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to C能否成為阿里「下一個曲線」
文 | 新立場Pro
美東時間 2 月 11 日,阿里在美股股價達到四個月內新高,當日最高達 115.54 美元。而從 1 月 13 日的低點到現在,阿里股價整體已上漲超 40% 。
發生時間點跟阿里這輪上漲週期起點最吻合的相關大事便是 DeepSeek 開始在全球爆火。老BAT最近的低點都在 1 月 13 日(美國AI芯片限制令),後集體上漲了一段時間(DeepSeek爆火反製唯芯片論),過程中又有英偉達暴跌(正在逐漸回升),DeepSeek 帶來的新思路正在重構短期內全球 AI 行業的估值邏輯。
BAT中阿里有較為穩健的老本行電商業務托底,乘著這波關注度的東風,這段時間市場對阿里的信心可能主要是衝著阿里原本已經有建樹的 AI 業務來的,比如To B的阿里雲,To C的夸克,上遊的平頭哥,以及模型層面的技術力等。然而這些都並未真正向市場傳遞獨屬於阿里的新想像力,DeepSeek之前,阿里已經如此。
想要新的想像力,就需要從阿里做AI的弱項入手。事實上在 2024 年,以通義 app 的發展為典型,阿里的AI to C並不是所有的業務都順利。而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阿里在自身AI to C業務上做的新佈局卻精準直擊曾經的「盲區」——在業務的側重點、結構、人事上做出了恰到好處的梳理或調整。
就在這些伏筆一個個落子,但卻還未被市場串聯察覺之時,蘋果又悄然送來了一波「東風」。11 日即將開盤前,The Information 消息稱,蘋果阿里達成合作,為中國iPhone用戶開發人工智能功能。消息爆出後,阿里當日整體股價繼續上漲,最終以 112.78 美元收盤。

過去一年,「在中國誰能拿下蘋果的AI訂單」這一備受關注的事件始終懸而未決。於國內AI行業來說,這是一個關鍵節點,於阿里來說,則象徵著AI to C業務有可能會正式成為其極具想像力的「下一個曲線」。
畢竟接下來,要繼續塑造市場對自己 AI 業務的信心,阿里不能只有原來的東西。
01、恰好剛梳理了AI to C架構
此前《新立場》的文章《通義To C「被架空」的這一年》就提到過一個觀點,阿里此前的架構決定了其過去一年沒有對內部AI to C業務產生較高一致性的佈局。顯然到了 2025 年,阿里正在企圖創造這一可能。
1 月中旬,阿里的主要的 AI to C (包括agents) 業務已被整合,並交由吳嘉負責,而這些業務此前的發展狀況「參差不齊」。
【智能信息】的業務包括夸克、通義To C團隊(年底剛從阿里雲劃至智能信息)、UC瀏覽器等。夸克在去年的成績有目共睹,根據七麥數據顯示,其超越字節的豆包成為了 2024 下載量排名第一的 AI 應用;而通義app,正如此前《新立場》分析的那樣,過去一年「被架空」,無緣 2024 chatbot 前三。
另一邊的天貓精靈算得上阿里目前較具代表性的硬件「Agents」業務,是【智能互聯】事業群的核心業務,1 月 16 日,根據《智能湧現》消息,阿里將智能互聯事業群交給了智能信息事業群總裁吳嘉統管,並且天貓精靈的硬件團隊,已經在與夸克產品團隊融合工作。

還有一些核心AI to C產品分散在其他的架構中。比如獨立的釘釘,去年AI應用下載量排名第四,前四AI產品分別是阿里-字節-字節-阿里。阿里字節去年在AI to C應用上也算「打得難捨難分」。
目前這些業務發展參差不齊的原因則是,並不是所有業務在大模型爆發時代之前就佔據了較好的市場位置。
比如阿里算得上成熟的AI to C業務有釘釘和夸克,這兩個產品早已在大模型時代之前就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業務生態豐富度和產品力,並且已經是各自領域的頭部產品,理應具有更高的自主話語權。也許也正因如此,夸克背後的AI大模型此前是夸克自研,而釘釘甚至在 2023 年擺脫了「雲釘」一體獨立出來,專注做好自己的業務。
但通義 C 端算得上是完全誕生於這個時代的產品,此前依附於阿里雲,後來來到與夸克並列的組織架構中,是一個十分重要但仍需完善的業務;至於天貓精靈所在的整個家居智能互聯行業,《新立場》此前的文章提到過,該領域一直由家電巨頭佔據主導。
此前《新立場》也表達過一個觀點,當大廠在大模型爆發前的時代,本身的雲業務已有較好發展較高市佔率,那麼其旗下王牌大模型以及新誕生的To C產品的影響力會相對被比下去,從通義的C端化進程看來,C端產品甚至會受到雲業務的某種「牽製」。
所以如果需要進一步發展AI to C(包括Agents)相關業務,阿里需要一根引線,能夠將AI to C業務之間合理串聯,又能將其與雲業務串聯,同時還能保住成熟和即將成熟業務的自主性。
春節假期結束後開工,企業新一輪的人事變動正在進行,阿里迎來了這根「引線」。
02、開始平衡技術與To C產品
2 月 6 日第一財經消息,阿里巴巴聘請新加坡人工智能科學家許主洪(Steven Hoi)擔任 AI to C 副總裁。許主洪本人也確認並置頂了該信源:

據自媒體申小飛消息,許主洪已經在春節前加入阿里,掛在阿里集團副總裁,智能信息事業群總裁吳嘉之下。
另有界面新聞消息,許主洪負責AI To C業務的多模態基礎模型及Agents相關基礎研究與應用解決方案,提升阿里巴巴AI應用C端產品在模型結合應用上的端到端閉環能力。
總而言之,許主洪在阿里組織架構上的位置,極大可能是智能信息副總裁,並向智能信息總裁吳嘉彙報;而其所負責的內容可以概括為阿里AI to C及Agents相關業務的「基礎模型/方案建設」。
結合 1 月中旬的人事變動,以及此前阿里的AI to C業務組織架構以及發展狀況來看,現如今這樣的安排也意味著阿里目前對於這一方面的業務梳理更加清晰——阿里主要的AI to C和Agents業務已被整合,需要鏈接和平衡技術端與產品端的角色,那麼AI to C及Agents的「基礎模型建設」這一個業務劃分的確是一個還不錯的答案。
等團隊搭建好,這相當於一個中間角色、「內部業務模型中台」,用於平衡技術端與AI to C及Agents應用端,成熟業務和不成熟業務。
而許主洪此前的相關經歷跟阿里目前發展該方面的空缺需求十分相符。據悉,許主洪曾擔任全球最大企業軟件廠商Salesforce集團副總裁、亞洲研究院創始院長,主導了多個人工智能研究項目和應用產品。
03、準備構思Agents業務
蘋果與阿里的合作截至目前(2 月 12 日)還未得到雙方回應。但目前輿論和市場都已經肯定了此次合作的合理性。許多業內人其實早已有所察覺,阿里確實是蘋果AI在中國的最佳答案。
蘋果視角來看,其想要的技術力、對數據安全的謹慎、對AI及合作生態的視野、足夠的服務能力阿里都有。而阿里視角來看,「沒有人不想要蘋果的訂單」太過籠統,能拿下蘋果訂單最核心的意義在於,為阿里內部,為行業,貢獻一種AI to C硬件合作範式、標杆案例。
對於阿里來說,最具代表性的AI to C硬件業務就是上述提到的剛被整合到夸克的天貓精靈,跟世界頂尖的To C硬件產品合作AI功能,自然會反哺到天貓精靈這一業務,甚至有可能開拓更多的AI to C硬件業務。
而AI to C硬件所需的AI功能不僅包括生成式,還要考慮Agents相關功能,Agents則是行業普遍認為的,接下來AI行業最具想像力的To C落地方向之一。
這兩年,AI to C硬件方向一直處於一種「追熱點但缺乏標杆」的狀態。從一年前風很大的AI手機,到現在各大新能源、手機接入DeepSeek,都不難看出相關落地方向仍有不少迷茫。
事實上Agents落地目前最大的難點並不在技術,《新立場》此前的文章《服務+Agent,「支小寶」重構支付寶》中就提到一個觀點:用戶使用 AI Agent 最大的痛點,就是生態內服務的多樣性完整性,以及互聯互通性。
AI手機也好,新能源接入大模型也好,如果都是在同一個利益體的生態內,那麼Agent的指令當然是暢通無阻,然而AI幫人辦事僅限於同一生態下,對於C端用戶的工作生活來說的增效仍算不上質的飛躍,可是跨利益體的Agents指令,又要涉及到所有利益相關方的「協議」。
現在AI to C硬件所缺,恰恰就是這種連接多個生態的合作「協議」範式。由誰來研究這一「範式」,在國內,阿里和蘋果是一對最優答案,甚至筆者認為,這對組合比OpenAI跟蘋果的組合更具想像力。
蘋果具有跨越工作和家居多場景的硬件生態,甚至未來不排除蘋果造車的可能。而阿里具有跨越娛樂、本地生活、辦公、電商等對於C端用戶而言幾乎是全場景的合作夥伴生態,「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理念,在AI Agents需要互聯互通的這一刻也得到了價值發揮。
當然,這些都是稍有些遙遠的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