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搶抱DeepSeek大腿,中國車企要靠AI「換道超車」?
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正在汽車座艙里打響。
當ChatGPT用對話顛覆人機交互時,車企們早已嗅到了AI大模型的潛力——從語音助手到自動駕駛,從情感陪伴到場景決策,智能座艙的體驗邊界正被重新定義。
而在這場競賽中,DeepSeek悄然殺入車圈,短短幾天內,吉利、嵐圖等品牌接連官宣合作,甚至已有車主「手搓代碼」讓滿血版模型提前上車。這場技術風暴背後,藏著中國車企「換道超車」的野心。
中國車企的智能化戰爭,正在因為DeepSeek徹底改變。這場「車內革命」,或許比我們想像中來得更猛。
車企搶抱DeepSeek大腿,AI座艙爆發了?
截止2月8日,已有六家車企官宣與DeepSeek完成融合。
2月7日,嵐圖官宣其已完成與DeepSeek模型的深度融合,嵐圖知音將成為汽車行業首個融合DeepSeek的量產車型。此前,嵐圖逍遙座艙已完成DeepSeek全系列模型接入和部署。2月14日起,嵐圖知音用戶將可通過OTA更新體驗,嵐圖後續也將逐步開啟DeepSeek的更多能力。

就在同一天,吉利汽車也宣佈,其自主研發的星睿大模型已成功與DeepSeek-R1完成技術融合。通過DeepSeek的認知大模型與車載AI系統的深度整合,吉利旨在解決智能汽車長期存在的兩大難題:模糊意圖理解與主動服務能力。這一技術革新將為用戶帶來更加智能、便捷的出行體驗。
其中,極氪智能座艙團隊已完成旗下自研 Kr AI 大模型與 DeepSeek R1 大模型的深度融合。極氪智能座艙助手AI Eva已完成 DeepSeek R1大模型集成並即將上線。
東風汽車也宣佈,已完成DeepSeek全系列大語言模型的接入工作,包括猛士、奕派、風神、納米等自主品牌車型將於近期陸續搭載應用。官方表示,這一技術突破將革新用戶與汽車的交互方式——從「被動執行指令」到「主動理解需求」,讓汽車成為「會思考」的出行夥伴,將為用戶提供更智能的出行體驗。
目前東風猛士917汽車智能座艙已完成DeepSeek-R1模型的接入,計劃於2025年4月上海車展前,率先在猛士917、蛟龍戰甲等車型上通過OTA推送更新。
除此之外,長城、智己、寶駿等品牌也已宣佈接入DeepSeek。可以預見的是,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將會有更多車企品牌陸續官宣。
比較令人意外的是,民間高手們已按捺不住。在小紅書上,有蔚來、特斯拉車主通過車機瀏覽器訪問DeepSeek網頁端,用語音輸入法與模型直接對話。

儘管受限於算力與部署精度,但這種「野生上車」現象恰恰印證了市場對AI座艙的迫切期待。
低成本破局,DeepSeek吹響「AI定義汽車」號角
DeepSeek上車,完成了智駕普及的最後一塊拚圖。
根據開源證券報告:DeepSeek-R1百萬Token輸出僅需16元,遠低於OpenAI o1(438元及o1-mini(88元)。百萬字對話成本16元,相當於一杯奶茶錢讓車陪你聊一整年!
低廉的成本,足以顯著推動汽車智能化的迅速落地。這種「既要性能又要慳錢」的平衡術,正好觸及了處於價格戰中車企的痛點。
舉個例子,在高通8650平台上,DeepSeek可以將推理響應時間從20毫秒降至19毫秒,同時算力利用率從近乎100%降至65%。原本100TOPS跑通城市NOA成本約7000,Deepseek介入後,有望在成本5000內實現,甚至可能讓地平線征程6E芯片也能跑通城市NOA,顯著推動高階智駕落地。

當然,低成本只是第一驅動力,DeepSeek真正的顛覆性在於:以AI Agent為樞紐,掀起一場遠超電動化的變革。
2月5日,何小鵬在《行穩致遠,2025向藍海進發》的開工信中,罕見地用近三分之一篇幅談論DeepSeek:「除夕前後,DS大模型給全球科技圈帶來震撼——它既實現了媲美OpenAI的體驗,又將成本壓縮到極低。未來十年,AI將驅動汽車發生遠超電動化的變革。」
正如何小鵬所說,從「汽車+AI」到「AI定義汽車」。AI將深度滲透至研發、製造、服務全鏈條。這場「上車」競賽不僅關乎技術升級,更預示著「AI定義汽車」時代的來臨。
在2025年的CES展現場,我們也能夠非常清晰的感受到,AI汽車正在具象化、深度化。
比如吉利汽車在CES 2025期間發佈了「智能汽車全域AI」技術體系。據介紹,通過AIOS調度引擎,吉利「智能汽車全域AI」能夠融合車輛、手機、平板、穿戴設備、智能家居以及其它形式智能體等多種設備的需求與感知數據。

長城汽車則是提出了關於AI發展的新思路,即空間語言智能體大模型ASL,這將是長城汽車智能進化的全新階段。通過實現全方位、立體化的信息處理和智能決策,讓智能汽車成為一輛真正的AI智能體。
就連在智能化上慢一步的海外跨國車企也在推動AI大模型上車。自2024年9月6日起,大眾集團將為旗下多款汽車集成OpenAI的ChatGPT AI聊天機器人服務,成為業內首個標配ChatGPT功能的量產車品牌。寶馬集團則是選擇亞馬遜Alexa大語言模型,打造全新一代BMW智能個人助理,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
如果說在之前,AI汽車只是少數頭部玩家的概念玩法,那在現在,DeepSeek的出現則正式吹響了向AI進軍的集結號,汽車智能化進入2.0時代。
從智能座艙到智能駕駛,再到底盤域,AI大模型正在快速推動汽車變革為「超級智能體」。當然,這一輪技術重塑時,中國自主汽車品牌已經站在了前排位置。
換道超車,AI成國產智能汽車的「新敘事」
未來,所有汽車公司都是AI公司。
隨著越來越多的車企加入「DeepSeek朋友圈」。中國車企正將AI大模型視為「電動化彎道」後的第二超車點。
一方面,海外車企受製於數據合規與研發慣性,在AI迭代上步履蹣跚。例如,大眾雖宣稱接入ChatGPT,但其功能仍局限於基礎問答,而嵐圖與DeepSeek的深度聯調已實現座艙決策鏈的閉環。
另一方面,中國完善的供應鏈與開源生態成為加速器。DeepSeek的開源屬性鼓勵車企與開發者共創,而本土芯片廠商如地平線、黑芝麻提供的低成本算力方案,則讓「模型上車」的門檻大幅降低。

如果說之前,特斯拉憑藉FSD的數百萬輛車輛駕駛數據,實現了閉環,並且遙遙領先於其他車企。
Deepseek之後,格局就未必了。車輛實現智能化的成本大大降低,是一家車企都可以去試一試。馬斯克說過,如果真的做到全自動駕駛,其價值量應該是車本身的5倍。在大模型的賦能之下,這一目標的實現時點已經大大拉近。
正如信達證券所預言:「DeepSeek-R1不僅是AGI的里程碑,更是中國汽車產業換道超車的柱蠆式。」當全球車企還在為「電動化轉型」焦慮時,中國軍團已手握AI密鑰,駛向智能化的星辰大海。
從機械馬力到數據算力,從駕駛工具到生活夥伴,汽車的形態正被AI重新定義。DeepSeek的「上車潮」,既是技術躍遷的縮影,也是中國車企向全球輸出智能化標準的號角。
可以預見,2025年的智能座艙將不再是屏幕與按鈕的堆砌,而是一個懂情感、會學習、能進化的「出行夥伴」。當嵐圖車主在AI詩詞互動中抵達目的地,當吉利車機主動規劃出避開暴雨的最優路線,這場由DeepSeek掀起的革命,或許才剛剛開始。
畢竟,在AI的詞典里,沒有「天花板」,只有「下一個問題」。
本文來自「電車通」,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