的《2024中國教育智能硬件行業發展趨勢報告》,2024年教育智能硬件整體市場規模有望破千億,其中C端市場規模預計可達到780億元。
互聯網大廠和教育科技企業紛紛跟緊潮流,AI學習機、學練機、詞典筆等國產AI教育產品登上CES的舞台,體現出了中國AI教育產品的國際話語權。
比如學而思學習機,已經是第二次登上了CES;在國內,學而思也取得了全網銷量第一的成績。
這也是一款AI含量極高的產品,在它的背後,是千億級別的數學大模型——學而思九章大模型(MathGPT)。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早在2017年,學而思的AI實驗室就已經成立,研究前沿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
所以,從學而思的成績當中可以看到,想要在教育科技行業取得成功,技術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但只有技術還不夠。
量子位智庫報告表明,在AI教育行業,一次性硬件銷售模式將會減少,「硬件產品+配套內容資源和增值服務」銷售模式比重逐漸上升。
也就是說,在技術之外,內容是取得競爭優勢的另一大關鍵。
還是以學而思為例,其擁有二十多年的教研和技術積累,中間沉澱了大量的優質內容。
這樣的教育資源優勢,也是教育科技企業相比於互聯網公司的一大不同,就如同大模型的發展中,現在最大的製約因素其實是數據。
甚至放在其他的垂直領域,這種軟硬兼備、兩條腿走路的模式也同樣適用。
說回教育行業,學而思只是國內成功者的一個代表,不同的選手,擁有的差異化優勢,可能也不盡相同。
但他們的表現已經證明,國內的AI教育行業也緊跟時代發展,沒有落後於國際潮流。
加上受眾規模、數據積累等有利的環境條件交織,為AI教育產品的在國內落地提供了更優渥的土壤。
所以,和AI教育產品在國際上爆火一樣,國內AI教育行業湧現出勃勃生機,也同樣是個不難預料的結果。
AI教育的未來趨勢
對於學生個人而言,AI學習產品改變了他們的學習方式,如果看向整個社會,AI也通過生成,降低了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的難度,更有利於促進教育公平。
並且在定製化的學習方式下,學生可以通過刷更少但是更好、更合適的題目,實現更好的學習效果。
這樣一來,機械式的學習時間就會減少,從而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進一步提升素質教育水平。
所以,AI教育技術的發展,不僅是技術上和教育的碰撞,對傳統的教育行業同樣具有借鑒意義,體現出了一種社會責任。
也就是說,從技術、經濟、社會角度來看,發展AI教育都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
那麼具體的發展路線又會是怎樣的呢?
據量子位智庫分析,AI教育產品的個性化和互動性體驗將得到代際性升級,產品研發愈加追求軟硬件一體和協同生態。
說得直白一些,就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精準分析和個性化指導,目前的產品中已經可以看到這樣的趨勢,未來還會進一步加強,同時人機交互的體驗也會得到提升;
另外就是實現不同類型的硬件(學習機、詞典筆等)與各種教育軟件、應用之間的無縫對接,給學生提供更多可用的學習入口。
再多往前看些,AI教育產品不僅能成為學生的學習伴侶,還有可能成為學生的成長夥伴,在學習的基礎之上提供更多的情緒價值。
當然面臨問題也是在所難免,比如在技術層面,目前人類在自然語言的處理,特別是涉及到情感識別的情況下,仍然存在局限。
非技術層面上,也涉及到教師等各有關群體的觀念轉化和技能學習培訓等一系列問題。
雄關漫道真如鐵,但國產AI教育科技企業已經啟航,並將在這片海洋當中繼續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