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電封樓、欠薪斷保,縱目科技陷入永夜

撰文 | 張  宇撰文 | 張  宇

編輯 | 楊博丞

題圖 | IC Photo

智駕“獨角獸”縱目科技大廈將傾。

2月8日,縱目科技員工收到了一條令人震驚的行政通知:公司當晚18點後將斷電封樓,員工必須在此之前取走個人物品或辦理離職證明。

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所有員工都措手不及,同時也將縱目科技的危機徹底擺上了檯面。

1月26日,縱目科技創始人兼CEO唐銳在臨時全員大會上表示,公司正處於艱難之中並建議大家可以離職,自行繳納社保。唐銳還稱,公司一直在與某家寧波上市公司對接業務併購事宜,但收購方還需要春節後1至2個月時間才能完成項目盡調與資產評估。

但縱目科技這艘巨輪已千瘡百孔,縱目科技員工沒能等來轉機,而是等來了公司賬戶凍結、工資拖欠、社保斷繳、高管集體離職以及唐銳失聯。

一位自稱縱目科技員工的人士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怒斥,“公司的樓都空了,唐銳也不出面,多次撥打唐銳的電話,但一直處於關機狀態。”還有多名知情人士稱,近千名縱目科技員工被欠薪3至4個月,去年12月開始社保斷繳,十幾名孕婦臨近生產無法領取生育津貼,也不能享受產檢醫保報銷等。

事實上,縱目科技的倒塌早有預兆。2024年11月,縱目科技宣佈因公司業務未達預期,自11月起暫停工資發放,只發放基本生活保障費。輿論迅速發酵後,縱目科技相關負責人站出來回應稱,“先保生產,加上之前和一家國資談好,今年年底會有資金進來,所以正好在這個時間段,對員工薪資發放有所調整。”

資金並沒有如期到賬,唐銳回應稱,員工公積金、社保也暫時無法繳納。事情逐漸朝著更糟的方向發展,直至完全爆雷。有觀點認為,由於遲遲未能上市,以及兩年多沒有進行外部融資,縱目科技的資金鏈極有可能已經斷裂。種種跡象表明,縱目科技似乎真的沒有轉機了。

一、曾被資本熱捧

碩士畢業於清華大學的唐銳是位美籍華人,他在美國矽谷從事了近二十年的汽車電子半導體研發工作後決定回國創業,並在2013年成立了縱目科技。

招股書顯示,縱目科技主要從事汽車智能駕駛系統的研發、生產及銷售,已形成、從算法軟件到系統硬件,從智能駕駛控制單元到多種智能傳感器的全產品佈局,能夠為整車廠商提供由智能駕駛控制單元、鏡頭、超聲波傳感器、毫米波雷達等硬件及配套軟件和算法集合而成的智能駕駛系統。

到了2023年,縱目科技已服務的客戶包括賽力斯、長安汽車、吉利汽車、一汽集團、上汽集團、蔚來、理想汽車、威馬汽車、長城汽車、比亞迪等,而且曾為廣汽集團、福特汽車、奔馳、沃爾沃等提供研究開發服務。

灼識諮詢的數據顯示,按2022年銷售收入計,縱目科技在中國乘用車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解決方案市場中排名第五,市場份額為1.0%;在中國乘用車自動泊車解決方案市場中排名第二,市場份額為4.9%;在中國乘用車APA泊車解決方案市場中排名第一,市場份額5.6%。

縱目科技備受資本青睞。天眼查數據顯示,縱目科技共完成了10輪融資。投資方包括聯想控股、小米長江產業基金、長安汽車、興業銀行、君聯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IPO前其估值超過了90億元。值得一提的是,縱目科技是小米創始人兼CEO雷軍在2021年3月官宣造車後投資的首家智駕企業,小米長江產業基金握有縱目科技4.73%的股份,共計投資了2.1億元,為第五大股東。

在資本熱捧下,縱目科技曾數次衝擊資本市場。2017年,縱目科技在新三板短暫掛牌,但不到一年時間便宣佈摘牌。2022年11月,縱目科技申請在科創板IPO並獲得上交所受理,隨後又撤回了上市申請。2024年3月,縱目科技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然而由於招股書滿六個月後未能通過審核,其上市申請於2024年9月失效。

如今縱目科技深陷漩渦之中,不僅暴露了其面臨的諸多困境,同時也反映出智能駕駛行業面臨的嚴峻挑戰。

二、缺乏“造血能力”

儘管縱目科技在資本市場上是個“香餑餑”,但卻一直缺乏“造血能力”。

根據招股書,2021年至2023年,縱目科技的總營收分別為2.25億元、4.69億元和4.98億元,同一時期的淨虧損分別為4.34億元、5.88億元和5.64億元,經調整淨虧損分別為3.82億元、4.77億元和5.16億元。這反映出縱目科技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總營收增速逐漸放緩;二是淨虧損持續增長。

如果按照業務構成劃分,縱目科技共有智能駕駛產品和解決方案銷售(域控製器、車規級傳感器)和自動駕駛相關研發服務兩大業務板塊。其中,智能駕駛產品和解決方案銷售業務為主要收入來源,2021年至2023年,該業務收入分別為2.06億元、4.25億元和4.58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91.3%、90.5%和92.0%。

不過,智能駕駛產品和解決方案銷售業務毛利率一直處於低位,分別為10.2%、2.6%、4.3%,整體呈現出下滑態勢,因此直到2023年,縱目科技的綜合毛利率才由2021年的-8.9%轉正至3.5%。

縱目科技持續虧損,原因指向了兩個方面:一是研發費用居高不下,2021年至2023年,縱目科技的研發支出分別為2.72億元、3.35億元和3.68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120.9%、71.3%和73.9%;二是智能駕駛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原材料和硬件元件採購產生了巨額銷售成本,2021至2023 年,縱目科技的銷售成本分別為2.45億元、4.86億元和4.81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108.9%、103.5%和96.5%。

與此同時,縱目科技的現金流承壓十分嚴重,2021年至2023年,其經營現金流量連續三年為負,分別為-4.76億元、-5.88億元和-4.12億元。截至2024年1月31日,縱目科技有著4.62億元的借款,而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卻僅有1.99億元。

經營現金流為負意味著現金流出大於現金流入,導致縱目科技的可支配現金逐漸減少,現金流嚴重承壓,並最終為日後的暴雷埋下了不小的隱患。

三、豪賭新業務未果

主業遭遇巨大挑戰,縱目科技也曾想過突圍之策,然而新業務的拓展進一步加速了縱目科技的困境。

2024年1月,縱目科技正式成立其子公司蠶叢機器人,並推出低速自動駕駛能源機器人“FlashBot閃電寶”。據悉,FlashBot是一款大能量、高密度、具備L4級無人駕駛的能源機器人,無論是充電還是放電只需要一個小時,集人工智能、高端製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於一體。FlashBot可在園區、停車場等場景,為新能源汽車提供智能充電服務,是首個將自主代客泊車在封閉園區實現商業化應用的機器人。

當時唐銳曾放出豪言:明年目標是做到5000個一線城市大型停車場的移動充電服務。唐銳對新業務寄予厚望,原因在於蠶叢機器人已和電管家集團簽訂長期戰略合作協議,並與法國恒通集團、法國光芒公司分別簽訂了戰略合作意向書。然而剛進入2025年不久,縱目科技就用一起令人震驚的爆雷事件宣告了夢想的終結。

一位機器人領域人士向DoNews分析,即使縱目科技沒有爆雷,新業務也難以為其帶來新增量,一方面,蠶叢機器人需要借助自動駕駛能力實現在複雜環境中的自主導航和避障能力,但在面對不同天氣條件、不同光照環境、不同場地等情況下,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定製化研發,無疑會使其現金流進一步承壓;另一方面,移動充電機器人的應用場景還十分有限,導致蠶叢機器人商業模式仍存在諸多爭議。

縱目科技的爆雷折射出了整個智能駕駛行業存在的深層次困境,即技術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商業化進程卻遠遠達不到預期,同時還要面臨高昂的研發成本和岌岌可危的現金流。縱目科技轟然倒塌,或許只是行業洗牌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