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場收割大戲

金價不斷創新高,眼看就要破3000。

儘管前兩天回調了些,但沒人敢說這波真的結束了。

後續,到底會怎樣,大家想必是既期待、又有些害怕,總覺得不太踏實。

事出反常必有妖。

但可怕的並不是金價上漲,而是美元與金價雙飆升。

金價試探3000美元的同時,美元指數也毫無阻礙破了110點。

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美元與金價雙升,有三次,每一次都不是好事:

1983年,拉美債務危機;1993年,歐洲、日本衰退;2010年,歐債危機。

這一次,似曾相識的場景再次出現,倒霉的又會是誰?

目前表現最明顯的,是印度市場。

自從去年9月突破85000點後,印度股市估值一度高達預期收益的24倍,遠超歷史平均水平。

但隨即,外資就開始大規模撤離,一改之前的集體唱多的態度。

「印度製造」立刻淪為一個空洞的口號,股市總體跌勢一直持續至今,創本世紀以來最長月度連跌,跌去近一萬點。

印度資產,從穩健增長的代名詞,立刻變得臭不可聞。

而這一切,或許還只是個開始。

一、收割盛宴

中餐里有道殘忍的菜品,叫作「活叫驢」。

顧名思義,就是把活驢綁住,食客想吃哪個部位,就用開水把哪裡澆熟,再用刀把肉割下來,直接蘸調料吃。

這樣,不僅能吃到最新鮮的肉,還不傷驢的性命,方便以後繼續吃。

至於驢子在一旁慘叫?沒人在乎。

印度市場、乃至許多國家的市場,其實都是那頭驢。

1971年2月8日,諾斯達克交易所正式成立,準入門檻低到幾乎沒有。

科技浪潮迅速席捲華爾街,英特爾、微軟、蘋果等巨頭應運而生。

彼時,各大媒體津津樂道的是,華爾街的財富神話、科技公司的星辰大海。

但與之相對應的,美國逐漸放棄實體經濟,產業很快空心化。

空心化的核心是,華爾街與美聯儲互為表裡。後者一手發債、一手印錢,調控彙率、主導美元流向;前者則手握海量資金,跟隨前者伺機而動。

第一個獵物是拉美。

70年代,隨著美元指數走低,美元大量外流,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是拉丁美洲。

國際資本蜂擁而來投資,直接促成了拉美的經濟繁榮。

繁榮僅僅持續到1979年,美元再度進入強勢週期,資金大量回流至美國本土、推動股市上漲,直接催生出美元與黃金脫鉤後第一個美股大牛市。

而拉美本來正在欣欣向榮發展,突然投資減少、流動性枯竭,大量企業資金鏈斷裂,社會與經濟一片狼藉。

等到當地的優質資產,尤其是資源型企業跌到地板,美元剛好再度進入弱勢期,大資金再拿著牛市賺到的錢,瘋狂抄底。

拉美諸國的經濟結構基本被破壞殆盡,徹底淪為正選者攫取自然資源的後花園。

此後,80年代收割日本、90年代先有前蘇聯後有東南亞金融危機,2014到2016年要收割中國但不成功……

歷史循環往複,類似的故事一直在重演。

資本收割這種事,如果只發生一次,那可能只是偶然。

但若反復出現,就一定是刻意為之。

所以,今時今日一切的奇怪現象,我們不能僅僅用「反常」一詞去概括。

華爾街在印度市場的耕耘,早在20多年前就開始了。

分階段來看:2000~2007年是試行期,2008年是第一波收割期;2013年以後是規模擴大階段,第二波收割期很可能已經開始了。

就好像股市里的某些惡莊。

2007年之前,國際資本在低價淘到大量印度資產後,就開始大力鼓吹印度,將其描繪成一個淘金聖地,大量不明真相的魚兒引誘上鉤。

雖然客觀而言,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印度的潛力不可忽視。但印度股市還是過熱了,走勢與本身的經濟發展並沒有那麼相符。

尤其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閉幕,印度舉國上下憋著一股勁兒。印度財政部長說,要把2010年新德里英聯邦運動會辦得比北京奧運會更好。

如此利好消息一出,投資者瘋狂湧入,莊家自然要出貨了。

僅2008年一年,印度大盤跌超60%。

等跌得差不多了,莊家再在低位接貨炒高。僅僅一年多,印度股市再度回到2007年的高位。

這一出一進,就賺了兩道。

為什麼劇本總能朝著莊家想要的方向進行?

二、故技重施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印度市場和拉美一樣:對外依存度極高。

這不單單是被人操控的,印度本身要尋求發展,也必然會導致這個問題。

尤其在2000年以後,印度的貿易逆差一年比一年大,輸入性通脹極為嚴重。

沒錢能怎麼辦?無外乎三個辦法。

1. 出口糧食

印度雖然擁有全亞洲面積最大的耕地,但也是全球饑餓人口最多的國家。

在有2億國民溫飽還沒有保證的情況下,印度卻是全球第一糧食出口大國。

儘管如此,依然無法改變逆差持續擴大的趨勢。

2. 洗劫民間財富

對於印度的情況,僅僅印錢可能效果都不夠,他們選擇直接改幣。

2016年11月8日,印度突然開啟極為激進的金融改革,包括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至100%、廢止大面額紙幣並提前終止兌換舊幣……

名義上,政府好城市打擊腐敗和黑錢。實際上,是在掠奪普通人的財富,只有少數有渠道的精英才能先知先覺早早把錢換成美元。

之後的黃金收稅法案、2023年再一次的廢鈔令,都是類似的手法。

3. 借錢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下半年,印度共欠57個國家超過1.9萬億美元債務。

其中美元債佔比高達53.7%。

比如亞投行,最近幾年已經被人黑成「印度銀行」了,總是無底線批準印度獅子大開口的借款。

但無論如何,借錢也是有代價的,別人不可能無條件借給你。

2012年,印度全面放開股市外資限制,等於是進一步把話語權讓出。

往後十餘年,印度股市開啟了真正意義上的大牛市,走勢比2000~2007年、2009~2010年更強。

但印度股市本土資金佔比逐漸下降到三成以下,大頭資金主要來自美國、英國和盧森堡。

換句話說,印度股市每年的成交量有大半都是外資創造的,上漲的紅利自己本身其實並沒有吃到多少,價差和股息都是在為國際資本輸血。

做了這麼久鋪墊,外資實際上完成了控盤,開啟第二輪收割是理所當然的事。

這一輪收割的起點,或者說試探期,在2023年初。

2023年1月24日,做空投資機構興登堡發佈了一份長達100頁調查報告,稱印度阿丹尼集團是「史上最大的騙局」:

「17.8萬億印度盧比(2180億美元)規模的阿丹尼集團進行了厚顏無恥的股票操縱和財務詐騙計劃」、「在過去幾十年里肆無忌憚地進行股票操縱和會計欺詐」。

既然是騙局,你們又為什麼十年如一日大力注資呢?

所謂的報告,不過是個過場,真正的目的是收割成熟的果實。

印度市場並沒有多少抵抗能力,短短一個月阿丹尼旗下上市公司總市值一度縮水1530億美元,拖累整個大盤跌近6%。

等到跌得差不多了,以美國資管巨頭GQG Partners大舉買入阿丹尼旗下股票為信號,外資又開始瘋狂抄底印度股市。

隨後,印度股市繼續走熱,短短17個月連續突破六萬點、七萬點、八萬點、八萬五千點,漲幅冠絕全球。

漲了這麼多,你說是漲多了正常回調也無可厚非。

總之事實就是,外資又開始大規模撤離,而且這一次的規模遠超以往。

2024年9月30日~10月4日,外資從印度股票市場淨撤資2714.2億盧比(約32億美元),創下有史以來單周最大規模拋售。

10月,淨流出100億美元;11月、12月、1月,全部都是淨流出。

2023年至今,已有超過3400家外資企業撤離印度,佔在印外企總量的三分之一。

比如,富士康斥資200億美元的半導體項目宣告流產,特斯拉建廠計劃擱淺,迪士尼將流媒體業務以100億美元「甩賣」給本土企業信實工業……

沒錢了,不僅債務問題難以解決,完成工業化、產業升級將更加遙遙無期。

資本外流導致印度外彙儲備蒸發四分之一,本土企業債務違約率迅速攀升至8.2%,主權信用評級在「垃圾級」邊緣徘徊。

如此下去,世界第一的人口紅利,很快就將淪為世界第一的人口負擔。

但就如那頭被割肉的驢子一樣,吃肉的人從來不會在意這些。

甚至,在用餐時,食材的慘叫聲,還能更增進食慾。

三、尾聲

印度次大陸,是地球上最富饒的土地之一。

背靠喜馬拉雅山脈,吹著來自印度洋的暖流,享受著恒河的滋養,80%地區都在海拔500米以下,大半國土都是耕地、面積佔全球10%。

得益於氣候濕潤溫暖,即便用最原始的耕種方式,大米也能一年三熟。

但即便擁有這麼好的先天條件,本土人卻基本沒過過幾年安生日子。

公元前15世紀,雅利安人來打跪了一次;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來打跪了一次;12世紀,突厥人攻入來;16世紀,蒙古人又來。

劇本都是相似的,蒙古人建立的莫臥兒帝國,融入印度文化後也是一樣,沒有能力保護財富。

大航海時代,葡萄牙、荷蘭、西班牙、法國、英國又先後來此攫取財富。

再到今時今日,時代雖然變了,但某些本質的東西似乎從來沒變。

無論印度經濟走得多漂亮,終究只是少數人的狂歡。而且這個「少數人」的大部分,是外國人。

這或許也是為什麼,過去幾十年各大主流媒體都看好印度、鼓勵投資印度,但堅決不扶持印度工業化。

2014年,莫迪啟動「印度製造」計劃,為了搞活製造業,先後推出《徵地法》、《勞工法》,動作不斷。

結果到2022年,印度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始終在15%上下徘徊,甚至比破產的斯里蘭卡還低。

這其中固然有印度本身的原因,各邦之間利益錯綜複雜,土地、階級問題不可調解……但外部力量的管控,同樣不可忽視。

印度就是那頭時不時被割肉的驢。

更重要的是,印度體量夠大,它不像泰國等東南亞小國,時不時來收割一波,死不了。

只要死不了,下次再來。

為了反抗剝削,印度搞出一個奇葩的沒收制度,對外企敲詐勒索。無論美國、歐洲、中國還是日韓,一視同仁。

為什麼這麼多企業在印度被坑?根源就是這裏。

這種收割印度是一茬一茬的,全球經濟繁榮,市場穩定,我們大可以去撈金。

若嗅到不尋常的味道,趁早跑路。

……

印度,永遠是最美味的韭菜,永遠割不完。

只是每個時代,拿刀的人不一樣罷了。

(特別提醒,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任何實際操作建議,交易風險自擔。)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