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IA ACTIVE賣給安踏一年後的反思
出品|虎嗅商業消費組
作者|柳柳
編輯|苗正卿
題圖|MAIA ACTIVE
MAIA ACTIVE(國內女性瑜伽服飾品牌)創始人歐逸柔(下文均稱Lisa)過去從沒想過,有一天她會「賣掉」MAIA ACTIVE。
2024年最後一個月,在上海安福路,我們與Lisa聊了聊,「賣掉」MAIA ACTIVE(下稱Maia)一年後,她對品牌過去創業歷程的複盤。
Lisa退出Maia的考量很簡單。到創業後期,開到40家線下門店的時候,她越發覺得,一個新消費品牌,從0~1和從1~10所需要的能力完全不同。她推測「未來更大的發展趨勢要在線下」。
和安踏的收購事宜談的很順暢,23年6月開始,10月談成。當時,運動服飾品牌所面對的競爭形勢,已和8年前Maia剛起步時完全不同。安踏運營的上海南京西路始祖鳥店,令Lisa印象深刻。Maia需要去「靠」一顆運營能力更強尤其在線下更強的大樹,幫助品牌發展得更大。在Lisa眼中,從任何一個維度來看,安踏都是中國最好的買家。
Lisa告訴虎嗅,此前Maia運營線下門店遇到的痛點問題是,品牌在零售管理上沒有足夠多的經驗,早期資金上也要承受一定壓力。
在她看來,被安踏收購一年多,Maia發生了很多改變:一,針對瑜伽方面的繼續滲透,舉辦更大更有體驗感的Maia fun club;二,Maia的零售體驗有了很大的升級,零售空間翻倍成長。特殊的主題門店 Leggings lab,運動褲品類佔據了對整個店舖的1/3,強化了最強品類的心智。
和Maia「分手」後的一年間,Lisa還是Maia的股東,並一直有和安踏高管層面溝通交流。設計專業出身的她,討論最多的話題還是圍繞產品,包括對未來產品有沒有滿足核心痛點,品牌定位,產品走向、特殊研發、矩陣搭配,如何跟競品去做區分。中間碰撞出比較一致的觀點,依舊以女性運動為核心延伸夯實。Lisa說,過去一年,對MAIA ACTIVE來說,最核心的還不是增長,而是兩個團隊的流程、文化和人才融合與打磨,然後再蓄勢待發。
在Maia的最後兩年,Lisa花了大量精力做了一些不是真正喜歡的事情,例如:人事、面對投資人、財務管理,最近,Lisa在為年青人創業做諮詢指導,她覺得自己更適合從0到1的過程。
屬於新消費的黃金時代過去了,很多品牌早已沒了身影。即使運動是消費領域為數不多還沒下增長牌桌的行業,但很久沒出現爆髮式增長。Lisa在持續關注運動服飾賽道,她向虎嗅分享了她所欣賞的運動服飾品牌Vuori和Satisfy帶給其他品牌的啟發——品牌需要找到自己的人群在哪裡。根據他們的生活環境跟習慣,去理解、滿足未被滿足的痛點。
以下是虎嗅和與MAIA ACTIVE創始人歐逸柔(Lisa)的對話實錄,文字有刪減、編輯、修改。
反思創業的得與失
虎嗅:複盤過去,你覺得MAIA ACTIVE創業8年「從0到1」能夠成功,你做對了什麼?
Lisa:在品牌創立初期,你要想清楚要打造「想要」的品牌還是「需要「的品牌。「需要」是滿足大眾普適性需求,比如威猛先生的核心價值是清潔。「想要」代表消費者用了某個品牌,我成為了我,是消費者選擇這個產品對自我的映射,核心是追求「人性的更好」。我想把Maia打造成一個「想要」的品牌。
基於此,當時將目標人群鎖定在26-35歲、身處一二線城市、對美好生活滿懷嚮往、對自我有要求的高端女性,她們願意為了追求更優質的體驗而支付一定的品牌溢價。
再來是如何去打造明星產品。我認為爆品的核心是根據對消費者的洞察,融合創新能力打造出消費者可感知的差異性產品。
當時我問安踏為什麼收購我們,他們說你們的生意體量的確蠻小的,但人群濃度抓得很對,粘性很高,他們附近的高端女性,像公司女性高管、海歸、律師都買過Maia的衣服。
虎嗅:聚焦在爆品打造,該怎麼做?
Lisa:一,普適性至關重要。各個運動細分賽道中,都存在一款核心產品。女性運動板塊,leggings和運動內衣是核心品類,這是這個賽道里我們一定要攻下來的核心護城河。我選擇leggings作為切入,因為它可以搶佔牛仔褲、打底褲的市場份額,穿著場景豐富、時間更長,具有廣泛的普適性。
二是做差異度並被消費者感知。亞洲女性與國外女性的身材特徵存在顯著差異。我們選定打造 「亞洲女性版型」。
亞洲女性對身材關注的側重點也不同,她們往往更在意副乳和小肚子問題。在研發首款爆品 「腰精褲」 時,我們留意到,相較於吸濕排汗功能,當時用戶更期望找到能瞬間顯瘦好看的褲子。針對這一痛點我們設計的是三明治腰部結構,研發的是輕薄卻極具包裹感的面料,在臀部設計了M微笑線,還拍了一支before/after的影片,穿上立馬小肚子就消失,影片上線當天賣了2000條。
三是好品質。國外產品常用的縫線較粗,但亞洲女性肌膚相對敏感。腰精褲僅縫線,我們試了三四十種,最後選定了蓬鬆柔軟,比頭髮還細100倍的25D紗線,在大腿內側處你感受不到線的存在,缺點是上機慢,效率損失大。但這個品質是我們願意去追求和堅持的。
虎嗅:複盤過去,MAIA ACTIVE踩過的最大的坑是什麼?
Lisa:第一個坑是,做一個「想要」的品牌,但融錢太快,過於追求拐點性增長而導致動作變形。
我們融了太多的錢,融的太快了。2016年,是沒有投資人要看女性運動賽道的。2016年,第一輪融資我見了四十幾個投資人,沒有人給錢。2020年以後,基本上每個禮拜都有投資人給我打電話。
那個時候整個市場非常浮躁,某種程度也影響了我們。在創業過程中我們不斷在找拐點型增長,手上融資款充足也加劇了尋求高增長的心態,其實很多基本功我認為是不夠紮實的,在我們快速增長的過程也產生了一些問題。
虎嗅:比如,你現在回看會覺得有哪些動作在當時是不應該做的?
Lisa:我覺得回想,說實話我們後期就不應該頻繁的上達人直播。
虎嗅:為什麼會覺得,不應該上直播間?
Lisa:做品牌最核心的是保持「想要」,你定多少錢,你就賣多少錢。上直播間很多時候有點像潘多拉盒子,打開馬上就有增長,但它對品牌真的是好的嗎?
之前為了達成短期的增長目標,我們給予了帶貨達人直播間額外的優惠力度。這種做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銷量的上升,但從長遠的品牌發展視角來看,這會讓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價值感知有所降低,品牌的獨特性和形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稀釋。
如果回頭再想,我希望我們做的更緩慢紮實一點。
虎嗅:希望做的更緩慢紮實,是說更想保持品牌本來的調性?
Lisa:對,因為到後期,我感覺我們像一列高速前進的火車,開得非常快。其實包括我看到很多新消費品牌,在這個過程中,地基也都是不穩健的。
你知道那個年代大家都是這樣的,你沒有100%增長都不好意思出去講,我今年做的不錯,對不對?
虎嗅:所以,現在來看,當時應該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打造產品、打造品牌本身?
Lisa:這更多是一種品牌建設跟品牌釋放的平衡。當時我們釋放過多。
虎嗅:怎麼理解當時釋放過多了?
Lisa:回過頭看,創造「想要」的品牌本不應該有那麼多的拐點型增長。品牌的成長速度應該是更緩慢,因為高敏感客群對於各種品牌接觸面要求更高。
這一年我也認識了很多國外品牌,他們的成長是很早看到某些趨勢,自己早期以比較緩慢的速度成長被產品、運營、品牌等都以可控的速度練成紮實的基本功,當市場準備好了、公司也準備好了,就開始有好幾年的拐點性成長,這些成長通常是更有機的與健康的,通常都是客群濃度與賽道增長同時期起飛的時間,比如昂跑、Hoka、Vuori。
不對的地方在於,國外很多垂類品牌,成長路徑前面大多緩慢,後期時間和市場到了,才能快速起飛。但是回過頭去看,國內新消費時代,每個品牌都在追求指數級增長,都在用做互聯網的思維做消費品,過程中導致比較多動作變形。
我認為創業公司還是要回歸基本面,消費者買的就是好產品,喜愛的品牌並產生合理的利潤去支持這個生意模式。
新消費創業到底該如何組建團隊
Lisa:對MAIA ACTIVE來說,複盤踩過的第二個坑是在人才管理上。總結是,「沒有最完美的人,只有最適合的人。」
虎嗅:「找人」這件事上,經歷過什麼?
Lisa:找人,我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當時沒有什麼所謂的人才審美,也沒有看過很多人,跟這些人聊得不錯,就招進來了,大家一起幹。
第二個階段,到了某個體量的時候,有錢了,我當時就說,我們要找一些大公司高管。但其實是有很大問題的,因為大公司人才具備的核心能力是,橫向拉齊,向上溝通。但創業公司不是的,一號位就是要做決定,不可能什麼都要橫向拉齊,創業公司沒有那麼多人給你拉齊。後來只能再請大公司高管離開。
第三個階段是,我明白了,一定要想清楚,這個階段請這些人來,到底要解決什麼核心問題。
虎嗅:具體走過哪些彎路?
Lisa:2021年左右,在我們打造了腰精褲、雲感褲等Maia的一系列爆品以後,我認為我們需要品牌的升級,要去找一個市場總監。我去找了世界500強的消費品大公司高管,但不是很合適,很多事情要開很多會,對整個組織造成了緩慢影響。這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問題是,這些人並不匹配你當時的需求。
招市場總監這個職位時,我面了40多個人,都沒有定下來。獵頭後來就不給我推人了。問題是在我自己,我沒有想清楚這個人她現階段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我什麼都想要,所以找不到。
最後我們招的市場總監,是知名乙方廣告公司Anomaly出身,並沒有在甲方工作過。
虎嗅:為什麼當時最後決定市場總監要招進這個人?
Lisa:我當時就看她的能力上限跟意願上限。
能力上限,我需要的這個人看過好的品牌,從策略到品牌落地。意願上限是,她要對品牌有很好的體感,對於做好品牌有極高的追求,並有好奇心與利他的精神。我認為我們要找的人,她來工作不只是為了錢,她要創造人生的masterpiece,她在追求一個屬於她自己的成功案例。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把品牌當作自己的去獨立思考,她才能跟你say no,而不是什麼都聽我的
我的弱項是,我不是一個特別結構化的人,所以跟我工作的人要能把我相對抽像的idea結構化,帶著團隊去落地下來。
我們招了很多多元行業出身的部門老大。包括我們當時找的電商老大,之前是阿里的數據專家,沒有做過電商前台,也沒有做過電商銷售。但他是一個特別能落地的人,知道怎麼從數據里去判斷未來的趨勢發展,給到建議,同時把電商策略的每一個campaign執行落地。
虎嗅:招這位電商總監時,具體是怎麼想的,需要解決什麼痛點需求和難處?
Lisa:電商部門不是我主管的,但我會見所有的高管。起初他給我留下的印像是對數據有著近乎極致的執著追求。在他後來升職的那一年,我還曾評價他為「數字的藝術家」,因為他對於數字和真理的探索有極高的追求,在工作中,他善於通過數據分析等手段,有條不紊地將事情的本質層層展現給你看。
第二,我發現他身上還有一個難能可貴的地方,就是他對人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基於他對團隊成員特質的瞭解和把握,他來了之後,電商團隊流動率顯著降低。
當時我也有點糾結,畢竟他確實從未實際操盤過業務。但我們從他身上看到的這些特質,以及感受到他對於極致的不懈追求,讓我們還是毅然決然選擇了他。
虎嗅:在被安踏收購後,MAIA ACTIVE內部團隊人員組織發生了什麼變化?
Lisa:有相當大部分的團隊是保留下來的,尤其是產品團隊。主設們都是在Maia待了4年以上的老員工。
虎嗅:MAIA ACTIVE的產品團隊,也有挖來的合適人才嗎?
Lisa:整個產品團隊都是自建的,從day one自己培養。因為當時國內市場沒有任何對標品牌,國外產品人才也不瞭解中國女性和國情。大部分設計師與技術人員很多都是我們從助理培養起來。現在Maia最好的設計師就是從助理一點一點自己慢慢培養起來的。
虎嗅:總結說,一個處於快速上升期、賽道頭部的新消費品牌到底需要怎樣的人才隊伍、組織架構或者說人才管理的階段策略?
Lisa:我認為,創始人最重要的工作是分階段明確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並在充分考量每個崗位在特定階段所需解決問題的特質後,做出審慎的取捨。當你把這些想清楚了以後,你的人才隊伍自然就出來了。
此外,還需歸納出哪些是階段性能力,哪些是具有一致性的意願。任何一位人才的專業能力,即便在其擅長的領域,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一旦明確了階段性需要解決的問題,就能夠依據專業能力篩選出契合的人選,同時也要清楚該專業能力的邊界與上限。
虎嗅:就你個人價值觀而言呢?
Lisa:我覺得在早期有幾個關鍵且有一致性的地方:第一是好奇心。其二,對好品牌、好產品是否秉持長期主義的追求。其三,利他的團隊協作能力。
我創立MAIA ACTIVE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組建了一支很好的團隊,大家能打仗、勁也往一處使。就我個人而言,我們完成交易後,我自己拿錢給了兩種同事,一種是待了很久但沒有期權的老員工,另一種是承受了最大壓力的高管們。
最後,我覺得團隊是「留下來」的,而不是招進來的。即使在前期考慮得十分周全,在實際過程中,仍會發現不少人由於各種原因無法與團隊攜手共進。在公司需要高速增長的時候,不對的人留下的對於團隊的影響比我想像要大,他們會一樣散播負面的文化與工作方式。
對於能經過考驗留下的團隊,我覺得要善待那些在過程中,陪你走過來、留下來那些人。當團隊達成一定目標的時候,如果條件允許,應給予團隊成員優渥的待遇。
虎嗅:對比來看,對今天的女性運動服飾品牌創業者而言,形勢是不是更難了?
Lisa:在女性運動產品人才上,國內還是存在很大缺口,並沒有那麼多現成人才。
如果今天我要在美國做一個新品牌,我第一就去挖lululemon的人,除此還有很多選擇,在中國沒有,只能靠創始團隊自己去研究。
現在整個融資環境也變得很差,但我反而覺得這給了更多願意好好認真做產品的品牌機會。大基數運動賽道的細分領域,單一小眾運動的垂類都有機會。
能夠把一小群人服務得很好,小小賽道也能起量。只是跑出來,時間會稍微拉長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