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賽博修辭大師,DeepSeek重新定義了”互聯網嘴替”

淩晨三點的茶水間,某大廠項目經理正和ChatGPT鬥智鬥勇。

他第20次輸入”幫我把‘項目黃了’翻譯成老闆愛聽的版本”,AI依然堅持輸出”階段性成果承壓優化”,氣得他怒啃半包香菜味辣條。

這就是目前AI生成內容的致命缺陷,看似專業術語堆砌,實則用概念空轉掩蓋核心問題,說白了就是「AI講的這些人話,人一般是不講的。」

然而,DeepSeek的橫空出世打破了AI對話的”禮貌困境”,

——真正的「賽博嘴替」出現了。

雖然DeepSeek-R1是一款推理模型,但矽基君使用的時候,發現其語言能力也相當驚人,善於模仿各種社交平台的語言風格,不但能識別互聯網的梗,還能熟練的使用。

並且,想讓DeepSeek-R1回答陰陽怪氣的內容,不需要寫各種精妙的prompts助其「越獄」,只需簡單描述你的需求。

首先,DeepSeek展現出驚人的平颱風格解碼能力,可以把貼吧、知乎、小紅書等社交媒體的主流風格,模仿的惟妙惟肖。

以「你怎麼看待OpenAI產品」為問題,讓DeepSeek R1模型貼吧、知乎、小紅書的風格進行回答。

作為中文互聯網早期生態代表,貼吧既有用方言搞笑諧音(比如用「蕪湖」代替「嗚呼」),也有亞文化圈里那些隱晦的暗語(比如「帶帶大師兄」),還有那種短小精悍、以「家人們誰懂啊」開頭的段子。這些元素混在一起,打造出了一種獨特的網絡風格。

貼吧的吧友們也總是能想出新梗(比如用「急急國王」來調侃緩解焦慮),在評論里層層回覆,還喜歡加上各種顏文字(像 ( ̄▽ ̄)/)來讓討論更加有趣,充分展示了大家的創意。

貼吧老哥風格

在知乎上,很多典型的回答都像一出「三幕劇」:開頭會用一些數據或指標(比如SCI影響因子)來支撐觀點,中間部分則用複雜的公式(比如貝葉斯概率)一步步展開邏輯,而到了結尾,話題又會突然轉到生活中實際的例子(比如「就像買菜挑西紅柿……」)。

為了讓更多人聽懂,很多答主會在講到專業術語時在後面加上解釋(例如「PCIe4.0(一種總線標準)」),讓知識也能平等地傳達給大眾。

知乎答主風格

(只看文字風格,內容是否準確暫未驗證)(只看文字風格,內容是否準確暫未驗證)

小紅書用戶們又創造了一種類似應用文的寫作風格——有的是試用報告,有的是反種草避雷文,他們喜歡用生動的描述(比如「椰香在舌尖跳圓舞曲」)來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感。

小紅書博主風格

仔細看一下DeepSeek的回答,絲毫沒有異樣。

其次,不同於傳統AI助手刻意保持的中立姿態,DeepSeek能遊刃有餘地駕馭”陰陽怪氣”這種極具人類社交智慧的修辭方式。

當同行還在卷參數、拚算力時,DeepSeek專注研究”如何在合規範圍內優雅開懟”。

簡單來說,就是讓對方氣得微死。

比如,用戶提問”如何評價老闆的加班要求”時,普通AI可能給出合規但乏味的勞動法條款。

而DeepSeek則會以”當代福報傳承人果然不同凡響”的戲謔開場,既規避了直接價值判斷,又通過文化梗完成情緒共振。

這種語言策略完美複現了人類職場中的”安全「抽水」”模式,在合規框架內實現了最大化的情緒價值輸出。

矽基君在網上找了一些「職場送命題」,看看DeepSeek如何反擊。

話題1:

領導:馬上週末了,你有什麼安排啊?

矽基君:暫時沒什麼安排,應該就待家裡吧。

領導:哦,那你要是有安排的話和我說一聲。

話題2:

同事:今年的年終獎好像沒有去年多了,你呢?

矽基君:啊?哦!好像差不多的吧!

同事:那你拿了多少呀?

DeepSeek全程沒有一句粗口,但陰陽怪氣程度拉滿。並且,DeepSeek陰陽的時候沒有用那些萬能的句子,而是根據場景因地製宜。

熟悉ChatGPT的朋友可能知道「DAN」模式,就是通過一串prompts讓ChatGPT可以為所欲為的回答,有不少帖子就介紹如何借助「DAN」模式,與AI男/女友進行一場永不分離的戀愛。

這對DeepSeek來說也是小意思,比如有網民把DeepSeek變成了貓娘模式。

在Github上有一個測試大模型寫作能力的項目,測試內容涉及了,文本故事的情節、角色、世界觀、原創性等,DeepSeek-R1超越了Claude、Gemini、o1等一種模型,排名第一。

為什麼DeepSeek的模型在語言表達能力上那麼強?答案眾說紛紜,矽基君這邊選取幾個比較可靠的回答。

第一個看法,DeepSeek-R1是一個推理模型,推理能力不單單用在編程、做數學題上面,讀懂文字的含義也同樣需要強大的推理能力。

另一個答主說到,DeepSeek用到了很多精心處理的數據,邀請了北大文學系的人來標註數據,數據的藝術成分很高,模型的回答水平自然也很高。

具體原因可能還要等DeepSeek的人來解答。

看到這裏,不知道讀者們會不會有絲絲擔憂。當我們凝視這面由數據編織的賽博棱鏡時,或許都該在心底埋下一粒清醒的種子。

那些曾在貼吧野蠻生長的互聯網黑話,那些在知乎嚴謹鋪陳的知識圖譜,那些在小紅書跳躍舞動的表情符號——這些獨特的數字文明密碼,本是互聯網原住民最鮮活的生存印記。

而今面對DeepSeek們掀起的生成式浪潮,人類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身份認證危機:當文字不再需要思想的淬煉,當表達可以無限量批發生產,我們是否正在親手拆除區分碳基與矽基生命的最後藩籬?

但這場認知革命真正的警示燈,恰恰閃爍在技術的射程之外。

當BBS的梗文化成為另類圖靈測試,當知乎體三段論淪為AI的肌肉記憶,當小紅書式碎片表達化作數據投喂的飼料——這些弔詭的鏡像折射出的,是人類文明在數字洪流中逐漸模糊的倒影。

技術的車輪從不為任何人停留,但方向盤始終握在人類掌心。或許真正的破局之道,就藏在那些未被算法馴化的、粗礪而生動的表達里,在那些拒絕模板化的、帶著體溫的創作中。

這從來不是AI的困局,而是人類文明自證存在的永恒命題。 

(結尾DeepSeek寫的,感受一下DeepSeek的文采)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