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費觀察丨亞冬會開幕點燃冰雪熱 專家解讀:冰雪經濟距離“熱產業”還差幾步

封面新聞記者 歐陽宏宇

2月7日晚,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在哈爾濱開幕。這是繼1996年哈爾濱亞冬會和2007年長春亞冬會後,我國第三次舉辦亞冬會。

在過去幾十時間里,我國冰雪產業鏈不斷完善。自北京冬奧會與冬殘奧會成功申辦以來,冰雪經濟進一步升溫。此次亞冬會的舉辦,更是再次推動了相關產業發展,助力冰雪經濟“更火熱”。

為何要重視冰雪經濟的發展?其距離成為支柱產業還差哪幾步?近日,經濟學家、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表示,冰雪經濟外延龐大,具有潛力,能推動我國北方地區找到經濟發展新出路,並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冰雪產業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

預計在5年後進入爆發期

蛇年春節,東北地區依舊是熱門的冰雪旅遊目的地。借勢亞冬會,“冰雪同夢,亞洲同心”被融入城市基因,吉祥物“濱濱”“妮妮”造型雕塑在街頭隨處可見,景點打造出亞奧理事會成員地標冰雪景觀,亞冬會特許商品零售店遍佈街頭巷陌,為東三省正加速打造的冰雪熱再添一把火。

儘管輻射範圍要弱於奧運會,但洲際運動會在商業價值上依舊可觀。以2017年劄幌亞冬會為例,據日本政策投資銀行估算,上屆亞冬會來訪者合計約10萬人,預計為北海道帶來的經濟連鎖效應為117億日元(約5.73億元人民幣)。

類似的是,哈爾濱本身也是冬季旅遊熱門城市。《中國冰雪旅遊發展報告(2025)》顯示,2024—2025冰雪季我國冰雪休閑遊客量有望達到5.2億人次,收入有望超過6300億元。

據文化和旅遊部稱,2023至2024年冬季,哈爾濱接待遊客超過8700萬人次,同比增長 300%,總收入達1248億元人民幣。預計這兩個數字會在亞冬會期間進一步增加。

亞冬會給哈爾濱帶來的輻射作用不僅限於服務業和東北地區,對於製造業以及我國其他地區也有極強的帶動作用。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在業、存續狀態的冰雪經濟相關企業超2.5萬家。其中,2024年截至目前新增註冊相關企業超3400餘家。從區域分佈來看,黑龍江省以超過4000家的相關企業數量位居首位,占全國企業總數的25.3%。排在其後的是山東省、河北省、廣東省和吉林省,而廣東省也是其中唯一的南方上榜省份。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冰雪裝備器材是數千億規模的產業,而隨著冰雪經濟規模的擴大,冰雪設施設備的規模有希望在未來幾年達到萬億規模。不過,需要看到的是,如今大多數冰雪設施還在投入和建設期。

“這個爆發期預計在5年左右,隨後進入平穩期,場館需要通過持續運營盈利來回收投入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該業內人士說。

冰天雪地加速轉化為“金山銀山”

要從四個方面發展冰雪經濟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如今,在冰雪資源豐富的東北,冰雪經濟也給當地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司副司長彭福偉指出,冰雪經濟是以冰雪資源為基礎,涵蓋冰雪運動、文化、裝備、旅遊等多產業的綜合體系。冰雪運動作為重要牽引,自北京冬奧會後迎來爆髮式增長,全民參與率已超過24%。

在政策層面,去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以冰雪運動高質量發展激發冰雪經濟活力的若干意見》,通過系統性的政策安排,鞏固和擴大“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成果,而在經濟工作會議中,白雪經濟和首發經濟、銀髮經濟並列,成為國家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

發展冰雪經濟不容置喙,為什麼要將冰雪經濟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盤和林認為,冰雪經濟雖然直接經濟產值有限,但外延十分龐大。從最直接的冰雪場館建設、冰雪裝備、冰雪設備等產業,到相對隱性的餐飲、酒旅、文創等產業,甚至能與低空經濟、首發經濟等同數字化、綠色化的技術轉型探索相融合,挖掘更多創意產業。

更重要的是,冰雪經濟主要場景在中國北方,這有利於當地發展起具有“優勢顯著”的特色產業,在全國範圍內促進區域平衡發展。“借助‘雪花錢’實現差異化發展,找到北方經濟新出路。”盤和林說。

如今,亞冬會的溢出效應正帶動東北冰雪遊“遍地開花”。從前往“神州北極”漠河追極光,到“華夏東極”撫遠迎日出,或是去“中國雪鄉”體驗東北民俗……發展冰雪經濟還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盤和林建議,要從四個方面來提升冰雪產業的發展質量。一是在有條件的地區要給予冰雪經濟以政策支援,要盡力避免“口惠而實不至”。二是深挖“雪花錢”的潛力,實現冰雪經濟的區域經濟繁榮,並開發新的冰雪運動場景。三是擴大冰雪產品覆蓋的區域,尤其是加大南方冰雪基礎設施的普及力度。四是考慮冰雪經濟的全球化戰略,要走出去賺“雪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