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更多神經受損患者重新與世界「連接」【大咖說】

作者/ IT時報記者 潘少穎 郝俊慧
編輯/ 郝俊慧 孫妍
科技革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席捲而來。
回首2024年,人工智能、量子計算、衛星星座、生物醫藥……諸多科技的螺旋上升,讓人類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被逐漸滿足,與這個世界的關係也正在被重塑。
如今,2025年科技發展的脈絡初現端倪,一系列令人期待的成果有望為人類生活帶來更多變革。
《IT時報》邀請九位學界和產業界大咖,以專業的視角和賽前分析性的眼光,共話2025科技新趨勢。
九九歸一,所有科技曙光都指向同一個未來:碳基和矽基共存的世界。
對話者

腦虎科技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
陶虎
2024 年無疑是腦機接口領域極具意義的一年。過去這一年,腦機接口熱度持續攀升,馬斯克的Neuralink不斷推進人體試驗,讓全球目光聚焦在這項 「人機共生」的前沿技術上。而在中國北京、上海等地相繼發佈腦機接口創新發展行動方案,明確了技術發展方向與商業化路徑。2024年底,腦虎科技更是取得重大臨床試驗突破,成功實現高精度實時運動解碼和語言解碼,這一成果不僅彰顯了中國在腦機接口領域的技術實力,更讓世界看到了該技術從科幻設想邁向現實應用的巨大潛力。
2025年,腦機接口還將帶來哪些技術突破,《IT時報》記者對話腦虎科技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陶虎。
《IT時報》:
目前國內外腦機接口技術的主要區別和差距是什麼?
陶虎:從技術角度來看,腦機接口賽道較新,不存在傳統優勢霸主,技術路線和效果沒有代差。但國內企業全鏈條佈局少,在系統工程能力、效果、迭代週期等方面與國外有差距。在投融資方面,中國企業規模小,即使像腦虎科技這樣的頭部企業,三年融資金額也不到1億美元,而馬斯克的融資規模達數億美元,國資投入就更謹慎了。
國內最大的優勢是臨床資源豐富,應用場景多、需求人群多、受試人群多、神經外科醫生手術水平高、臨床費用低等等,這些都更有利於技術迭代驗證。
《IT時報》:
2025年,腦機接口技術需突破哪些瓶頸?
陶虎:腦機接口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前景廣闊,目前已經發展到一個比較好的階段,接下來將在臨床應用方面取得大突破。
未來需要突破的難關在兩個方面:一是如何盡快獲得醫療器械審批,大規模開展臨床試驗,儘早地服務人類;二是腦機接口大規模試驗後其中的倫理和隱私保護該如何約束。
《IT時報》: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目前腦機接口設備可能存在技術穩定性、生物相容性、腦數據安全性等風險,這些風險如何避免?
陶虎:風險與機會是並存的。儘管目前腦機接口技術存在一些風險,但都可以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例如,生物相容性可以從生物材料入手,腦虎科技選擇了天然抗菌、生物相容性極佳的蠶絲,通過提取蠶絲蛋白液,然後將金屬電極浸塗,固化後的蠶絲蛋白包裹在金屬電極表面,其硬度介於腦組織和血管之間,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腦損傷的風險。
針對腦數據安全性,腦虎科技獨立開發了一款彙集多模塊終端、全鏈條算法庫、支持各類數據分析與處理的擴展性開放式平台,該平台採用先進的雲邊端架構,支持高性能邊緣計算節點,支持數據雲端同步儲存和分析。不僅可以在線更改數據的采樣率(1-30kHz),還能夠測量和查看每個通道的電極阻抗。
數據安全方面,我們採用非對稱加密技術對用戶登錄信息進行保護,而用戶原始數據則是採用變換域數字水印技術來進行透明鑒權,為使用者安全共享數據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IT時報》:
未來幾年內,哪些力量將推動腦機接口市場的增長?
陶虎:近日,《上海市腦機接口未來產業培育行動方案(2025-2030年)》發佈,2025年,腦機接口企業應抓住政策機遇,加速產品研發與產業化,積極參與共性技術研發平台建設,推動臨床試驗與應用示範。
比如,神經疾病往往伴隨神經功能受損,其中最常見的語言和運動功能受損,我國目前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約2000萬人,語言功能障礙患者約580萬人,腦機接口獲得醫療器械註冊證後,可以服務於這一群體。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採訪對象 豆包AI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