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AI+器官芯片」開發新藥,「耀速科技」與這家製藥巨頭達成合作|早期項目

這是一塊看起來不足半個手掌大的透明薄片,其中卻內含氧氣、培養液以及各類細胞,能夠「複製」人體器官的各種功能和微環境,供科研人員進行疾病模擬、藥物研發等工作。這塊兒薄片被稱為「器官芯片」。

在行業最初的設想里,器官芯片可以創造出一種更符合倫理的實驗圖景:科學家每年不必「人道處理」幾百甚至上千萬隻實驗動物,而是在芯片上完成所有關於藥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測試。經濟性上,這份藍圖也極其誘人。高達佳數據稱,不計入飼養費用的前提下,動物實驗的價格區間能達到6500-80萬美元不等。但現有部分器官芯片實驗的成本僅為動物實驗的10%。

2022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現代化法案2.0被批準;2024年,美國國會又推出FDA現代化法案3.0,加速實施2.0法案在藥企中的推廣和應用。這個原本小眾的賽道正式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Allied Market Research數據稱,2030年時,器官芯片市場有望突破16億美元。

這種可能「顛覆」傳統新藥研發方式的技術革命,如今在行業內的應用究竟如何?最近,我們和從事器官芯片產品開發的耀速科技聊了聊這個話題。耀速科技於2021年底成立,現已在波士頓、上海、深圳、鄭州等地設立運營主體,並聯合多家醫院和科研院所共同搭建AI+類器官臨床應用中心。

謝鑫提到,如果說十多年前行業對類器官和器官芯片的預期在於取代動物實驗,當前的共性認知其實已變得更為理性:不是替代,而是「利用器官芯片和動物模型一起構建更完整、科學的臨床前藥物測試模型,開展IND申報」,進而提高藥物管線進入臨床階段後的準確率,同時實現降本增效的目的。

「整體而言,海外大藥企在這個方向上的認知更高,頭部MNC基本都會設立微生理系統(MPS)相關的研發部門,並與器官芯片公司進行合作。FDA也參與和牽頭了一些例如OASIS Consortium的合作組織,聯合藥企製定行業標準。目前,我們的相關業務主要集中在海外,服務客戶包括賽諾菲、歐萊雅等企業。今年開始,我們也會重點發力與國內藥企的合作,用AI和器官芯片幫助藥企加速新藥上市。」謝鑫介紹。

以耀速科技近期與賽諾菲達成的合作為例,雙方將合作開發一款用於血管毒性評估的器官芯片模型。研究由賽諾菲數據探索與分析創新獎(Innovations in Data Exploration & Analytics Awards)進行資助。

在新藥研發過程中,血管毒性是重要的安全性評估指標。作為藥物傳遞和發揮作用的重要途徑,血管的功能性損傷可能造成血栓等嚴重不良反應。傳統方法中,評估血管或其他器官毒性的方法以動物模型為主,但「由於物種差異,轉化效率往往非常低,就容易造成一些在動物模型上看起來安全、有效,一旦進入臨床試驗就失敗的情況」。相較之下,器官芯片則可以通過微流控和生物工程手段,精準模擬人類血管的微環境,提高毒性評估的效率與準確性,從而為藥物開發提供更可靠的技術保障。

器官芯片產品示意(圖源:耀速科技)器官芯片產品示意(圖源:耀速科技)

不過,作為一類仍然相對前沿的技術應用,投身器官芯片相關產品開發的MNC們,在選擇合作夥伴時都會衡量哪些能力?

據介紹,與賽諾菲的這些合作從開始商談到落地,大致經歷8個月的準備期。「從技術優勢上來說,除了在血管相關的器官芯片研究上做了很多前期技術積累之外,我們在AI方向上的佈局,比如通過構建、開發相關數據庫,設計一個判定藥物效果的新方法,也是受MNC關注的能力之一。」

謝鑫提到,近兩年,在海外創辦的器官芯片公司的共性特點之一就是「和AI的結合非常緊密」,無論其初始階段以檢測服務還是臨床業務為主,其最終目的大多在於通過高通量器官芯片和AI的結合構建數據庫,進而「在這個數據庫中利用三維數據集,發現一些以前在動物模型或二維細胞片中沒有發現的新藥管線」。

「我們認為,和AI的結合是下一代器官芯片公司需要具備的能力。器官芯片本質上是底層的工程性平台,更具價值的是基於這個平台產出的生物數據。那麼,如何挖掘這些生物數據可能產生的東西,比如新藥管線,或許是我們將來的優勢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行業當前對這一賽道企業未來發展的預期路徑之一。除了向精密儀器設備製造和CRO方向發展之外,定位基於類器官/器官芯片技術進行新藥開發的Biotech,也被視為一種在未來可能廣泛出現的商業模式。「我們希望,未來,將發現的新藥管線授權給大藥企可以成為耀速科技營收的第二增長曲線。」

另據瞭解,2024年7月官宣億元級天使+輪融資後,耀速科技即將完成新一輪的天使系列融資。此外,公司預期於2025年年底啟動Pre-A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