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分級診療制度會耽誤救治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底線思維 (ID:dixiansiwei),作者:月詠幻(日本流行文化觀察者),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知名藝人徐熙媛(大S)於日本旅遊期間,因流感併發肺炎,驟然辭世,享年48歲。這突如其來的噩耗,不僅令親友和粉絲悲痛萬分,也引發了公眾對流感及其潛在風險的廣泛關注。

日本流感季通常從9月一直持續到第二年春天。根據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1月底公佈的數據,自2024年9月2日至2025年1月26日,日本國內累計流感病例據推算已達到約952.3萬人。儘管大S去日本時流感已經過了高峰期,但今年流感季還有個特點是與支原體肺炎的流行重合,很容易病情加重。

大S的離世,也掀起了對日本醫療體系的諸多討論,特別是對分級診療制度的質疑。有人認為,正是由於分級診療制度和醫療資源分配的問題,才導致大S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

那麼,日本對流行病的醫療方式是否有問題?外國人在日本就醫的體驗和本土人員的差距大嗎?

新冠高峰期的分診

之前在新冠疫情高峰期間,日本應對疫情的方式,特別是分診制度的實施,就受到了不少爭議。其中最核心的問題在於,為了應對醫療資源可能出現的擠兌,日本將分診制度與其他防疫措施相結合,對患者進行了分類管理。

在疫情高峰時期,日本的制度是輕症患者居家隔離,遠程診療。為了避免醫院交叉感染和醫療資源擠兌,以電話、網絡等方式接受遠程醫療指導和健康監測。筆者的朋友2022年在東京確診後,所有行動都沒有任何限制。只有病情加重時,才會被安排到指定醫院就診。

同時,在疫情高峰期間,只有日本厚勞省指定的、具備隔離條件和救治能力的醫院,才可以收治新冠患者。

出處:日本厚勞省官網

但是自從2024年3月底以後,新冠被日本政府指定為5類傳染病,相當於定義為了普通病症。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日本在新冠高峰期採用的分診制度正式宣告結束。

出處:日本厚勞省官網

因此,從制度上來說,在日本就診新冠或者流感,並不需要分診。最關鍵的區別在於,政府不再強製干預醫療資源分配和患者的行動,而是交由個人和醫療機構的自主判斷。所有醫療機構都可以接收新冠患者,無需政府指定。

對於患者來說,也無需承擔額外的醫療費用(除常規的10%~30%自付費用外),住院費用和治療藥物費用也不再由政府補貼。此外,政府不再發佈「基本的対処方針」等強製性指導方針,轉而提供參考信息,供個人和企業自行判斷和決策。

簡而言之,新冠疫情期間的特殊政策已經取消,醫療體系回歸常態化運作。

日本的分診制度

理論上來說,日本的分診制度僅限於特定的病情和特定的醫院。

普通的醫院,如果患者沒有預約,只需要走進醫院大廳,自然會有導診員來和你溝通,並且給你導診單,填寫自己的信息,接下來只需要交回單子,就可以等後續叫號了。筆者在留學期間,在日本的鄉下和東京都去醫院門診臨時看過病,也沒有被卡過的情況。

真正和所有人印象中的「分診」沾邊的,是一些比較尖端的醫院和特定的科室,才會對分診/轉診有要求。

例如東京都立大久保醫院和岐阜大學醫院,都只是告訴患者,建議先去其他醫院,如果其他醫院覺得需要到大醫院,再給你轉診介紹信,你拿著介紹信再去這些醫院。但是最核心的點是:如果你是急診,沒有介紹信的話頂多多收你約7000日元(合不到350元人民幣)的額外費用,但並不會拒絕治療。

一些非常專業和救急的醫院,如下面這間德島縣立中央醫院,就會特地標記出,本院屬於高度急性期醫院,基本上就是非常嚴重的情況,別的醫院醫生判斷必須去這裏就醫,才會轉診過來。

總結來說,如果你是普通疾病,在日本基本不太存在必須要去小診所看了再轉介紹給大醫院的情況。那些必須要轉診介紹信的醫院是少數,且在急救的情況下也會接收無介紹信的患者。

即使沒有加入日本醫保,外國遊客在緊急情況下也能獲得同等醫療服務。撥打急救電話後,救護車會將患者送往最近的醫院進行急救,無需擔心因未參保而被拒診。

筆者在日本留學和工作的日子裡,曾經遇到過腳部挫傷和身體麻痹不便移動的情況,此時直接叫救護車,也都能夠順利到達醫院,並沒有因為國籍或者保險問題而被拒絕接受醫療服務。

普通人在日本就醫

上面說了,哪怕是外國人,在日本就醫的時候也不會有制度上的困難。你如果沒有日本的醫保,無非是在醫院支付的時候需要支付全款,而非無法就醫。

但是如果有日本醫保的話,就只需要交三成醫療費用就好。根據日本法律,在日居留超過三個月的外國人必須加入公共醫療保險,與日本國民享有同等的醫療福利。也就是說,如果你長期居住在日本,在所在地的政府有人口登記,比如在市役所或者區役所有住民票,就可以獲得加入醫療保險體系的資格。

日本作為一個長壽老人極多的國家,其醫療制度的核心在於「國民皆保險」,即所有在日居民,無論國籍、職業或收入水平,都必須加入某種公共醫療保險。這項制度使每個人都能以相對低廉的價格享受到醫療服務,且無論什麼國籍都適用。

日本的醫療保險體系主要分為兩種,相當於是職工社保和普惠社保。前者面向正式職工,後者面向所有人員,包括小孩和學生等不參與社會勞動的人員,以及收入水平較低的人群。再上了年紀之後還有高齡醫療保險。

社會/職工健康保險(社會保険/健康保険):主要面向公司職員、公務員等受僱傭者。保險費由僱員和僱主共同承擔,每月從薪金中扣除。購買了這個保險的人,就醫後報銷比例通常為70%,賸餘30%由個人承擔。大型企業通常會自行成立「組合管掌健康保險」,而中小企業則加入「全國健康保險協會」管理的健康保險。

國民健康保險(國民健康保険):主要面向個體戶、自由職業者、農民、退休人員、無業人員以及未加入社會健康保險的居民。保險費由個人承擔,根據前一年的收入水平計算。報銷比例通常為70%,與職工健康保險相同。低收入人群可以獲得保費減免或其他經濟援助。

為了進一步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日本還設有「高額療養費制度」,即當患者一個月的醫療費用超過一定上限時,超出的部分可以獲得更高比例的報銷,甚至全額報銷。該上限根據個人收入和年齡進行調整,確保不會因高額醫療費用而導致經濟困難。

就筆者個人在日本期間多次就醫,以及和同在日本工作生活的朋友交流得到的結論,可以確認的是,除開新冠高峰期間的醫療資源崩潰,在大多數時候,日本的就醫體驗都不太有障礙。

結語

結合到目前為止的經驗來看,外國人在日本就醫最大的障礙,似乎只有語言了。基於厚生勞動省的數據,外國人在日本就醫中產生的最多的問題如下表所示。最多的是診療費用的問題,第二和第三分別是語言溝通問題和翻譯問題。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絕大多數民眾並不能說一口流暢的英語。哪怕是日本的醫生被認為是精英中的精英,預設受教育水平極高,也不一定能夠在專業環境下使用英語。因此在日本就醫,要麼是多年在日本,生活中已經熟練使用日語的,要麼就是有日語相當不錯水平的人和患者同行幫助。

因此如果患者本人日語水平不夠,身邊也沒有此類人員陪同,那在日本的醫院就很可能難以得到有效的醫療服務。筆者也希望在此提醒各位網民,如果是去日本旅行,儘量還是至少確保自己能夠隨時找到日語輔助人員,避免在遇到一些突發事件的時候難以處理。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