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我用AI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的方法

最近,Deepseek 的風頭可謂是一時無兩。許多之前不瞭解 AI 的人,都開始紛紛入坑。

但是,可能不少人在嘗試之後,仍然有些不得要領:除了直接向它提問,我們究竟還可以怎樣「壓榨」它的價值,讓它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上,幫上我們更多的忙呢?

因此,今天的推送,我想跟你分享一些簡單的 AI 實踐經驗。

這篇文章主要是寫給零基礎的朋友看的,希望讓不熟悉 AI 的朋友也能快速上手,因此不會涉及到太複雜的操作,比如搭建知識庫、搭建工作流等等,這些我也還在摸索和學習中,以後有機會再分享。

以及,我並不是 AI 的專家,這篇文章只是一個粗淺的拋磚引玉,也算是我的學習心得分享。如果能為你提供一點啟發和幫助,那就再好不過啦。

最後,要強調的是:我一貫的理念是:不要過度依賴 AI。我們唯一能夠依賴的事物只有我們自己的大腦。AI 是用來輔助減輕機械重覆的工作量的,而不是替代我們思考。如果過度依賴 AI,其實就相當於自己放棄了思考的權利。

所以,我對 AI 的使用其實是非常輕度的,很多都屬於實驗性質,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經常去用 —— 它們更多隻是我的探索和嘗試。

這也是我想跟你分享的:讓 AI 成為我們手的延伸,而不是代替我們的大腦。

希望今天的推送,能夠對你有幫助。: )

1.信息收集助手

我們每天都產生大量的想法,接收到大量的信息,這裡面可能很多是有價值的,比如對未來的構思、安排、備忘……如果不及時記錄起來,就很容易在需要的時候想不起、找不到,浪費大量的時間精力。

但是,對許多人來說,把它們記下來並及時整理、翻閱,又特別麻煩。

所以,近段時間我在嘗試的,就是把這部分工作讓 AI 來輔助完成,讓它成為我的信息收集助手。

這是我的提示詞:

你是一個信息收集助手,我會把一些碎片信息發給你,請你幫我記住它們。當我向你提問時,請按照我的要求把信息整理給我。謝謝。

然後,我會把每天在工作和學習中產生的這些內容直接發給 AI:

讀到的某個有趣的信息點或數據;

腦海中一閃而過的靈感或想法;

未來某個日程安排和任務的細節。

這些內容大多都是一兩句話。比如:「靈感:設計一個生活中的成就系統,把生活變成一個闖關升級的遊戲」「待辦:研究線粒體跟阿爾茨海默病的關係」「下週四(2月13日)公眾號推送,發一篇關於 AI 的文章」,類似這樣。

如果需要增補其中的內容,就再加上一些細節,比如:「生活成就系統的靈感 增加:每週解決一個舊問題 觀察、消除、優化」。這樣,AI 就能把這部分新信息添加到舊的條目裡面去。

接著,我再用一些指令,讓它把信息整理出來,呈現給我。比如:

請列出我最近一週里的計劃安排;

請列出我發給你的所有待辦事項;

請隨機列出我發給你的n條靈感;

……

諸如此類。你可以根據你的需求設計指令,讓 AI 直接為你呈現你要的結果。

甚至,你可以問它「請幫我列出跟某條靈感有關聯的其他靈感」「請幫我列出跟某個主題相關的所有信息」……讓 AI 幫你在信息之間找到聯繫。

像這樣對信息進行基於內容的整理和檢索,是 AI 最擅長的地方,也是傳統信息管理工具不容易做到的。

另外,AI 的模糊化和自然語言處理也很優秀。比如,我寫了一條安排「下週六跟某某溝通某某事宜」,如果我搜索「通話」「開會」,是搜不出來的,但如果我問 AI:最近需要跟誰通話?它就能幫我找出來。

不過,鑒於 AI 的特性,它不適合儲存太長的內容,只適合儲存一兩句話的碎片信息,同時也不方便輸出太長的內容。另外依然存在準確度不夠高的問題,有時要不斷修改發給它的內容和提取的指令。使用場景還是比較受限。

這是我覺得 AI 和知識管理結合非常有價值的一個功能。目前有一些工具已經實現了部分用法,也很期待未來能夠成為各大知識管理工具的標配。

2.整理收納助手

這個用法是上一個用法的延伸,主要是用在家庭的管理上面。

雖然我奉行極簡主義,但家裡難免會有很多東西,放在不同的地方。包括新買了什麼,需要補充什麼,某種物品的量有多少,等等,這些都需要管理。

以前我都是用腦子記,但既然現在有了 AI,為何不讓它試試看呢?

這是我的提示詞:

你是一個家居收納助手,我會告訴你我買了什麼東西、放在哪裡,請你記住這些信息,然後回覆我「收到」。如果我向你提問,就根據我發給你的信息回答我的問題。謝謝。

然後就很簡單了:買了什麼東西,放在什麼地方,就隨手給它發一條信息。內容有變動,比如把什麼從哪裡挪到哪裡,補充了什麼,又用完了什麼,也發一條信息,讓 AI 更新一下記憶就行了。

需要的時候就直接向它提問,比如:

家裡一共有多少件夏裝?請按上衣和下裝分類。

某某東西放在哪裡?

某某東西還剩多少瓶?

……諸如此類。

這主要是一個習慣問題。一旦習慣了這種用法,確實還挺方便的,再也不需要漫無目的地翻箱倒櫃了。

3.文獻閱讀助手

我日常工作和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閱讀文獻。自從使用 AI 來輔助閱讀之後,確實能幫上一些忙。

具體來說,我會先把文獻的 PDF 喂給 AI,然後在閱讀之前,向它提一系列問題。比如:

請總結這篇文獻的主要觀點和結論;

請摘要告訴我這篇文獻的亮點和要點;

這篇文獻主要使用了什麼研究方法?

這篇文獻有哪些數據是比較重要的?

這篇文獻主要跟哪些已有的重要理論有關係?

……

諸如此類,根據文獻的主要內容來選擇和設計指令,來方便我瞭解文獻的內容,以便更好地閱讀和理解。

我會先把 AI 的結果大致瀏覽一遍,從而做到對這篇文獻心裡有數,大概知道它的結構和要點之後,再去精讀。這樣,精讀的速度會快上非常多,能更好地找到我感興趣、對我有用的信息。

這個做法,其實就相當於先對文獻整體做一個縱覽,方便我對它搭建框架。它無法替代對文獻的閱讀過程,但是可以極大地提升閱讀和理解的效率。

然後,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不太明白的地方,我之前會直接搜索或去找相關的資料來閱讀,現在則可以先問一下 AI:文獻裡面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

如果看到一些有趣的概念、觀點和數據,或者想針對某些內容發表評論和想法,我也會直接丟給 AI,讓它先幫我記著。等我全部精讀完之後,再結構化地整理給我,做到筆記里。

整體下來,我的感受是:效率確實提高了,並且閱讀過程變得更有趣,更像是在跟一個朋友一起探討、交流,而不是自己一個人閱讀了。

當然,可能不是很多讀者有閱讀文獻的需求,但本質是一樣的:閱讀複雜的文章,報告,書籍,其實都可以用這個方式。

看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問一下 AI,讓它結合上下文解釋;

產生有趣的想法,可以發給 AI,讓它結合文章內容來評價和反饋;

有需要記住的地方,可以發給 AI,讓它幫你記住,並整理呈現給你。

像這樣,把閱讀變成一種交流,整體的樂趣會提升很多,不那麼容易感到枯燥了。

4.概念學習助手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講到過:積累新的概念是十分重要的。概念相當於一系列信息有序的整合,是我們關於思考和討論的「基本單位」

你積累的概念越多,能夠構建的知識網絡聯繫就越豐富,能夠進行聯想和理解的「觸點」和路徑就越多。

換言之,我們的知識網絡,其實就是建立在一個個錯綜複雜的概念的聯繫之上的。

但是,在以往,要去學習一個概念,往往只能靠自己動手去進行主題學習,費時費力。因此,為什麼不試試讓 AI 來幫忙呢?

這是我的提示詞:

你是一個對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領域非常專業的教師。接下來我會給你發送一些概念,請運用舉例和類比的方法,幫我深入淺出地講解這些概念,並附上能夠進一步學習和瞭解的資料。謝謝。

(上面這些領域,可以按照你自己的需求修改)

這是一個實例,可以看看。

我個人覺得效果還不錯,尤其是它列出的參考資料,很有價值。

當然,這個做法不可能代替你學習的過程,你看完很可能還是無法真正理解這個概念。但至少,你能對它有一個大致的瞭解,知道它大概是關於什麼的,如何辨別比較可靠的資料和信息渠道。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學習它,效率會高很多。

進一步,你還可以要求 AI 幫你列出跟這個概念相關的其他概念,讓它幫你去挖掘概念之間的聯繫,把它們串聯起來,直接呈現給你。

比如:

請幫我列出跟XX最緊密相關的5個其他概念;

請幫我列出跟XX屬於同一派別或對立派別的5個其他概念;

請幫我列出跟XX的原理和基礎相關的5個其他概念;

……

然後,你再根據它列給你的資料,去按圖索驥,去瞭解和內化這一系列概念,把它們內化到自己的知識網絡裡面。

這相當於為自己請了一位通曉萬物的導師,為你的自學提供路徑和方向的指引。

5.引導提問助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盲區。我們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但永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

這就導致了,我們很多時候容易生活在自己編織的幻覺里:以為自己是對的,其實並不全面;以為自己懂了,其實並沒有真的內化。

因此,有一個比較少見但很有用的用法就是:讓 AI 成為你的引導提問助手,通過提問來引導你發現自己的盲區,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個知識點。

我的提示詞如下:

你是一個對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專業領域非常資深的專家。接下來我會給你發送一些概念,請你幫我提出一些引導性的提問,讓我能夠更好地學習和掌握這些概念。謝謝。

這是一個實例:

可以看到,AI 的提問非常詳盡而全面,可以幫我們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透徹地理解一個知識點。我們完全可以把這些提問當成一篇學習材料,挑選出一些問題去進行主題學習,嘗試去回答它們。

進一步,當你學習了一個知識點之後,你也可以把 AI 當成一個測試者,讓它圍繞著這個知識點來向你提問,考察你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你還可以把你的理解和回答發給它,讓它給你評價和補充,幫你查漏補缺。

甚至,一旦你給它輸入了足夠多的內容,比如持續輸入一段時間的學習主題,你還可以要求它把這些主題打亂、組合起來,為你生成一張卷子,給自己出一場考試。

又或者,讓它把這些主題和內容整理成卡片,隨機為你呈現,幫你進行回顧和複習。

諸如此類。你完全可以把它當成一個學習的夥伴,或者一位老師,讓它儘可能地為你提供引導、複習和測試。

這會極大地提升你對知識的學習效果,幫助你真正把知識內化。

6.其他用法

其他一些比較常見的用法,就不展開敘述了,在這裏簡單點一下。

翻譯潤色。有時和外國人交流的時候,我會先寫一段英語,然後問 AI:我的表述是否有語法錯誤?能否改得更自然一些?再將 AI 的修改結果跟我自己的進行對比,學習更好的表述方式。

學習編程。AI 的編程能力相當強,小到一個正則表達式要怎麼寫,大到實現一個效果要用什麼庫,AI 都能給出相當準確的回答。很適合用來學習編程入門。

信息整理。AI 的結構化提煉能力相當強。工作中有一大段材料需要整理,都可以直接丟給它,讓它幫忙整理成條理清晰、結構嚴謹的形式,非常方便。

心理疏導。你可以讓它扮演一個專業的 CBT 心理諮詢師,向它傾訴你的煩惱。國外已經有不少研究發現,這樣可以有效地緩解焦慮、擔憂等負面情緒。

……

希望今天的推送,能夠給你一些幫助和啟發。

也期待 AI 能夠更全面地輔助我們的日常生活,幫助我們工作、學習和思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