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節檔的影視資本局

春節檔電影一直是大眾熱議的焦點。2025年春節檔將呈現「六強爭霸」的激烈局面,六部備受期待的影片即將上映,它們分別是國民神話史詩電影《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中國影史動畫票房冠軍續作《哪吒之魔童鬧海》、武俠電影《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三戰春節檔的喜劇懸疑動作片《唐探1900》、軍事戰爭電影《蛟龍行動》以及闔家歡動畫電影《熊出沒·重啟未來》。

其中,五部影片為IP系列化的續作,使得「IP大戰」成為蛇年春節檔的顯著特徵。這些續作的前作都曾取得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積累了良好的觀眾基礎。從目前的預售數據來看,《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以超過1.3億元的預售金額領先,而《哪吒之魔童鬧海》、《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和《唐探1900》的預售金額也超過了4000萬元。

回顧2024年的電影市場,在全球票房同比下降5.6%的背景下,國內電影市場取得了425.02億元的票房成績,恢復率約為歷史最高峰值的七成,且優於全球平均水平。基於前一年的表現,2024年全國新建影院數量重新突破1000家,市場的優勝劣汰也在穩步進行。在用戶畫像方面,95後成為觀影的主力軍,而高票房影片的女性觀眾佔比顯著更高。同時,觀眾的購票決策越來越理性,他們逐漸養成在影片上映首日後觀影的習慣,對影片口碑持謹慎觀望態度,並對電影內容的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眾多重量級影片背後的出品方包括光線傳媒、博納影業、萬達電影等多家上市公司。業內人士認為,2025年春節檔集結了多部往年高熱度影片的續作,且題材豐富多樣,有望以優質內容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因此,2025年春節檔的熱度值得期待,總票房有望創下歷史新高。

史上最強春節檔

自2025年電影春節檔開啟預售以來,便以驚人的票房成績和強大的影片陣容,被譽為「史上最強春節檔」。從1月19日預售開始,今年春節檔便接連打破多項紀錄:僅用100分鐘,預售總票房便突破3000萬;不到3小時,便突破5000萬,刷新了中國影史春節檔預售最快破億的紀錄。截至1月27日12時40分,2025年春節檔(1月28日~2月4日)的總預售票房已達到7.36億,超越了去年春節檔的最終預售票房成績。

如此亮眼的票房數字,預示著今年春節檔電影市場的火熱與巨大潛力。那麼,今年的春節檔為何如此強勁呢?

首先,粉絲經濟的強大推動力功不可沒。眾多影片憑藉演員的粉絲基礎,吸引了大量粉絲為預售票房貢獻力量。例如,目前票房排名第一的《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主演肖戰、莊達菲等年輕演員擁有龐大的粉絲群體,他們的支持使得該片在預售階段的票房遙遙領先,已達到2.5億元,是第二名《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兩倍多。然而,該片能否最終奪得今年春節檔票房冠軍的位置,還需看上映後口碑的發酵情況。

其次,經典IP的發酵也起到了關鍵作用。正如電影《唐探1900》導演陳思誠所說,自中國電影市場化以來,除了《流浪地球》以外,所有系列強片都在這個春節檔集結,它們都擁有成熟的IP和固定的受眾群體。同時,這些系列新作也都試圖做出新意,讓觀眾對其充滿期待,願意提前購票支持。例如,《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延續了第一部的神話奇幻風格,特效鏡頭多達2000多個,並且注重實景拍攝。為了還原西岐的農耕場景,劇組實景種植了30多畝麥田,耗時三個月,展現了中國電影工業的進步。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春節檔是類型最為豐富的一屆,涵蓋了戰爭、動作、喜劇、懸疑、武俠、動畫、古裝、奇幻等多種類型;同時也是主創票房號召力超強的一屆,各片導演此前獨立執導的單片票房成績均十分亮眼,如餃子導演的影片票房超50億元、陳思誠導演的影片票房超45億元、徐克導演的影片票房超40億元、林超賢導演的影片票房超35億元、烏爾善導演的影片票房超25億元,主演肖戰、於適等新生代頂流也紛紛加入春節檔的角逐;此外,2025年春節檔在製作規模上也是聲勢空前,《射鵰英雄傳》《封神2》《唐探1900》《蛟龍行動》等影片部部都是重磅大製作,連動畫類型的《哪吒2》《熊出沒11》也都有超大場面壓陣。

回顧2024年8天春節長假,電影總票房突破80億元再創新高。2025年同樣是8天長假,闔家歡電影依然是吸引觀眾視線的有力武器。如今,預售成績、排片時間、排片份額、特效廳爭奪戰等都已全面展開。究竟誰能在與觀眾的雙向奔赴中搶佔先機?誰的口碑能夠穩如泰山?誰能迅速觸動觀眾情緒並快速出圈?大年初一單日票房是否有可能突破17億元?蛇年春節檔是否會再現逆襲大戲?春節檔總票房能否再次刷新紀錄?這些問題都令人充滿期待。

這些上市公司入局春節檔

2025年春節檔的熱鬧背後,不乏阿里影業、光線傳媒、博納影業等上市公司的身影。這些公司不僅在影片的出品和發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還在IP衍生品的開發和市場推廣上積極佈局。

《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出品方:北京文化、阿里影業等公司參與出品。

《哪吒之魔童鬧海》出品方:光線傳媒主投、發行。

《蛟龍行動》出品方:博納影業。

《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出品方:中國電影主導出品。

《唐探1900》出品方:萬達電影。

這些公司的積極參與和戰略佈局,不僅為春節檔影片的製作和推廣提供了強大的支持,也為電影市場的多元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中,博納影業作為中國第一家拿到發行牌照的民營影視公司,在業內與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萬達電影、樂視影業並稱為「中國五大電影公司」,自成立以來共出品發行了200多部電影。2010年12月,博納影業選擇赴美上市成「中國影視第一股」,但結局並不完美,上市首日股價即遭破發,較發行價下跌22.59%,五年間從美股市場融資總額不到1億美元。在2016年6月從諾斯達克退市時,其市值僅為50億元,而彼時與他齊名的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都達到了幾百億的市值。

值得一提的是,博納影業此前主導《紅海行動》《長津湖2》《無名》三部風格迥異的新主流電影在春節檔斬獲不俗票房。若論誰能在春節檔死扛不退打硬仗,博納影業當佔一席。

每年的春節檔,適合兒童的動畫電影一直存在。從最早時候是由奧飛娛樂出品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到現在是華強方特的《熊出沒》做接力。

《熊出沒》第一部大電影在2014年上映,獲得2.47億票房和無數觀眾眼淚。在此後,《熊出沒》系列電影就成了春節檔的常青樹。

今年春節檔《熊出沒》電影的第一出品方華強方特,也就是家喻戶曉的方特遊樂園母公司,同時也是熊出沒這個IP的創始公司。根據2023年發佈的財報,華強方特上班實現淨利潤3億元,在結束疫情衝擊後實現扭虧為盈,同時遊樂園業務同比增長174%,恢復程度遠超行業總體水平,其中,實現主題公園建設收入5297.66萬元,較上年同期增加2947.83萬元,增幅為125.45%。

值得一提的是,國產動畫電影票房前15中,熊出沒系列電影上映了7部。在以《哪吒魔童降世》為主的封神IP出現前,熊出沒就是國產動畫中最賺錢的IP,其產生的價值早已突破百億。製作公司在推出熊出沒系列之前就已經深耕特種電影行業長達十年的時間,而其背後是坐擁百億資產的華強集團。

熊出沒的IP已經成為華強方特的一大吸金利器。據悉,華強方特在推出熊出沒時恰好趕上國產動畫都能獲得稅收優惠和直接補貼的時代。熊出沒這樣的三維動畫能拿到的國家補貼是一些二維動畫的兩倍。這也導致華強方特在推出熊出沒時間接獲得了巨量補貼。另外,在全國各地的樂園中,幾乎都可以找到熊出沒的IP元素和周邊。據報導,每落地一個熊出沒樂園都可以為華強方特帶來至少兩個億的收入。

結合近期披露的A股上市公司2024年業績預告來看,影視行業在過去一年里經營持續承壓。如上海儒意投資接手的第一年,萬達電影預計歸母淨利潤為虧損8.5億元至9.5億元,同比由盈轉虧。

根據公告,公司2024年計提減值準備約7億元至8億元,除計提資產減值因素後,公司預計經營虧損約1億元至1.5億元。另外,橫店影視(603103)預計歸母淨利潤為虧損9000萬元至1.2億元,上年同期為盈利1.66億元;幸福藍海(300528)預計營收同比下滑33.6%至51.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1.65億元至2.1億元,上年同期虧損2204.59萬元。多家機構表示,考慮到春節檔是全年中最重要的檔期之一,這一檔期票房如果有超預期表現,則有望推動影視板塊的業績修復以及估值回升。

2025,影視寒潮依舊?

儘管從數據上來看還不錯,但其實深究下來影視行業的處境依然不好。

近年來,影視行業的投資熱度明顯降溫。據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影視項目的總體投資規模相較於2019年巔峰時期,縮減了近40%。在荷李活,大製片廠們也紛紛收緊錢袋子,將資金集中投入到少數「穩賺不賠」的超級IP項目中,獨立電影的投資愈發艱難。

許多中小影視製作公司面臨著項目因資金短缺而夭折的困境,即便一些大製作,也不得不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像曾經財大氣粗的某知名影視公司,在籌備一部科幻巨製時,因投資方臨時撤資,導致拍攝進度一度停滯,最後只能大幅削減特效預算,影片質量大減價扣。

這背後,一方面是全球經濟形勢的不穩定,讓投資者對高風險的影視行業望而卻步;另一方面,影視行業過往一些項目的回報率不佳,使得資本流入愈發謹慎。對於影視製作人來說,尋找資金如同大海撈針,即便找到了,還要面對投資方對成本的嚴格把控,創作空間被極大壓縮。

影視行業的競爭堪稱「慘烈」。一方面,老牌影視巨頭憑藉雄厚的資源和成熟的製作體系,牢牢佔據著市場的頭部份額。例如,國內的幾家上市影視公司,它們擁有自己的編劇團隊、拍攝基地,與各大院線、流媒體平台關繫緊密,新入場的製作人很難與之抗衡。另一方面,新興的流媒體平台和短影片平台紛紛入局,自製內容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分走了大量觀眾流量。

以某短影片平台推出的微短劇為例,憑藉短平快的節奏、接地氣的劇情,吸引了大批下沉市場觀眾,這讓傳統影視製作人倍感壓力。對於新人導演、小成本製作來說,作品即便有幸完成,也面臨著排片少、宣傳資源不足等問題,難以在海量影視作品中嶄露頭角,大部分只能淪為「炮灰」。

在當前的行業環境下,除了已經上市的龍頭企業外,小型影視公司的生存機率進一步降低。2017年影視行業共發生了117起融資案例,而2016年則有191起,但到了2024年,影視板塊獲得融資的數量卻少得可憐。

儘管目前面臨諸多挑戰,但影視行業的未來並非沒有希望。中信建投的研究報告指出,2025年影視市場的供給有望強勢恢復。

2025年,AI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行業注入了強大動力,為遊戲、電影以及AI娛樂營銷教育等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

技術的進步更是為影視行業的變革注入強大動力。AI影片技術將極大地增強影視作品的創作潛力,像Sora、Pika、可靈和海螺等AI工具可用性的提升,預示著影視製作不僅可以更高效,更能在創作過程中激發出更多的創意靈感。AI能夠自動化完成剪輯、特效製作等繁複的流程,使得編劇和導演能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故事本身的打磨與視覺表達上。創作者還能借助AI技術更好地分析受眾偏好,進而精準定位市場需求,製作出更受歡迎的作品,推動整個行業向更高效、更精準的方向發展。

人工智能在電影生產環節效率的提高,尤其是大製作電影的生產週期和投入有望降低,這或許將為電影板塊帶來科技推動的利好。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hezuo@huxiu.com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