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買彩票能算命,Deepseek上演「賽博玄學」吸金

當AI算法遇見玄學命理,靠邏輯推理能否預測未來?或者更準確地說,日益精進的人工智能能幫人們猜中下一期的彩票號碼實現一夜暴富嗎?

從春節開始 ,Deepseek的突然爆火為2025年的AI行業貢獻了不少新話題,並且衍生出「在線售賣AI課程」等一系列AI新風口。其中,「AI算命」因為切中時下年青人的心理需求,在吸引用戶關注的同時,成為席捲社交網絡的新潮流。

有人用Deepseek算出自己的「前世」是江南才女,膚白貌美一生順遂,還有人迅速拉起創業團隊,開發出AI算命應用為網民們「指點迷津」。而「用Deepseek買彩票中獎」的新聞,則直接點燃了年青人借助AI技術實現暴富的慾望。面對愛好玄學的年青人,有AI加持的「賽博半仙」們似乎已經賺翻了。

「前世今生」一鍵生成?

打開小紅書,在搜索框輸入「Deepseek」,彈出來的第一個搜索聯想詞既不是「Deepseek怎麼用」也不是「如何使用Deepseek」,而是「Deepseek玄學指令」。當這一幕發生的時候,Deepseek的開發者們恐怕從未想過自己竟然以這種方式原地「升仙」。

驚蟄研究所在小紅書上看到,目前已有不少用戶根據網民分享的玄學指令嘗試用Deepseek體驗「AI算命」,且整個操作非常簡單。第一步:打開Deepseek的「深度思考」功能;第二步:在對話框中黏貼網民分享的指令模板,將其中的出生年月日、出生地區,以及姓名、性別替換成自己的;第三步:將指令發出,然後等待AI深度思考後給出相應結果。

為了獲得更多信息,還有部分網民總結出了「升級版」的玩法。例如在指令模板中直接指定參考的玄學體系,或是讓Deepseek根據八字描述自己的「前世今生」。但對於AI給出的結果,網民們的評價不盡相同。

有網民驚訝於Deepseek能夠根據自己提供的信息,算出自己和前任在什麼時候分手,有的網民則表示Deepseek給出的信息和自己花大價錢找「大師」算出來的結果高度重合,但也有網民在重覆測試之後發現兩次推算的結果並不一致。

對於網民們描述的情況,驚蟄研究所嘗試在Deepseek上驗證後發現,由於時間轉換的方法存在差異,AI在深度思考時使用的是不同的信息,由此導致推算結果不一致。另外,當指定不同的玄學體係為推算依據時,Deepseek給出的細節信息也存在明顯的差異。

至於AI描述的「前世今生」,更像是根據測算結果即時生成的故事。Deepseek也在對話結尾給出一段「以上解讀重在通過八字元素構建象徵性敘事,助您反思今生心性修行方向,無需過度執念於細節考證。」的註釋。

愛好玄學的95後珍珍告訴驚蟄研究所,「早在Deepseek之前就出現過不少AI算命軟件、網站和小程序,有的可以測算八字、排盤,還有的能夠根據用戶上傳的圖片,推算個人運勢,但是這些平台背後是否真的使用了AI技術,在用戶的角度很難辨別出來。」

驚蟄研究所經過查找發現,2022年1月央視財經頻道就曾報導過「AI相面」有關的騙局。報導中有專家介紹,「AI相面」實際上是通過手機攝像頭進行有限的面部特徵點採集,然後與有限的數據庫特徵值進行比對,再根據現成的話術編撰出一套套似是而非的結果。而報導中出現的這款「AI相面」產品,通過售賣標價26.8元到28.8元不等的付費報告,實現了654萬元的收入。

「很多應用一開始會誘導分享朋友圈,幫助他們完成裂變營銷,然後通過付費報告斂財。還有的走免費路線,分析什麼的都是電腦排盤,然後通過售賣轉運首飾、開光手串這些商品來牟利。感覺都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也不需要什麼成本。」珍珍說道。

事實上,排除借AI「割韭菜」的算命應用,開發AI算命軟件並非沒有成本,只是成本並不高。藍鯨新聞在相關報導中就提到,有技術人士透露,春節期間算命軟件的訂單就沒有斷過。且這類軟件開發僅需一週,但單價可以賣到數千元,定製價格則需1-2萬起步。

借助Deepseek的持續爆火帶來源源不斷的流量,AI算命似乎正在用年青人更喜聞樂見的方式,幫助一部分人實現「賽博暴富」。

邏輯推理PK賽博算命?

雖然表面上Deepseek帶火的「AI算命」,也被網民們賦予了各種神乎其技的評價,但是修煉「賽博半仙」的原理並不複雜。

一位不願具名的技術人士告訴驚蟄研究所,「利用AI實現算命功能,其實是按公式(如六爻、八字)代入具體數據得出信息,再將相關信息給到大模型,大模型代入後得到相關卦象,再基於相關知識庫進行語義解讀。」

而對比過去一些「偽AI」產品,Deepseek等大模型在理論上可以做更多樣性的輸出,而不是預定義好一些答案模版,再隨機抽一個進行回答。技術人士介紹道:「如果想再科學點,還可以結合MBTI、九型人格等理論體系,通過多輪問答,來對提問者性格進行歸類,再將命理和性格結合起來,給一些針對性對建議。」

對於「AI算命」,不少網民都會關注「準不準」的問題,但實際上包括Deepseek在內,很多軟件給出的都是模糊籠統且符合大多數人的正向信息。例如在性格分析方面會同時列出不同描述,用戶閱讀時會「捕捉」符合自己情況的關鍵詞,在主觀意識上主動代入進去,而這種現像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

巴納姆效應的名字源自美國馬戲團藝人菲尼亞斯·泰萊·巴納姆對自己表演的評價,他表示自己的節目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1948年,心理學家伯特倫·科拿通過相關實驗證明了這種心理現象。

在心理學領域,「巴納姆效應」描述的是一種認知偏差行為,它可以部分解釋在佔星術、算命、氣場解讀和各種性格測試中,為什麼人們會覺得準。而AI基於大量訓練數據所編撰出來的所謂結果,也更加符合用戶的預期。換句話說,AI並非算得準,而是知道用戶喜歡什麼、想要什麼。

奇熵信息科技聯合創始人潘佳鳴告訴驚蟄研究所:「大模型在預訓練的時候,訓練數據中已經有了海量的命理案例和既有規律。會通過推理能力,針對用戶輸入找到其中的規律,生成分析和建議。」

在潘佳鳴看來,「AI算命」的原理就是根據用戶的主客觀輸入,去模擬傳統算命的邏輯。「根據用戶輸入的多樣性,結合知識庫技術,就可以實現AI算命的千人千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一大優點,就是在千人千面方面有較好的天然推理處理能力。一般來說,模型參數越大效果越好,已蒸餾進去的領域知識越多,結果也越專業。結合向量知識庫和數據庫信息導入,可以把個性化的內容一併壓縮到prompt(提示詞)中實現推理結果的千人千面。」

對於「如何實現AI算命」這個問題,驚蟄研究所也嘗試向Deepseek直接提問,沒想到Deepseek將自己修煉「賽博半仙」的方法全盤托出。其中,在「數據與知識庫構建」環節,Deepseek解釋了AI算命如何收集資料,將規則轉化為結構化數據,再利用運勢描述模板形成多樣化文本庫用於模型訓練。同時,Deepseek還將「通過提示詞控制生成內容的風格,確保結果兼具趣味性和合規性」納入了關鍵技術點。

而據潘佳鳴透露,常見的「AI算命」功能,本質上是應用層的UI(用戶界面)、UX(用戶體驗)封裝,即所謂的套殼應用或API應用。「個人用戶可以通過各大雲廠商和模型廠商的MaaS(Model As a Service)服務進行大模型API調用,然後製作相關前端應用界面,進行應用發佈和推廣。也可以直接通過COZE、文心智能體平台等AI-AGENT平台快速低代碼構建智能體應用,集成到飛書、企業微信、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即時通信應用的入口內,向用戶提供相關服務。」

「當下構建AI應用的門檻很低,成本一般在數百元到數萬元之間。時間方面,快的話3到5天即可實現。」潘佳鳴補充道。

年青人迷上賽博半仙?

「AI算命」之所以會風靡全網、吸引年青人的注意,不光是因為Deepseek作為「AI頂流」為行業帶來了大量曝光,也因為AI在生活中的普及讓越來越多人認識到了AI超強的推理能力,並且在大模型技術的幫助下,算命軟件也改進了產品體驗。

珍珍告訴驚蟄研究所:「AI算命突然又流行起來,完全是因為Deepseek火了,而且它更像是自然對話,給出來的信息大家都能看懂,所以很多人因為好奇就會去試一試。」

據珍珍介紹,過去流行過的算命軟件只是單純結合個人信息輸出一套結論,很多地方用詞都很晦澀,沒有相關知識背景的普通用戶根本讀不懂。而AI大模型的自然對話、邏輯推理等能力,提高AI算命的交互體驗,為用戶帶來了新鮮感。

按照珍珍的說法,AI聊天機器人火了之後,算命軟件開始會說人話了。用戶體驗不再停留於輸入信息、獲取結果這兩個步驟,而是有了真正的對話溝通、答疑解惑。像Deepseek這種還能帶入各種抽像語言風格、在線玩梗的AI,年青人也更加喜歡,把推算結果分享到社交媒體帳號,本身也是一種新型的社交貨幣。因此,「AI算命」能夠借助互聯網渠道,一邊吸引流量,一邊實現一對多的高效經營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AI預測的內容,年青人並非全盤接受。此前有媒體報導,OpenAI、Meta等知名企業的大語言模型均存在「AI幻覺」現象,即在回答用戶提問時,生成的內容與現實世界事實或用戶輸入不一致,而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數據缺陷、數據中捕獲的事實知識的利用率較低,長尾知識回憶不足、難以應對複雜推理等。

對此,珍珍表示「我之前也聽說過,如果你問的問題在AI的知識居里沒有找到對應的資料或者數據,它就會胡說八道,開始瞎編,所以對於AI生成的內容,其實並不會完全相信。而且AI算命這件事,我相信大部分年青人都是帶著娛樂的心態,聽到好話還會發一發小紅書筆記,其他的一概不準。」

從傳統文化到「賽博玄學」,從「在上進和上班中間選擇上香」到「打卡寺廟開光盤串」,年青人的玄學愛好的確越來越廣泛。這是因為年輕群體面對來自求職、婚姻和家庭等方面的壓力,渴望通過外界力量緩解焦慮,而玄學愛好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療愈經濟的一種,因此吸引了年青人的關注。

另外,近幾年在國潮崛起、傳統文化複興的時代背景下,年青人接觸、關注和學習玄學等傳統文化形式的渠道變多了。於是,在小紅書上在線交流Deepseek玄學指令,在短影片和直播平台跟練八段錦、學習道教文化,成為一部分年青人的業餘愛好和日常消遣。

不可否認,當AI帶著網紅標籤被嫁接到玄學領域時,很容易產生轟動效應,甚至會讓人忽視背後的簡單原理,引發一連串的效仿行為。

例如最近「用Deepseek買彩票中獎」的新聞被報導後,不少網民因為Deepseek被神化濾鏡,也嘗試用AI預測彩票號碼,但很多人忽略了報導中「當事人花10元錢購買5組號碼,中了5元六等獎」的事實,本身也只是一個概率事件。

從跟風用AI算命、用Deepseek買彩票等群體行為中也可以看到,年青人或許並不迷信玄學,而是以帶有娛樂色彩的功利化心態來看待傳統文化。另外,讓「有成功經驗」的AI直接給出彩票號碼,既省去了自己思考的時間和精力,比起機打的彩票,似乎也多了那麼一點合理性。

本質上「賽博玄學」和MBTI性格測試、多巴胺穿搭一樣,只是年青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流行註腳。對於愛好廣泛的年青人來說,流行會迭代、愛好會替換,在被下一個流行吸引注意力之前,「賽博半仙」們仍然保留自己的舞台,但最終恐怕也難逃自身曇花一現的命運。

聲明|題圖來源於網絡。

*文中珍珍為化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驚蟄研究所」,作者:雨穀,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