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萬億,成為城市競爭新起點

2萬億,正在成為競爭新起點。

我國內地GDP最高的10座城市,2座超過4萬億,5座高於3萬億,9座突破2萬億。

不難看出,未來幾年,10強城市將進入全員2萬億時代,而萬億GDP重要性,不可避免大幅縮水。

整體來看,上海率先突破5萬億,成為中國第一個5萬億城市,而北京逼近5萬億,大幅拉開與廣深之間的差距。

京滬狂飆突進,正是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帶來的結果。

借助「虛擬租金」以及第三產業調增帶來的助力,京滬分別調增13.9%、14.2%,徹底拉開與深圳、廣州的距離。

畢竟,作為直轄市和超級城市,京滬無論行政級別、國家定位還是政策優勢、戰略傾斜,均非其他城市可比。

即使如此,深圳,仍然在關鍵領域形成了突圍之勢。

繼2022年晉級中國工業第一大市之後,2024年再次拿下中國外貿第一大市、中國汽車產量第一大市等桂冠,詮釋了「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潛力。

北上深之外,過去一年,最大的變化當屬重慶反超廣州,晉級GDP第四大市。

區域版圖重構,正是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的劇烈競爭,新能源汽車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全國,成為新舊動能此消彼長的縮影。

與此同時,蘇州拉大了對成都的領先優勢,而杭州也拉大了對武漢的領先優勢。

這背後,蘇州主要得益於外貿與製造業的突飛猛進,而杭州則是經濟普查的受益者,房價相對較高,人口不斷湧入,「虛擬租金」更為可觀。

南京仍為10強城市守門員,但追兵漸進,最大的挑戰者不是天津,而是寧波。

2024年,寧波GDP歷史上首次超過天津,並大幅拉近與南京之間的距離。

而在10強城市之外,佛山受房地產行業衝擊,而福州逼近鄭州,合肥離濟南只有一步之遙

當年,科技革命仍在繼續,地緣變局也未結束,經濟轉型仍在路上,一年的得失,代表不了未來。

二、廣州能否重回第四城?

重慶GDP趕超廣州,被視為「一個省對一個市的超越」

這是廣域型市製帶來的問題。與國際不同,我國的城市更多是區劃概念,有城有縣,還有廣大的鄉村。

都是「市」,但性質截然不同。作為直轄市,重慶面積超過8萬平方公里、人口3200萬人、下轄區縣38個,遠超一般城市體量,如同中等省份。

如果以同等指標進行對比,囊括22個區的重慶主城都市區或許更合理,GDP總量約為2.3萬億,與成都基本相當,而與廣深都有較大差距。

暫時拋開「重慶究竟是一個省還是一個市」的爭議,廣州處於「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也是不爭的事實。

過去幾年廣州經濟的波動,主要受傳統汽車產業、房地產業深度調整的衝擊。

汽車產量連續5年第一、房企總部雲集,廣州自然首當其衝。

汽車、石化、電子是廣州三大傳統支柱產業,高峰時期佔工業比重超過60%,但三大產業均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衝擊。

根據統計部門數據,2024年,廣州汽車製造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8.2%,導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下降3%。

同時,三級財政的存在,轉移支付的淨貢獻,導致國內稅收總額高居全國第四的廣州,留給地方的不到3成,不得不依賴賣地收入進行補足。

不過,對於廣州來說,最「難」的時候正在過去,而一批新興產業正在成長壯大。

經過3~4年的深度調整,房地產有望迎來「止跌回穩」時刻,對經濟的衝擊將會逐步減弱。

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提前10年完成目標,對傳統燃油車的替代效應將會逐步放緩。

廣州雖是傳統燃油車大市,但對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並非沒有佈局。

廣汽埃安、小鵬汽車等造車新勢力雲集,市場佔有率逐步提升,未來有望對燃油車形成對衝效應。

更關鍵的是,廣州一改過去「退二進三」的傳統發展思路,重新喊出「產業第一,製造業立市」的口號,以此再造一個新廣州。

為此,廣州最新規劃了「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涉及6個新興支柱產業、5個戰略先導產業、4個特色優勢產業、6個未來產業、8個現代服務業。

其中,在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新能源等前沿領域,廣州已有領跑優勢。

2024年全球獨角獸榜單,廣州共有24家上榜單,總量位居全國第四,絕大多數分佈在這些新興領域。

全球第一家三證齊全的低空經濟企業、全球自動駕駛第一家上市企業、全球首個飛行汽車智造基地都誕生於廣州。

而作為服務業大市,廣州第三產業本身走勢就相對穩健,現代商貿、會展、旅遊、文化創意、物流和供應鏈等產業,依託於城市功能定位而存在。

在國家最新批複的2035總規中,廣州獲得「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國際商貿中心」等核心功能,明顯高出一般城市。

因此,GDP第四城之爭仍在繼續,邁過「動力轉換期、優勢再造期、新一輪大發展突破期」,廣州或將再次晉級。

第10城,真正的挑戰者來了。

自2020年首次趕超天津、躋身第10城以來,南京能否守住第10城就成為每年繞不開的爭議。

與想像不同的是,第10城之爭,最大的競爭者不是老牌直轄市天津,而是身為計劃單列市、同屬長三角的寧波。

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寧波GDP總量達到1.81萬億元,以120億的領先優勢超過天津,向著第10城再次邁開步伐。

對天津的追趕不出意料,但寧波與南京的差距從高峰時期的近2000億元,收窄到不足400億元,一年的增速差就足以改變一切。

寧波一路猛追的背後,得益於外貿和工業的集體狂飆,進出口總額晉級全國第五,而工業體量也位居全國前6。

數據顯示,2024年,寧波實現進出口總額1.42萬億元,增長11.1%;而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1%。

這背後,一方面得益於寧波舟山港的區位優勢,作為中國貨物吞吐量第一大港、集裝箱吞吐量第二大港,為寧波帶來巨大的外貿優勢。

另一方面則是民營經濟的增長韌性,大量「隱形冠軍」的存在,壯大了寧波製造的力量。

根據官方數據,在寧波130萬戶的市場主體中,民營經濟佔了97%,貢獻出全市約66%的GDP、78.7%的出口、85%的就業崗位、95%以上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術企業。

其中,最突出的標籤當屬製造業單項冠軍第一城。

目前,寧波累計擁有單項冠軍企業674家,其中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104家,超過深圳、上海、蘇州,位居全國第一。

此外,在於作為上海大都市圈的核心成員,寧波是大都市溢出效應的最大受益者,與上海形成了顯著的產業協同、都市圈同城化效應。

當然,作為為數不多的萬億級外貿大市,寧波外貿依存度超過80%,在一眾城市中排在前列。

這在全球化時代可謂無往而不利,但在地緣衝突、大國博弈如火如荼、關稅風險如影隨形的當下,可能意味著一定的波動和風險,需要注意。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