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擊中了全球AI的弱點

DeepSeek的出現,用生動的事實告訴我們,有關全球AI格局業已確定的論斷,還為時過早。

換句話說,只要有關AI的創新一天不停止,那麼,全球AI的格局,隨時都有被顛覆的可能性。

觀察DeepSeek在巨頭的夾縫中崛起的現實,不難看出,DeepSeek正是擊中了全球AI玩家們的弱點,最終才得以揚名。

至此,人們對於AI的看法,將會發生一次徹底的改變。

如果對於DeepSeek的出現進行一個總結和定義的話,我更加願意將其看成是全球AI發展的分水嶺。

以DeepSeek的出現為開端,全球AI的發展將會告別所謂的神秘和高大上,真正回歸到普適、大眾化的發展階段。

未來的AI,將不再僅僅只是那些佔儘先機的正選者的專屬領地,而是成為了每一個願意創新,可以創新的玩家們的新藍海。

回顧以往的AI發展,不難看出,它其實是一個以資本為主導的粗放型的發展模式。

無論是AI玩家們對於算力的需求,抑或是對於硬件的嚴重依賴,無一不再為我們展示著這一點。

當DeepSeek開始出現,一切開始有了改觀,以往的那些被驗證過的「公式」徹底被改寫,一幅有關AI發展的更加瑰麗的畫卷,開始一點一點地鋪展在人們的面前。

DeepSeek之所以會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在於,它擊中了全球AI的弱點。

唯「閉源」至上的弱點

縱然是在AI的發展業已進入到相對較為明晰的發展階段之後,人們對於AI究竟是開源優先,還是閉源優質的討論,依然還在持續。

之所以會有這樣一種爭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玩家們很難有一個明確的判定標準來衡量AI究竟是開源好,還是閉源好。

這一點,縱然是在OpenAI出現的情況之下,依然沒有任何改觀。

然而,當DeepSeek開始崛起,這個問題,開始有了一個明確的答案。

可以說,DeepSeek用響亮的聲音告訴全世界,AI只有不斷地開源,只有不斷地將外部的算力進行集成,才能真正將AI的發展帶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

對於那些想要通過閉源來保持自身優勢的玩家們來講,DeepSeek無疑是給了它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DeepSeek之所以會讓我們看到了開源的潮流和趨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只有不斷地開源,才能不斷地推平業已建構起來的壁壘,才能不斷地消弭AI正選者與後來入局者的鴻溝,真正讓AI回歸到應用的本質上。

對於以往將閉源奉若圭臬的玩家們來講,DeepSeek的出現,無疑是當頭一棒。

觀察當下AI行業的發展,不難看出,雖然有些玩家們宣稱開源,有些玩家們宣稱閉源,但是,從本質上來看,它們都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開源,而僅僅只是將閉源看出是維持自身市場地位的一種方式和手段。

DeepSeek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一切,從而將全球AI 玩家們的弱點暴露在了人們的面前。

唯「算力」至上的弱點

如果說,DeepSeek將AI行業的開源和閉源之爭有了一個明確的方向的話,那麼,它對於人們對於算力、硬件的迷信拉下了神壇,則是它擊中了全球AI的弱點的另外一個具體體現。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DeepSeek出現之後,以英偉達為代表的AI硬件玩家們的市值大幅度蒸發上,看出一絲端倪。

可以說,DeepSeek的崛起,真正讓人們看到了所謂的AI,並不是囤積了大量的AI硬件,並不是儲備了大量的算力,便可以保持自身領先的事情。

對於AI來講,創新,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真正保持自身的優勢,才能持續不斷地延續自身的領先性。

對於那些將有關AI的軟件和硬件的儲備,看成是保持自身領先性的玩家們來講,DeepSeek的出現,無疑是擊中了它們的弱點。

透過DeepSeek,我們需要看到的是,無論是軟件也好,還是硬件也罷,它們都不是保持在AI賽道領先的籌碼,只有創新,唯有創新,才能真正讓自身在AI的賽道上保持不敗之地。

如果我們尋找DeepSeek擊中了全球AI的弱點的另外一個具體體現的話,它對於AI行業發展的本質和精髓的重塑與校正,無疑是一個重要方面。

當DeepSeek開始出現之後,AI玩家們需要拋棄以往僅僅只是靠著正選優勢,僅僅只是靠著囤積硬件,便可以一勞永逸地享受紅利的思維,通過持續不斷地創新來找到AI發展的新紅利,真正實現自身在AI賽道上的領先。

唯「模型」至上的弱點

在DeepSeek尚未出現之前,外界對於AI的看法,其實是不正確的。

這一現象的最為直接的體現,便是人們對於AI大模型的迷之推崇。

不過,玩家們之所以會對大模型如此推崇,除了和AI賽道的「先驅者們」以大模型為切入的打法有關之外,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資本市場對於AI認識的失焦。

它們簡單地認為,只有靠龐大的資金投入,建構起來了大模型的大壩,才能在未來的應用上佔得先機。

當DeepSeek開始崛起之後,僅僅只是唯大模型至上的發展模式的弊端,開始被一點一點地暴露出來。

可以說,DeepSeek用生動的事實告訴外界,縱然是不去用龐大的資金投入來研發大模型,僅僅只是憑藉著低成本、小投入,依然可以在AI賽道上分得一杯羹。

無論是從DeepSeek在大模型上的以小搏大上,還是在DeepSeek出現之後,李飛飛團隊僅僅用不到50美元的價格,做成了媲美DS-R1的模型,我們都可以看出,以大規模的資金堆砌來做大模型,並以此來保持自身領先的做法,早已不再合乎時宜,而是將會把自身的發展帶入到死胡同里。

如果我們尋找DeepSeek擊中了全球AI的弱點的另外一個表現的話,不再唯大模型至上,而是更多地將AI的重點轉移到應用上,而是更多地用低成本來建構模型,無疑是另外一個主要表現。

對於一直都將資金看成是AI發展的重心,對於一直都將大模型看成是AI發展的起始之地的玩家們來講,DeepSeek無疑給了它們當頭一棒。

拋棄僅僅只是以重金來打造大模型的做法,真正將AI發展的重心落地的應用上,真正將AI的驅動力轉移到算法創新上,或許才是DeepSeek後時代AI行業發展的主流和趨勢。

結語

DeepSeek用生動的事實,給了當下的全球AI玩家們一記耳光。

說到底,DeepSeek,擊中了全球AI的弱點,才是保證自身成為AI發展分水嶺的標誌的具體體現。

對於DeepSeek來講,

不再一味地閉源,而是開源;

不再一味地講究算力,而是進行算法創新;

不再一味地堆砌大模型,而是更多地強調落地和應用;

或許,才是保證它可以在巨頭的夾縫之中得以出現和崛起的關鍵。

DeepSeek,是一個分水嶺。

它,告別的是一個唯資本和算力為主導的時代,迎來的是一個唯創新和算法為殺手鐧的明天。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孟棲筆談」,作者:陽長,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