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首款機器人來了,跳舞、撒嬌樣樣精通但就是「不像人」
去年8月份,《彭博社》的馬克·哥亞曼報導稱,蘋果正在研發一款「桌面機器人」,以及一款可以跟隨用戶的版本,這可能與亞馬遜的移動機器人Astro類似。哥亞曼表示,這款新硬件可能會在未來兩到三年內亮相。
但蘋果的速度遠超預估,首款機器人原型現在就已經亮相了。所謂的「桌面機器人」外形是一款檯燈,並且還神似比基斯動畫里的那個「頑皮跳跳燈」,有情緒還會蹦迪,這達到你的預想了嗎?
蘋果味十足的機器人
1986 年,比基斯在一場計算機圖形討論會上放映了最新動畫《頑皮跳跳燈》,片中兩個蹦蹦跳跳的檯燈沒有表情,沒有對白,只憑藉扭頭、伸展等等的動作,用 2 分鐘就向觀眾展示了自己的鮮明個性和情感。

這在當時不僅震撼了所有人,還一舉拿下奧斯卡提名,這一經典形象也成為了比基斯電影的經典吉祥物。在將近 40 年後的現在,和比基斯淵源頗深的蘋果,依舊對其有著獨特的情感,並將其設計成了他們的首款機器人產品。
根據蘋果機器學習網站顯示,這款機器人項目被命名為「ELEGNT」,全稱是a framework of Expressive and functionaL movEment desiGn for Non-anthropomorphic robot,譯為「一種用於非擬人化機器人的表達性和功能性運動設計框架」。

這款非人形機器人能夠在用戶下達指令的時候,「抬頭看著」用戶並通過歪頭和點頭,營造出一種正在「傾聽」的感覺。例如,用戶問機器人天氣,它會先向窗戶的方向探探頭,然後再進行回答,但其實它只是上網檢索了一下天氣數據。

又比如,當播放音樂時機器人會跟著節拍一起蹦迪,看起來十分的擬人化。除此之外,它還能根據人給出的各種手勢幫忙照明打光,這種擬人化和情緒化的動作表現使其更像是一個知心玩伴,而非冰冷的機器。

不少網民對其富有情感的動作表現感到十分驚訝與興奮。蘋果的這款機器人顯然具備更多的「人味」,但從實用性的角度考慮,最終能否呈現出更完美的效果還猶未可知。不過國內外目前也有多款類似的產品,或許我們能從他們身上看到這款機器人的未來。
國內外有趣的非人形機器人
從形態角度來看,蘋果的機器人外觀是一盞檯燈,而這種想法在國內早已成為了現實。
2023 年小米曾發佈過一個名為「皮皮燈」的產品,同樣能「搖頭晃腦」且有喜怒哀樂的情緒表達。不過這個「皮皮燈」主要是設定好的程序,動作靈活度以及情緒表達並不驚豔,但當作檯燈依舊十分可觀。

另一款則是商湯科技去年發佈的元蘿蔔光翼燈,在外形設計上融入了對太空探索的致敬元素,主體聚光燈部分的設計靈感來源於科幻巨著《三體》中的「水滴」探測器形象,整體設計酷似飛行器與空間站。

在功能特性方面,元蘿蔔光翼燈與蘋果的方向並不一致,以實用為主,且不同於市場上側重學習輔導功能的傳統智能檯燈,它更像一位貼身的AI助手,專注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旦檢測到孩子出現不良坐姿如左傾、右傾或前傾時,元蘿蔔光翼燈機器人會進行語音提示,幫助孩子調整姿勢。同時具備AI專注力監測功能,通過追蹤分析孩子視線方向與書本位置的重合程度,評估孩子的「專注力狀態」。

無論是蘋果的檯燈式機器人還是元蘿蔔光翼燈,都擁有「追光」功能。蘋果的機器人通過手勢指揮它照很遠處的一張紙,它會自動把頭探過去,而元蘿蔔光翼燈則通過攝像頭的追蹤技術讓光源自動聚焦在書本之上。
而除了檯燈形態的產品外,近年來也有不少「情緒類」機器人。在 CES 2025 上,一款名為 Ropet 的機器人收穫了不小的關注,Ropet 可以拆分為 Robot 和 Pet,分別代表了機器人和寵物,顧名思義這是一隻機器人寵物。

作為一個寵物,Ropet外形可愛且擁有毛絨絨的表面材質,以及長期保持37度的加溫系統。不過這款機器人的五官更多的是起到偽裝的作用,真正能產生互動的是內部的視覺傳感器、聽覺傳感器以及響應式觸覺系統。
在三個傳感器收集到相應的數據以後,Ropet 會依靠 AI 來識別人類的動作、語言、面部表情,並推斷相應的情緒狀態,最終根據這些因素作出相應的反應。例如在用戶感到低落時安慰他們,或者用肢體語言表示陪伴,在感受到人類的撫摸時,也會模擬出相應的寵物行為。

提到寵物,宇樹科技的機器狗也同樣可以當作寵物,可以遛彎、翻滾、甚至是「作揖」,只不過目前大多數的應用場景都更偏向工業化,但不難想像,在未來或許一些對動物過敏的人士可以擁有各種喜歡的機器寵物。
寫在最後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機器人技術正逐步從科幻走向現實,並且越來越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蘋果推出的這款「桌面機器人」,無論是作為檯燈的功能性,還是作為陪伴式機器人的互動性,都展示了科技與人文關懷相結合的美好願景。
未來,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可以期待看到更多類似的產品問世。它們不僅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還能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夥伴。無論是幫助孩子健康成長,還是陪伴孤獨的人們渡過難關,這些充滿情感的機器人將逐漸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人類社會的一部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科技漩渦」,作者:孫浩南,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