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清潔狂捲CES:追覓機械手炸場,雲鯨拚體驗,還有一匹黑馬

2025年1月7日-10日,一年一度的科技盛宴CES 2025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作為世界三大科技展會之一,每年都有不少創意科技產品在CES上展出。和往屆CES相同,智能清潔也是CES 2025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是為數不多能夠直接提升用戶日常生活體驗的產品,也是目前潛力最大、競爭最為激烈的市場之一。

在本屆CES 2025上,小雷見到了不少國內外的智能清潔廠商,清潔場景涵蓋地板清潔、天花板清潔、泳池清潔、草坪清潔、外窗清潔甚至是水質清潔,幾乎你能想到的清潔場景,都能在本屆展會上找到對應的產品,其中以追覓、雲鯨為代表的國產清潔品牌,更是成為這屆CES上的「顯眼包」。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話不多說,接下來就由小雷帶領大家一同看看在本屆CES上,以國產廠商為代表的智能清潔行業,究竟能帶來多少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吧。

追覓:革命性的機械手,

實現全屋清潔突破

在CES正式開幕前,追覓其實就已經在國內預熱了一項名為仿生多關節機械手的新技術,簡單來說就是給掃地機器人額外增加了一條配備了夾爪的機械手,看起來無比炫酷。

它的工作流程相當簡單易懂,掃地機器人在工作時如果被一個障礙物擋住了去路,會打開掃地機上方的艙蓋伸出機械手,再通過機械手上的RGB攝像頭和機身自身的雙目系統,識別障礙物並判斷是否需要抓取,最後將其放到用戶提前規劃好的垃圾區或擺放區中。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根據追覓公開的數據,其機械手可以夾起400g的物體,像日常的一些濕紙團、孩子的小玩具都能輕鬆夾起。

這一技術的突破,意味著掃地機器人的清潔區域不再局限於地板,或許之後我們真能看到能幫你清潔電視櫃、沙發甚至是冰箱的「掃家機器人」,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屋清潔。

實際上這也不是追覓第一次推出機械臂的設計理念,在2023年下半年時,追覓就曾帶頭推出過仿生機械臂外擴技術,讓掃地機器人的邊刷/拖布能夠往外伸出一小段距離,大大改善了掃地機的邊角清潔能力。

那麼此次追覓帶來的機械手,是否會再次成為2025年掃地機器人的標配功能呢?一切都需要交給市場來回答。

另外追覓還展示了另一讓小雷眼前一亮的技術——智能更換拖布系統,它對基站內部進行了改造升級,最多可以容納三對拖布。其一來能夠縮短機器人清掃的時間,畢竟之前掃地機器人每清潔一段時間就需要回基站清洗一次拖布,避免越拖越髒。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二來還能根據不同區域使用不同材質的拖布,例如地板油汙嚴重的廚房區域,用戶就可以指定機器人在清掃該區域時使用吸油性能更好的拖布,在清掃客廳臥室等輕度髒汙的環境時使用普通拖布,解決交叉汙染的情況。

不過對於這項技術,小雷也確實有一個不太滿意的點。基站在塞入三對可替換拖布、自動更換拖布的機械結構和獨立烘乾裝置後,其體積要比主流的基站大了一整圈,佔地面積大了不少。好在現場的工作人員表示後續的量產版會在體積方面做優化,最終的成品如何,就需要等到追覓上市的正式版產品了。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除了掃地機器人、洗地機、吸塵器等追覓的招牌產品,追覓還在展台上展出了PM10空氣淨化器、Airstyle Pro造型器、S1淨水器等各種涵蓋了空氣清潔、水質清潔等各種「清潔」產品。

其中讓小雷比較感興趣的是PM10,它與傳統的空氣淨化器不同,它通過內置的傳感器能自動調整出風口,確保用戶一直處於最佳淨化環境,而且在造型設計上也非常獨特。

作為國內智能清潔領域的代表企業之一,追覓讓大家看到了它的清潔專業性以及對用戶痛點的覺察力。

雲鯨:不卷參數,死磕「科學清潔」體驗

與追覓相比,雲鯨的展台沒有那麼多讓人覺得炫酷的新技術,但它們推出的新品Narwal Flow非常符合雲鯨一貫以來的產品定位:「不走參數內卷,注重實際體驗」。

首先,它將整個機身做得更薄(官方數據95mm),一來能夠去到一些更低矮的區域,二來也能提升整體的顏值,搭配最新的超薄基站,放在櫥櫃下方也沒有任何的違和感。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其次也是小雷最感興趣的部分,Narwal Flow在硬件上的變化確實沒有追覓那麼誇張,但卻給人一種實用的感覺:拖布從之前的三角形雙拖布模組更換為履帶式外拓動態拖布模組,聽起來可能有些摸不著頭腦,小雷簡單為你科普一下。

履帶式拖布的觸地面積其實要比傳統的雙拖布更大,單次能清潔的區域要更大一些,加上其下壓力增強了約一倍,這讓它在面對一些比較頑固的汙漬時基本能做到一次就清潔完畢。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小雷在現場還上手摸了一下拖布,很明顯感受到它的材質和厚度跟普通拖布是完全不同的(更柔軟更厚實)。

這就帶來了第二個升級點,Narwal Flow在拖布上方做了一個非常精巧的小水箱,它的容量並不大,但能通過水流分流的方式把清水均勻地灑到拖布上,讓拖布一直處於用清水清潔地板的狀態,也不失為一種避免越拖越髒的解決方案。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第三個升級點我們其實在去年發佈的逍遙001上見識過,雲鯨可以說是國內最重視機器人避障技術的廠商,在逍遙001時就使用了超廣角雙目模組,用兩顆攝像頭構建完整的三維地圖,在避障率和識別率上比主流機器人高上不少。

根據雲鯨現場的工作人員表示,Narwal Flow的AI算力相比逍遙001Max提升了兩倍,已經達到了新能源汽車的自動駕駛級別,更高的算力帶來更精準更快速的物品定位和避障能力,官方數據顯示其可精準識別超過200種家庭常見物品。不得不說這套算力和芯片放在掃地機器人上真有點大材小用,但也變相說明這套方案的潛力巨大,期待後續雲鯨如何去挖掘。

而在洗地機方面,雲鯨展出的S30 Pro也得到了不少外國媒體的讚賞,它擁有20KPa最大吸力和20N拖地壓力,這個數據在洗地機市場中算是天花板級別的存在。超大吸力和壓力能夠帶來一項明顯優勢:以往我們在處理乾濕垃圾時需要先進行分類,分兩次才能清理乾淨,但這在超大吸力面前,顯然是小菜一碟。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作為一家在智能清潔領域深耕多年的企業,雲鯨這些年不但在產品創新上屢屢給市場帶來驚喜,而且還在某些體驗上引領了整個市場的發展。而且正如前文所說,雲鯨並不是那種尤為注重配置參數的廠商,而是用最科學的配置給用戶帶來最好的使用體驗,這也是智能清潔領域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畢竟堆配置誰都會。

MOVA:靠細節創新「上桌吃飯」的新秀

在場館中,小雷還看到了一家陌生又熟悉的廠商:MOVA,在之前的IFA上雷科技就曾見過並報導這家廠商,它是目前「年紀」最小的智能清潔廠商,在白熱化的競爭中,它用不到一年時間就把自己搬到CES展台上,能「上桌吃飯」,實力不容小覷。

MOVS展區第一款引起小雷興趣的產品是MOVA X40 Pro,無論是本體的外形,還是基站的設計都與主流洗地機有不小差距,其在滾刷上方單獨設立了一個噴水孔,可以將清水箱中的水加熱後噴射到前方的地板上(官方數據最高80攝氏度)。

小雷曾做過幾次科普:相比冷水,熱水分解汙漬的速度和效果要好上幾倍,也是智能清潔設備近兩年一直在卷熱水清潔的因素之一,但能像MOVA X40 Pro這樣腦洞大開的產品,確實寥寥無幾但又相當實用。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第二個基站形態的巧思設計解決了小雷長期以來的痛點:

洗地機在裝滿清水後的重量在15斤左右,在清潔時由於有輔助輪和電機的幫助,整體感受還是比較舒適。但每次完成清潔任務後小雷都需要將洗地機提起放置到基站內,15斤的重量說重不重,但體驗確實很一般,尤其對力氣更小的女性用戶來說,這成了一項艱巨的任務。

市面上也存在一些將機身重量做到6斤的洗地機,但那都是犧牲了清水箱和污水箱的體積換來的,多少有些得不償失。

而MOVA就提供了另一個思路:既然洗地機本體不能調整,那麼就在基站形態上做一些改變,可以看到MOVA X40 Pro的基站前方有一個小坡道。是的,每當用戶清潔完畢後,直接把洗地機推到基站內部卡住即可,整個流程簡單且輕鬆,也正是這個小小的細節改動,讓小雷萌生了當場想買回家的想法。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第二款產品MOVA Z50 Ultra與X40 Pro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利用熱活水的方式提升產品清潔能力,而且在拖布方面也採用了外擴履帶式設計,在兩者結合下,它會更適合處理那些油漬多或髒汙區域多的場所。此外它還搭載了三重AI髒汙識別技術能夠應運而生,它能精準識別不同髒汙程度,自動調整清潔模式與力度,兩者的結合,讓MOVA Z50 Ultra的除汙能力更上一層樓。

不過最讓小雷感興趣的還是它的基站外形設計,主打一個獨特,工作人員告訴小雷它的設計靈感來源於火箭助推器,遠遠看上去確實有內味,而且在清水箱、污水箱和塵袋方面沒有因為這個新設計而變小,甚至還要比不少掃地機器人的基站容量大上一些,小雷個人十分欣賞這種敢於創新的大膽設計。

MOVA雖然是一個新創品牌,但其產品已經覆蓋了掃地機器人、智能洗地機、無線吸塵器、高速風筒、智能割草機、電動牙刷、等多個品類,每一款產品都針對用戶的日常使用習慣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升級。正如MOVA的工程師所說,MOVA一直以來堅持的是讓產品去適應用戶,而不是用戶去花時間來適應產品,這句話看似簡單,但想要做到的難度可不小。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智能清潔市場看似卷無可卷,不過從新銳品牌MOVA的脫穎而出,來看,智能清潔產品痛點還是蠻多的,哪怕沒有顛覆性的技術,但廠商也可以靠細節上的創新去突圍,這就像小米做雙筒洗衣機一樣,看似古老的產品類目,其實用戶痛點一直都存在,只是多年來成為「房間里的大象」,被所有人視而不見。雷軍說,「沒想到家電還有巨大的創新」,智能清潔同樣如此。

智能清潔藍海,

技術與產品創新正當時

在Venetian Expo Center中,雷科技CES報導團還看到了不少來自「國際服」的智能清潔廠商,它們更注重戶外清潔場景,泳池機器人、割草機是主推產品,追覓等國產廠商在有佈局這些品類。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小雷簡單瞭解了幾款泳池清潔機器人的配置,發現它們的工作原理與掃地機器人十分相似,都是超強的感知、建圖和避障能力來實現泳池的清潔,而且還加入了更強大的通信和智能聯動功能來應對水下複雜環境。

相較於以家電為核心主題的IFA(德國柏林消費電子展)而言,智能清潔品類在CES 2025上的佔比並不大,能夠說上名字的廠商也就零星幾家,但正是這幾家廠商,推動了整個市場的發展。

根據雲鯨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它在海外營收同比增長7倍,其中在北美高端智能掃地機器人市場的份額已迅速攀升至第二位;在歐洲等多個國家也取得了單品銷量前五的好成績。MOVA也在西南歐的黑五期間,全渠道GMV突破2400萬;追覓全球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了39.7%,是Top5廠商中的第一,這些數據充分證明了這幾家國產廠商在全球智能清潔領域的領先地位和強大實力。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海外清潔市場仍是一片藍海,MOVA分享的數據顯示:去年1-8月,海外清潔電器市場銷售額突破85億美元,800美元以上的高端價格段同比增長率高達27.8%,可見海外市場對於智能清潔產品尤其是高端產品的需求一直在不斷增長。

國產廠商們要做的便是在技術創新和本地化運營上持續投入,以更好的姿態融入全球市場,在智能清潔發展的這幾年里,也曾跟手機市場一樣出現過產品同質化嚴重,廠商只能依靠價格戰和營銷推廣來搶佔份額。

如今,隨著用戶對智能清潔產品的逐漸瞭解和智能化要求的提高,巨頭間的競爭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技術創新與品質提升成為競爭的焦點。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從最初的隨機碰撞式清掃,到陀螺儀導航、激光雷達導航,再到如今的機械手、AI大模型x清潔、熱活水清潔、履帶式拖布、自動更換拖布,每一次技術的突破都為智能清潔產品帶來了質的飛躍。如今,以價換量的時代過去了,技術和產品創新能力成為掃地機器人行業競爭的關鍵。智能清潔市場,依然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