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照騙」如今的信任危機,靠打水印真能解決嗎
眾所周知,由各類大模型驅動的生成式AI功能,如今已經相當高調地出現在了各大消費電子產品廠商的宣傳中。而對於消費者來說,生成式AI的「實際價值」除了對話、問答,以及部分生產力場景可能有用的內容總結、歸納之外,最能被大家廣泛接受的,恐怕還是將其用在影像處理領域的各種「生成式拍照」和「修圖」功能。

比如在2024年上市的多款旗艦智能手機上,就已經能夠看到基於大模型實現的「生成式長焦增強」功能。它們通過生成式AI「畫」出高倍率變焦之後損失的部分畫面細節,對於拍攝樓房這類規整的對象時,確實可以帶來明顯的畫面增益效果。

又比如現在無論是在智能手機還是電腦上,許多圖片編輯軟件也引入了基於生成式AI的「路人消除」、擴圖、圖片自動增強等特性。站在用戶的角度來說,這些功能確實極大地簡化了過去繁雜的「P圖」過程,大幅增加了普通用戶日常拍照的「出片率」。
但是不管是手機自帶的「生成式AI拍照算法」,還是修圖軟件里的「修圖」,它們本質上都算是一種對原本圖像內容的「無中生有」。不僅如此,正因為生成式AI極大降低了圖像內容的產生門檻,所以也引發了外界的疑慮,那就是如果過分「放縱」相關技術的普及,那麼未來大家看到的照片可能將會普遍遭遇真實性方面的問題。

面對這樣的情況,早在幾年前,一些行業頭部廠商就率先做出了回應。比如,Adobe在2018年就發佈了據稱能夠識別圖片是否被「P過」的AI。到了2019年年底,Adobe更是聯合多個相機廠商發佈「內容真實性倡議(Content Authenticity Initiative)」技術,嵌入該技術的相機會在拍攝照片時,在圖像元數據中插入一個特定的數字標籤,該標籤可記錄拍攝者的身份,並且一旦圖片被「P」過,那麼數字標籤就會發生改變。最終當這些圖片被發表的時候,讀者便可以看到它們真正的作者信息,以及圖片是否經過了後期編輯、是否更「真實可信」。

不過當時Adobe的這項技術,針對的還僅僅只是專業攝影師,而且那時候能夠識別和顯示這一數字標籤的平台更是寥寥無幾,基本對於大眾起不到什麼幫助。但當時間來到2024-2025年,隨著「生成式AI」出現在更多的智能手機和修圖軟件里,針對它們的「反製」措施,自然也就必然迎來了普及。

就在近日,Google方面宣佈為其「Google Photos」相冊應用引入一個名為SynthID的隱藏水印技術。這是一種肉眼不可見的圖片水印,它完全不會影響圖像顯示,而且無法通過後期編輯去除,即便是對圖像進行了裁剪、改色、甚至是進行清除元數據的操作,SynthID水印也依然可以被檢測到。
當然,不是所有的照片都會被加入這個隱藏水印,它實際上是與Google自家的生成式AI圖片編輯功能「綁定」,只有當用戶使用了Google Photos內置的AI編輯功能修改過圖像之後,相應的隱藏水印才會被寫入圖片。同時Google也將對於SynthID的「識別功能」加入到了最新版的Chrome瀏覽器中,任何人只要使用Chrome打開圖片,就可以直接看到它是否經過了GoogleAI技術進行生成式編輯的提示。

很顯然,相比於此前Adobe的解決方案,Google這樣的設計無論是在隱藏水印的添加方式、還是它的識別難易度上,都更面向「大眾消費者」,對於防止生成式AI圖片的「以假亂真」更有意義。
不僅如此,如今那些已經加入了「生成式AI拍照」功能的手機,大多同樣也在相機和相冊APP里加入了隱藏水印功能。只要使用了生成式AI去拍攝或修改照片,那麼相應的圖片在相冊里查看時,也會被加上特定的「AI Logo」,以提示其內容可能並不完全真實可靠。

乍看之下,大家是不是覺得現在的整個行業對於生成式AI拍攝和修圖所可能導致的「信任危機」,準備得還挺充足?
但實際上只要真正用過這些設備的用戶就會發現,相關廠商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小九九」,幾乎都在相關功能上給開了「後門」。具體來說,也就是這些針對生成式AI圖片的隱藏水印功能,要麼是預設並不開啟、要麼就是可以被用戶自行關閉的。

AI水印技術其實很成熟,但缺乏統一標準、且可以被用戶關閉就使得它們的作用大減
而且就算相關的「AI水印」既預設開啟、也不讓用戶關閉,它們實際上也並不能完全保證大眾對於「生成式AI圖片」的準確識別。這是因為不管Adobe、Google、還是其他廠商,它們針對「生成式AI圖片」搞出的這些「識別水印」技術,相互之間都沒有打通。
如此一來,加入我們使用A手機拍攝並且修改的「生成式AI照片」,它雖然在同品牌其他機型的相冊里可能會看到「AI圖片」的水印,可一旦這些照片被發佈到社交平台、或是發送到其他品牌的手機里,極大概率就不會被顯示為「AI生成圖片」。
很顯然這是一種「技術缺憾」,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很難讓我們不去懷疑,目前各大廠商這種對於「AI圖片水印」看似積極應對、但實則漏洞百出的狀況,就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心理、為了增加產品賣點,而刻意為之的結果。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