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和OpenAI分道揚鑣,下一個離開OpenAI的就是微軟?

作者|Jessica郵箱|JessicaZhang@pingwest.com
矽谷的明星機器人公司 Figure和OpenAI徹底掰了。
昨日,Figure 創始人兼 CEO Brett Adcock 在 X 上發文,宣佈終止與 OpenAI 的合作關係,轉而專注於開發自己的 AI 系統。他透露這一決定源於「公司在完全自主研發的端到端機器人 AI上取得重大突破」,並承諾將在未來 30 天內展示「前所未有的人形機器人技術」。

OpenAI 一直是 Figure 的長期投資者。去年2 月,Figure從OpenAI、英偉達、微軟和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手裡獲得6.75 億美元B輪融資,估值高達26 億美元。緊接著3月就靠整合 GPT-4打造能與人自然交流、完成家務的Figure 01一炮而紅。8月繼續與 OpenAI 聯手訓練定製模型,推出號稱「地表最強 AI 硬件」的Figure 02,進駐寶馬工廠上崗打工。
一對曾經最親密的合作夥伴忽然分道揚鑣,過去有多你儂我儂,現在就多情斷義絕。

訣別OpenAI,Figure 要「單飛」
然而對於 Figure 與 OpenAI 的「分手」,人們卻並不感到意外。有評論認為,Figure早晚還是要依賴NVIDIA的 Jetson平台。

也有人猜測這是受到了DeepSeek的衝擊。與 OpenAI 昂貴的付費模型相比,DeepSeek 強大的開源技術和高性價比顯然更具吸引力。

Brett Adcock很快做出了自己的回應。他在接受TechCrunch採訪時表示,合作的主要問題在於技術整合。雖然 OpenAI 是一家規模龐大、業務廣泛的公司,擁有非常強大的智能模型,但將這些技術引入機器人等物理對象並非其主要關注點。
Adcock指出,正確的解決方案是開發能夠專注於特定硬件的端到端AI模型。為了在現實世界中實現大規模的具身智能,Figure必須對機器人AI進行垂直整合。「我們不能外包AI,就像我們不能外包硬件一樣」。公司必須從依賴外部AI能力,轉向完全自主可控的技術路線,因為「與外部AI的合作不僅繁瑣,而且最終與我們的成功無關」。

四個月前,Figure宣佈其第二代人形機器人Figure 02在寶馬生產線上取得了顯著的性能提升——操作速度提高400%,任務成功率提升七倍。幾週前,Adcock又宣佈,繼寶馬之後,公司成功簽下全美最大企業之一作為新商業客戶,並在其用例中成功運行了端到端神經網絡。未來四年,這兩家客戶將助力Figure交付10萬台機器人,推動機器人技術的大規模應用。
與此同時,Figure 累計15億美元的融資額也為其團隊擴張提供了充足保障。據矽星人從矽谷一線機器人創業者口中瞭解到,雖然研發人形機器人的確燒錢,但與特斯拉將Optimus投入自家工廠實操的路徑不同,Figure屬於典型的「只管生不管養」:機器人製造完成並售出後,部署和使用主要是客戶端的事。因此它的實際開銷與賬面資金相比只是「灑灑水」。
最近,Figure 搬入了矽谷一處更大的辦公室,以容納日益壯大的員工隊伍。Adcock 也借官宣與 OpenAI 告別之際,明面上為軟件團隊招兵買馬,實際狠狠PR了一番。

OpenAI也要造自己的人形機器人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曾投資Figure和挪威機器人公司1X 外,OpenAI也在規劃自己的人形機器人業務。
上週五,OpenAI向美國專利商標局提交了一份意味深長的商標申請,顯示OpenAI 計劃開發一系列硬件產品。包括耳機、眼鏡、遙控器、筆記本電腦和手機保護殼、智能手錶、智能珠寶,以及用於「人工智能輔助交互、模擬和訓練」的VR和AR頭顯設備(默默感歎一句,真得好多…)。
其中特別提到了”用戶可編程的人形機器人”以及”具有溝通和學習功能、用於輔助和娛樂人類的人形機器人”。
這一方向與 OpenAI 近期的招聘動態相呼應。其實早在 2017 至 2020 年間,OpenAI 就曾致力於研發通用機器人技術,推出過機械手操作、機器人解魔方等項目。但受限於當時的訓練數據和資金狀況,公司在 2020 年解散了機器人團隊,將資源轉向了後來大獲成功的 ChatGPT。
而今隨著公司實力壯大, OpenAI 決定重啟機器人項目,由去年 11 月加入的前 Meta AR 眼鏡硬件主管 Caitlin Kalinowski 領軍。已放出的招聘職位包括電子感知工程師、機器人機械設計工程師、技術項目經理,年薪區間在36-44萬美元之間。
據 The Information 報導,OpenAI 計劃採取全棧式開發策略,除提供AI模型外,自主研發從傳感器系統到計算組件,再到專用 芯片的完整技術鏈條。這一思路與 Figure 不謀而合 —— 兩家公司都認為,要在機器人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必須打通硬件與軟件的邊界,實現從數據採集、實時計算到物理操作的完整閉環。
如此看來,OpenAI與Figure的分道揚鑣,說有好點是基於「技術整合」的戰略考量,真實原因則很可能是利益分歧和主導權之爭。既然雙方都不想為他人做嫁衣裳,不如各自單干。

原來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下一個是微軟?
實際上,”與 OpenAI 分道揚鑣” 似乎已經成為科技圈的常見劇本。大家非但不陌生,甚至聽過太多次了。
且不論這些年成群結離職的技術骨幹、部門高管和GPT元老們,公司最大的投資者微軟在幾番交手下,也已經與OpenAI漸行漸遠。
自 2019 年起,微軟就對 OpenAI 投入了包括雲計算資源在內的 140 億美元投資。這種合作本意是雙贏:OpenAI 獲得了發展所需的關鍵資源,微軟則可以將領先的生成式 AI 技術快速整合進 Bing、Office 和 GitHub Copilot 等產品中。
然而隨著 ChatGPT 的爆紅,雙方關係出現了裂痕。OpenAI 對計算資源的需求激增,微軟的 Azure 平台有時難以滿足,使得 OpenAI 轉向 Oracle 等其他供應商尋求支持。就在上個月,OpenAI 宣佈與軟銀、甲骨文聯合啟動 “星際之門” 計劃,未來四年內計劃投資 5000 億美元建設 AI 基礎設施,而曾經並肩的微軟,這次的角色卻被「降格」為「初始技術合作夥伴」。
此外,微軟與 OpenAI 之間的一項 特殊的AGI條款也成為潛在導火索。根據雙方協議,一旦 OpenAI 實現 AGI,便可終止與微軟的部分合作。而值得玩味的是,雙方在 2023 對 AGI 設定了一個秘密標準: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超越人類智能」,而是「開發出能夠產生至少 1000 億美元利潤的 AI 系統」。
這一基於商業而非技術的定義看似為雙方合作設定了清晰的目標,實際上卻成為束縛 OpenAI 發展的枷鎖。以 OpenAI 去年約 40 億美元的年收入來看,實現 1000 億美元利潤仍遙遙無期。意味著在達到這個門檻之前,OpenAI 仍需與微軟共享技術與收益,不僅限制了 OpenAI 的發展空間,也削弱了其吸引新投資者和談判更優條件的能力。而 OpenAI 轉型為公共利益公司(PBC),更加劇了與微軟的摩擦。
另有媒體披露,微軟部分團隊對 OpenAI 模型的使用權限和技術訪問權限感到不滿。同時,微軟與 OpenAI 的銷售團隊有時會向同一批客戶推銷類似產品,導致雙方在市場上出現競爭跡象。
不過,OpenAI 似乎已經很快找好了它的「下一個微軟」。公司近期與軟銀展開深度合作,成立合資企業 “SB OpenAI Japan”,共同開發並推廣企業級 AI 系統 Cristal Intelligence。此外,軟銀還承諾每年向 OpenAI 解決方案投資 30 億美元,在集團內部大規模部署ChatGPT Enterprise技術。
而儘管OpenAI與微軟在產品授權、API 訪問等核心合作上仍然聯繫緊密,但財務壓力、戰略資源分配,以及 AGI 條款等因素,使得這段關係的未來充滿著並不樂觀的未知意味。
Figure揚言驚豔所有人,網民:又一個demo而已
說回 Figure,當 Adcock 信誓旦旦地宣稱將在 30 天內用”機器人 AI 技術驚豔所有人”時,社區卻並未買賬。不少網民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不過又是一次”酷炫demo 秀」,視覺效果到位了,卻沒有任何實質意義。

也有人覺得,這場分手戲的真相可能恰恰相反 —— 是 OpenAI 想遠離 Figure,而 Adcock 的高調宣言不過是在挽回面子。

不得不說,在製造話題和營造聲勢這一項上,Figure 的 CEO 確實與奧特曼所見略同。只是跟微軟一樣,無論雙方此前描繪了多麼美好的合作願景,到頭來仍逃不過骨感的商業現實:所有理想主義,歸根結底,都抵不過一樁生意。
* 封面圖源Mike Kal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