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比亞迪「炸」了整個中國汽車行業

出品丨虎嗅汽車組
作者丨李賡
頭圖丨視覺中國
正月十五都還沒過,比亞迪便已吹響了中國汽車市場新一輪競爭的號角。
過往只有少數消費者選擇的「智駕」,這次被比亞迪直接打造成了核彈級別的攻勢。昨晚(2月10日)它宣佈,不僅將實現「高階智駕全產品覆蓋」,同時還是以「加配不加價」的方式推出。
在虎嗅看來,本次開年「大動作」註定提前鎖定2025年中國汽車行業最具影響力事件。
這是比亞迪在2023年實現「油電同價」、2024年進一步推動「電比油低」之後,對汽車市場發起的又一輪衝擊。
隨著比亞迪全面打響高階智駕普及戰,不僅將為今年中國汽車市場的銷售情況帶來諸多變量,也將對中國汽車行業現有的智駕格局產生深遠影響。正如虎嗅此前在開年展望中對中國汽車行業的預測——「火」更烈、「冰」更寒。
比亞迪這次到底有多「凶」

比亞迪此次普及之後的智駕產品全家福
在昨晚,比亞迪總計有21款車更新了「智駕版」。
換句話說,就是目前比亞迪主品牌王朝網(秦漢唐桑治元)、海洋網(海鷗海豚海獅海豹,外加一個桑治PLUS)的所有在售主流市場產品(註:入門級的海鷗仍將智駕版和非智駕版共存),都將在2025年全部轉換為「智駕版」產品。
再說明白點,再過幾個月,消費者只要買除了「海鷗」以外的比亞迪產品,必然會具備全新的高階智駕能力。
比「全覆蓋」更凶的,還要數「加配不加價」。沒錯,就是字面意義的加了智駕能力,價格還不變。


王朝網和海洋網車型智駕版更新前後的售價對比
虎嗅根據目前比亞迪官方和公開價格庫統計,升級智駕版的21款車型中,除了漢DM-i的入門款進行了3000元的小幅價格上調,海鷗非智駕版主動價格下調了3000~5000元之外,均做到了車款智駕升級之後價格不變。

比亞迪展示的「天神之眼」矩陣
具體來說,比亞迪此次將2023年隨騰勢N7正選的智駕解決方案「天神之眼」進行了整體的更新,在規格上進一步細分為三個檔次:
-
天神之眼A(尾標金色,具體型號DiPilot 600):搭載3顆激光雷達,雙OrinX芯片,算力508TOPS,目前只搭載在仰望品牌商;
-
天神之眼B(尾標紅色,具體型號DiPilot 300):搭載1~2顆激光雷達,1顆OrinX芯片,算力254TOPS,具備城區NOA能力,騰勢和比亞迪主品牌均有搭載;
-
天神之眼C(尾標藍色,具體型號DiPilot 100):沒有激光雷達,5R12V(5個毫米波雷達,12個攝像頭)純視覺路線,1顆Orin N/征程J6芯片,算力84/128TOPS,只支持高速NOA功能。
本次更新的智駕版車型中,包含了「天神之眼」B跟C,例如全新的海豹EV,就採用了B方案。根據虎嗅現場瞭解,B方案和C方案的搭載選擇邏輯還是整車最終的價位段,基本只有車款達到了20萬元以上的車型,才能用上紅標B方案。
在智駕芯片、各種攝像頭和雷達傳感器之外,為了讓智駕能力更好用,比亞迪還為更新了智駕版的全部產品「順手」升級了智能座艙性能,普遍從之前的DiLink 50或者更低級別的座艙,直接升級到了車機芯片更好、系統更流暢的DiLink 100座艙,就連方向盤也全部換成了電容方向盤。
虎嗅在現場對最低端「天神之眼C」(測試車為秦L)的智駕功能進行了實地體驗,體驗內容涵蓋本次比亞迪主推的高速NOA和智能泊車功能。

其中高速NOA在整個長達50多公里的體驗中,已經做到了行業第一梯隊同等的表現,整套「天神之眼C」在NOA的過程中能夠很好地結合傳感器信息和地圖信息實現平穩駕駛,在諸如車速加減、自主變換車道、效率超車、進出匝道、大曲率彎道等路況中都有優秀的表現。人機共駕和人機接管(超出可用區域如進收費站等)的全過程細節,也都得到了充分的優化,整體簡單易用。
智能泊車功能在諸多典型的停車位場景(魚骨、側方、極窄、斷頭路)中都表現出了良好的能力,一般都能在1分鐘內完成整個停車過程,用戶也可以在泊車功能啟動之前,直接下車用鑰匙鎖車,實現完整的代客泊車。
總體看來,比亞迪這套「天神之眼C」所提供的「高速NOA+智能泊車」智駕能力,相比其他更加標榜自身智駕能力的車企雖然略顯簡單,但的確非常成熟,更容易為普通消費者所用(部分最高端的不穩定智駕能力需要駕駛者本身有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
比亞迪創始人兼董事長王傳福,在發佈會上也自信滿滿地給出了自己的預言:「未來2到3年,高階智駕將成為像安全帶、安全氣囊一樣必不可少的配置。到那時,沒有高階智駕的車將成為少數派。」
但結合「加配不加價」的策略來看,比亞迪智駕能力向主流市場的普及,必然會開啟2025年中國汽車市場主流產品的綜合性價比戰爭(產品力和性價比結合)。王傳福的這句話,在其他自主友商眼中,大概率會變成邀請參加智駕普及的戰書。
新「王炸」,將會如何攪翻全行業?
汽車行業內對於比亞迪這次的智駕普及戰其實早有預期。但從整體智駕能力的表現來看,比亞迪的確稱得上「進步神速」。
在2023~2024年間,比亞迪已經在高端產品中對不同硬件規格、不同供應商、不同技術路線進行了充分的「摸索」。這部分成果,最終轉化為了此次發佈會「天神之眼」體系中更高端的A和B方案。
但更重要的是,隨著2023年下半年端到端技術在智駕領域的「開花結果」,對於硬件需求的減少,尤其是不再剛性需要激光雷達和較高芯片算力,同時車企完全不缺海量的人類司機駕駛數據,讓比亞迪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就拿出來了註定顛覆整個中國主流汽車市場的「天神之眼C」。
根據虎嗅現場瞭解,「天神之眼C」這套自研解決方案早在去年4月就已經開始交給工程師上路調試,在去年年末已經完成了全國範圍的高速NOA基礎調試優化,基本達到了比亞迪新技術研究院院長楊東昇在發佈會上公佈的「1000公里0接管」表現。

根據王傳福在發佈會上簡單透露的信息,目前比亞迪已經自建超算中心(規模大小不明),2024年每天的新增訓練里程已經達到7200萬公里。特斯拉去年年底公佈的參考值為每天訓練1.4億公里,差不多剛好是比亞迪的兩倍,2025年底比亞迪也將達到接近於特斯拉2024年底的訓練能力水平。
在龐大的訓練量下,比亞迪每7天就可以訓練出一個雲端版本,在通過蒸餾之後,就可能推送到OTA的車端,讓整套「天神之眼C」的智駕能力進一步完善。
楊東昇專門準備的「小彩蛋」是最好的證明,其在發佈會表示純視覺的「天神之眼C」有望在2025年內通過OTA實現城區記憶智駕能力,相當於給了用戶部分在官方高速NOA區域之外使用高階智駕能力的權限(大概率車機還會評估路線情況能否智駕)。
雖然目前比亞迪自研的智駕能力仍不足以挑戰行業第一梯隊,但本次的普及「王炸」註定將解構之前的智駕價值體系。
最明顯的就是成本,以「天神之眼C」為例,比亞迪的整套方案如果直接由供應商提供解決方案,純視覺行業內最低成本也要4000元以上(單價:前視高解像度鏡頭300~500元;其他鏡頭10~300元;毫米波角雷達200元;超聲波雷達50元;激光雷達3000~5000元;智駕域控制芯片2500~3500元一顆)。這樣的造價水平,對於去年銷量430萬輛,但是淨利潤大概率也只有不到400億的比亞迪來說(年報還未公佈,全年利潤為估算值;車均利潤大約是1萬元/輛),仍是一筆非常大的支出。
擁有出色成本控制能力的比亞迪,自然不會放過要海量生產的智駕系統。根據虎嗅此前瞭解到的信息,雖然比亞迪在發佈會現場的展示中,給「天神之眼C」方案標註的智駕芯片為英偉達的Orin N,但實際上國產智駕芯片已經同步供應。地平線的J6M將和Orin N同步供應「天神之眼」,後續更不排除在更高階的方案中同步採購地平線芯片。
在AB方案使用的激光雷達上,兩家國產頭部激光雷達廠商都收到了訂單。同時引入多家供應商雖然給後續智駕能力的開發增加了部分難度,但的確給了比亞迪進一步控制關鍵組件成本的能力。

除了智駕芯片和激光雷達這兩塊「硬骨頭」,楊東昇在發佈會上或明或暗地透露了比亞迪在其他傳感器上已經實現自產自銷的能力。例如在純視覺方案中非常重要的毫米波和超聲波雷達,比亞迪自己生產的版本甚至在性能上比行業成品更優秀。

現場燈光較差,但是能明顯看到攝像頭殼體上刻有比亞迪Logo
虎嗅在發佈會展示現場甚至還發現了刻有比亞迪Logo的智駕環視攝像頭,其他組件在可視角度內暫時沒有發現相似的印記。對於手握強大消費電子代工能力和經驗的比亞迪電子而言,這些門檻相對較低、且一旦大量生產就能極致壓縮成本的零部件,必然會變成比亞迪自產(想像一下500萬輛車,就是6000萬個攝像頭,自己生產的成本能壓縮到什麼程度)。
根據現場的種種信息推測,比亞迪通過智駕普及提升需求量,保守估計能將智駕系統的成本壓低30%~40%左右(自產攝像頭和傳感器壓縮50%~60%;芯片批量採購壓縮30%左右;自己組裝生產壓縮40%~50%)。這種比亞迪獨一份的能力,將從兩個方向上擠壓其他車企的智駕價值。
首先就是其他與比亞迪在主流市場直接競爭的其他自主車企,必定要跟進智駕能力的普及,以及相應的綜合性價比競賽。但智駕普遍不是車企的舒適區,如果還是依賴供應商,在智駕系統這個環節,就會跟比亞迪多拉開至少每輛車1500~2000元的成本差距(綜合考慮軟硬件成本),在最終的市場競爭再多一重DEBUFF。
比需要跟進的自主車企更慘的,是過去標榜「智駕」並且靠這個標籤賺取溢價空間的新勢力們;自主車企在比亞迪的「刺激」下,必然會在今明兩年,將L2+中成熟的高階智駕能力提取出來,投向主流市場。
雖然新勢力的產品整體智駕能力還是更強,但廠商營銷策略和消費者的直觀思維都會去做「減法」:新勢力比自主品牌普及高階智駕多出來的,很多都是相對不成熟、不好用的能力;消費者為這些能力支付溢價的意願將進入下行趨勢。
新勢力如果想要繼續保持強烈的「智駕領先」標籤,很可能在2025年內就要開始衝刺「L3商用」標籤(L3意味著智駕事故的責任將由車企負責),從而增加自身產品銷售層面的風險。最終整體體現為新勢力更大的經營壓力。
拚圖沒完成,加速不會停
不難預測,接下來一段時間,「抽水」比亞迪「卷」的聲音肯定會再次出現。
但正如虎嗅在中國汽車2025年展望中所指出的,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樣「安穩」。在全球汽車需求逐步達峰、中國車企仍難以完全打開歐美市場的大背景下,我們依然需要在技術和產品層面持續發力,進一步拉開與競爭對手的差距。
智駕是中國車企不容錯過的機會。
得益於中國特色的複雜道路環境,中國車企能夠訓練出更懂得「博弈」、更適應多樣化場景的智能駕駛能力。這波高階智駕普及的大潮,將刺激中國車企構建更具全球競爭力的智能駕駛能力,為中國汽車產業的全球化發展注入新動力。
在實現產品絕對領先之前,中國車企仍需持續深耕技術、打磨產品,拚湊出更大的發展拚圖。這場關於技術與市場的較量,才剛剛拉開序幕。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