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AI做了一個域奇百科「抖音」版,學知識比刷短影片還上癮

如何克服狂刷短影片帶來的時間黑洞?屏幕健康、數字極簡都太好用。如今,出現了一個新應用,想用魔法打敗魔法:不是愛刷下一條嗎?讓你刷個夠。
近日,某位外國網民,就用 AI 製作了一個應用,讓你能用刷抖音的方式刷域奇百科詞條,所以這應用就叫:
「WikiTok」。

不要以為域奇百科枯燥,許多人都曾有「本來只是查個小知識點,結果一不小心深陷域奇百科網,在無窮無盡的鏈接里跳轉」的經歷。甚至域奇百科社群裡就有個專門詞,稱這些用戶是:
Wikiholic(域奇成癮者)。
所以我興致勃勃點進 WikiTok,感受了一場寓教於樂的「信息成癮」。
01 拒絕算法,套殼但不夠 Tok
WikiTok 就是個網頁應用,頁面極其簡單,一個隨機域奇百科詞條,下滑就刷出另一條詞條,點擊頁面上的❤️收藏,點「閱讀更多」會跳轉到域奇百科官方頁面,條目之間完全隨機,沒有任何算法推薦機制。
WikiTok 的目的就是讓用戶隨機獲得一些有趣的信息,增長見聞,在無聊時,用「短信息」去代替短影片打發時間。ArsTechnica 報導稱這種方式「你永遠無法預測下一個跳轉會帶你去哪裡,這種未知感令人興奮。」

然而,在抱著這種期待體驗後,我不僅對 WikTok 毫不成癮,反而覺得有點浪費時間,還不如刷會兒抖音(不是)。問題就出在 0 算法,太隨機。
WikiTok 的開發者 Gemal 堅決抵製興趣算法,他表示「很多人給我發消息,甚至在 GitHub 上評論,想讓 WikiTok 加入算法。我不得不說,我們日常生活里已經被無情且不透明的算法所統治,為什麼不能在世界上有一個小角落,沒有任何算法?」
開發者的想法很理想,但體驗很糟糕。
我不得不下滑數十次,才能看到一個有點點感興趣的詞條,隨機推送的機制,就相當於我在總計超過 6400 萬個域奇百科條目里開盲盒,我原本想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但實際上是在大海撈針。

想像一下加入了算法推薦的 WikiTok 多麼有趣。
比如我最近沉迷中世紀背景的遊戲《天國拯救 2》,對中歐中世紀的歷史風俗非常感興趣,遊戲里也提供了大量域奇詞條去科普。所以當我在 WikiTok 上刷到「鎖子甲」、「城堡」、「波西米亞戰爭」等詞條時,簡單閱讀後果斷點了「❤️」。
而後 WikiTok 會給我推薦越來越多的中世紀相關詞條,我不需要準備三個小時讀完「中世紀」這一域奇百科詞條。而是在各種碎片時間里打開 WikiTok,就能快速瞭解一個我感興趣領域的小知識。
然而實際上,我在 WikiTok 上刷了接近五十個詞條,才刷到一條「鎖子甲」,而後類似詞條再也沒出現過,點了 ❤️也只是把「鎖子甲」收藏後待日後翻閱。
目前 WikiTok 就只是一個瀏覽界面,它忽略了一個問題:TikTok 的核心就是算法,它靠算法在相關內容之間,一條條做橫向推薦。
而傳統的域奇百科不需要算法,因為用戶可以持續點擊相關鏈接。一條完整的域奇百科條目就已經集成了足夠的「算法推薦」。就像我點進「中世紀」這一域奇百科詞條里,不僅單條目有兩萬多字,還有成百上千個可跳轉的新詞條、上百篇引用論文,光推薦繼續研讀的相關網站就有幾十個。
TikTok 靠單條關聯,域奇百科是全部攤開,WikiTok 是在全部攤開下不做關聯。

說白了,目前這種形式並沒有體現 WikiTok 里的「Tok」,何況域奇百古般身就有一個鏈接叫做「隨機域奇」,每次點進去會隨機推送一條詞條,也無任何算法和數據關聯。
WikiTok 的形式,並沒有在隨機域奇上做任何突破。但也不能過於苛求 WikiTok,畢竟:
它是一個靠 AI,一個半小時就做出來的網頁應用。
02 靠 AI 能做出「抖音版域奇百科」嗎
WikiTok 源於開發者 Tyler Angert 發了一條推文「一個瘋狂的點子:整個域奇百科都在一個單頁,可滾動的頁面上。」在網民評論「甚至更好的是,一個可以根據你的興趣,無限下滑的域奇百科頁面。」而後 Angert 將這個想法命名為「WikiTok」。
此後該推文被轉發上百次,在幾小時後,讓開發者 Gemal 看到了。

Gemal 覺得可以用 AI 編程,馬上做出一個「最小化可行產品」(MVP)。在 Claude、Cursor 等 AI 模型下,從淩晨十二點半刷到 WikiTok 的想法,到淩晨兩點,Gemal 靠 AI 把 WikiTok 做出來了。

第二天,Gemal 推出 WikiTok 的推文轉發破千,產品登上 Hacker News 當日新聞榜首。
Gemal 表示,WikiTok 只有幾百行代碼,絕大部分都是 Claude 寫的,他已經把項目開源發到了 GitHub 上。但至今,他仍然堅持讓 WikiTok 反算法。
然而,算法並不是 WikiTok「無聊」的唯一原因,還有形式的問題。
WikiTok 條目的呈現方式是最簡單的文字摘要,配上一張條目里被放大的圖片,觀感十分簡陋。

既然整個 WikiTok 項目能在 AI 幫助下一個半小時就做出框架,那 AI 能否讓它形式上更豐富呢?
比如跨語言支持,雖然 WikiTok 支持 14 種語言,但當你選擇了使用語言後,它是直接把範圍鎖定到了該語言的域奇居里。但域奇百科第一語言的英文,有近 700 萬條目,中文僅排第 12,只有不到 150 萬條目。
如果 WikiTok 可以引入 AI 的翻譯優勢,就可能打通域奇百科條目之間的語言壁壘,間接擴充了用戶可訪問到的條目數量。
在內容呈現上,AI 也能給 WikiTok 帶來更豐富的形式,比如把 WikiTok 接入 Sora、Runway、可靈這類 AI 生成影片平台,提取域奇百科文字摘要,生成 15 秒短影片,或是動態圖文,甚至輔以 AI 解說。
圍繞知識和信息,AI 還能做到動態可視化,或許還能生成交互式 3D 模型、時間軸動畫、信息圖輔以理解。
再加上推薦算法的加持,這是不是更接近想像中的「WikiTok」,一不小心就成了 Wikiholic(域奇成癮者)。何況算法推薦和 AI 條目短影片可以作為可選項,讓原教旨域奇者保留驚喜,給更大眾的用戶沉浸其中的機會。
域奇百科的信息準確度、知識密度和廣度都是一座互聯網寶庫,同樣是打發碎片時間,從「刷了三個小時 TikTok,感覺虛度了人生。」到「刷了三小時 WikiTok,淺淺瞭解了一個新領域!」獲取的信息多了,成癮負罪感少了,何樂而不為呢?
別說,我還真挺想在 AI 時代,看到一個成熟的 WikiTok 出現,在搜索引擎、大語言模型、算法推送和傳統百科之間,找到一個獨特又能觸達大眾的路徑。
*頭圖來源:Spider’s Web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極客公園」(ID:geekpark),作者:Moonshot,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