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辣味爭奪戰

出品|虎嗅商業消費組
作者|李佳琪
編輯|苗正卿
題圖|視覺中國
「過去,辣條曾是一門被人瞧不起甚至詬病的生意,我在外面都不敢告訴別人我的職業。」麻辣王子創始人張玉東表示。這位年過55歲、在「辣味圈」打拚二十餘年的創始人曾經並未想到,有一天「辣味」會成為零食、餐飲圈的顯學,甚至人們尊之為「辣經濟」。
讓張玉東們想不到的還有,2024年以來辣經濟逆勢成為消費「寒冬」中的超級增長點,而00後消費者正在左右辣經濟的走向。
在辣味江湖中,一場針對00後的爭奪戰已然打響。
從家鄉海南返京的當天,00後大學生伊諾(化名)就迫不及待的打開外賣軟件,想要尋找一些口味上的刺激。自小隨家人清淡飲食20多年的伊諾,進入大學後不過一年,就被朋友們同化成了一個無辣不歡的人。
篩選過後,她選擇了一家學校附近的曹氏鴨脖。雖然對此品牌「非一般人能駕馭的辣度」早有耳聞,但她還是決定試試看。不出所料,即便只選擇了微辣口味,伊諾還是第一口就被「辣哭了」。硬著頭皮吃完後,她吐著舌頭跺著腳喝下了三瓶礦泉水。「但是非常刺激且滿足」。
和伊諾一樣年輕且勇敢的挑戰者們不在少數。來自百威英博發佈的《年青人飲食調查報告》分析顯示,麻辣味外賣最受年青人喜愛,而00後群體最喜歡麻辣和甜辣口味。來自抖音的數據顯示,在2024年7月之前,圍繞「無辣不歡」的話題討論量已經超過477億次,其中的主力軍正是00後用戶。
00後用戶正在托舉出一個更為龐大的辣經濟市場。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調研數據,中國辣味休閑食品2021年——2026年零售額將保持9.6%的年均增速,預計2026年達到2737億元。
而大量品牌正在品嚐到「00後嗜辣」紅利。伊諾所嘗試的曹氏鴨脖正是其中之一。
2024年,主打變態辣的曹氏鴨脖成為了年輕群體的辣味網紅,抖音話題「曹氏鴨脖辣哭」播放量超5億次。年輕的追風人們也成功推動著這個年輕的滷味品牌用八年時間在全國32個省份開出3467家門店。值得注意的是,僅僅在2024年下半年曹氏鴨脖就新增了685家門店。
品嚐到「00後嗜辣」紅利的還有辣味餐飲,川菜館和湘菜館正在進入全盛期。
根據窄門餐眼截至2025年1月15日的數據顯示,以辣為主要味型的川菜與湘菜過去一年新開門店數分別為33964家、22910家,與徽菜、淮揚菜、魯菜等在增長上拉開較大差距。這波紅利也影響到了火鍋。據2024年中國火鍋行業發展白皮書,以麻辣為主要風味特徵的川渝火鍋佔據了火鍋品類超半壁江山,佔比66%。
如果說滷味和餐飲的「嗜辣」早已有之,那麼在零食賽道內00後對於辣味的追捧,正在推動行業迅速增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辣條品類。專注於麻辣風味的麻辣王子成為其中的典型代表,近三年銷售額復合增長率超50%。

數據來源:艾媒數據中心 註:含「E」的年份為預估或預測數值
線下零售監測機構馬上贏副總裁任運誌向虎嗅舉例:一家名為缺牙齒、主打辣味素毛肚的品牌,在2024年初還岌岌無名,但到2024年第四季度,其市場份額就增長了1.18%,並進入行業前十位。
辣,已經成為了00後群體飲食江湖中不可或缺的一員。但圍繞00後用戶的辣經濟卻並不好做,市場競爭正在變得異常激烈。
眼下,除衛龍、麻辣王子等老牌辣條企業外,佳龍食品、饞大嘴巴等新品牌也通過五穀雜糧辣條、嚼勁辣條等差異化產品迅速崛起,三隻鬆鼠、良品鋪子等綜合休閑食品品牌也加速發力辣條賽道,進一步加劇市場競爭。
2024辣經濟的邏輯變了
一位85後零食品牌創始人向虎嗅回憶:過去辣味零食的可選項並不豐富。包裝油滋滋、配料表全是添加劑、名字稀奇古怪的辣條,從各個不知名的小作坊流入全國中小學門口的夫妻老婆店,成為孩子們的「寶貝」和家長們的眼中釘,日複一日的上演著你追我逃的貓鼠遊戲。
那些上得了檯面的辣,一部分體現為四川、重慶、湖南等地域性美食,另一部分由少數頭部企業出品,但產品同質化嚴重、口味單一且單價相對較高,營銷也主要依賴傳統廣告和線下渠道。彼時的競爭大多隻集中於口味的微調、包裝的升級等,消費者對健康的關注度更是幾乎為0。
第一個變化節點發生在2018年前後。社交媒體和短影片平台成為重要營銷陣地,各類新老消費品牌試圖通過直播、跨界聯名等方式與年輕消費者建立情感鏈接。辣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全國性的消費潮流。辣味市場的競爭也由此加劇,創新、差異化等成為品牌必爭之地。
零食品牌紛紛推出更具創意的辣味產品,如辣味堅果、辣味薯片等。產品創新也更加多元化,包括辣味與其他風味(如水果、奶製品)的結合,以及針對特定人群(如兒童、健身人群)的定製化產品。
而2024年開始,隨著00後消費者在辣經濟中崛起,需求側的變化開始影響供給。為博得追求新鮮感且考究的00後消費者的青睞,從零食到餐飲各類辣味品牌紛紛絞盡腦汁。
「消費者對辣味的追求更加多樣化,不再局限於單純的辣,還注重層次感、風味組合(如酸辣、甜辣、鹹辣等)以及健康屬性(如低油、低鹽、天然香料)。」速凍小吃品牌皇家小虎的相關人員對虎嗅表示。2024年4月,皇家小虎推出了一款辣條烤腸,這款區隔於原味、玉米、黑椒等傳統烤腸口味的產品,備受00後消費者追捧。截至2024年底,全平台銷量已累計破萬單。
以海底撈、巴奴等為代表的川渝火鍋也在盡全力搶佔00後消費者的心和胃:提供菌湯、番茄、清油麻辣、牛油麻辣等復合口味的火鍋底料,加入中草藥等養生食材、推出冰淇淋等火鍋搭子。
此外,00後群體對於辣味的健康訴求,正在急速提高。
為了撕掉辣條身上「垃圾食品」的標籤,張玉東曾忍痛砍掉已累計投入3個億的「如意棒」生產線,公司員工由1200人砍至300人,從原料、包裝、口味到營銷和市場終端進行全方位重構。並建設起辣條行業第一個製藥級GMP車間,用製藥標準生產辣條。還和湖南平江縣食品行業協會聯合開辦辣條博物館,為「新時代辣條」正名。
圍繞00後營銷大戰也成為了所有辣味經濟品牌繞不開的檻。
2024年海底撈針對年輕用戶繼續推動爆火的科目三挑戰賽,並在小料區增設辣條等00後更喜歡的辣味零食。
麻辣王子也在營銷層面加大力度:推出婚宴辣條和5.2米闖關王超長挑戰辣條,2024年舉辦辣條婚禮累計突破2000場,在電競、綜藝等領域持續嘗試,贊助了一路繁花等綜藝、王者榮耀電競戰隊等,邀請多位明星擔任品牌大使。
過去一年,衛龍推出的「辣味零食盲盒」,三隻鬆鼠推出的「辣味植物肉零食」,良品鋪子推出的「地域辣味系列」,海底撈推出的「變態辣火鍋底料」,百草味、周黑鴨分別與抖音和KOL合作的「辣味挑戰賽」及「辣味測評」,王小鹵推出「低卡辣味雞爪」,衛龍、海底撈分別與泡泡瑪特、元氣森林聯名,多個辣味零食品牌進軍海外市場等,紛紛將這場00後辣味爭奪戰推向白熱化。
但隨著更多品牌投身辣味經濟,同質化正變成行業痛點。市場上許多辣味產品在口味、包裝和營銷策略上趨於雷同。辣味零食大多集中在麻辣、香辣等常見口味,包裝設計也往往以紅色為主。此外,許多品牌依賴網紅帶貨或低價促銷,缺乏獨特的品牌故事和文化內涵。
「不做別人的影子」。張玉東說,麻辣王子之所以能在一眾辣條品牌中脫穎而出,就是因為不斷打破「舊」東西。
同樣試圖避免同質化的還有餐飲圈。「讓辣椒炒肉帶火上桌,使用土捏灶台、章丘鐵鍋,將電飯鍋搬上餐桌,為招牌菜配置冰檸檬茶、首開豬肉鋪明檔,現切現炒。為的就是給足年輕消費者儀式感。」湘菜品牌費大廚品牌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虎嗅。
2025年,將有更激烈的辣味大戰
「未來,越來越多極具地域特色的辣味會走出舒適區,接受全國消費者的考驗,品牌需要思考如何就不同地域的飲食習慣,做出針對性改良。」餐飲行業分析師、餐寶典研究院院長汪洪棟向虎嗅表示。
餐寶典與某湘菜品牌聯合發佈的新湘菜行業發展白皮書也可對此做出證實:當前在很多地區已經誕生了一些湘菜區域王,這些品牌在當地有較強的競爭力,也得到了本地消費者的認可。但一旦進行跨區域擴張,就有可能會面臨水土不服的情況。在產品、人才、供應鏈等方面都可能遭遇不小的挑戰。
例如,在連鎖餐飲品牌普遍將預製菜作為解決標準化難題方案的當下,以「現炒、鍋氣」的湘菜為特色甚至立身之本的湘菜品牌也面臨著更高達的挑戰。將有眾多堅持現炒的門店,因難以同時保證菜品的鍋氣和出餐效率而承壓。

數據來源:艾媒數據中心 註:含「E」的年份為預估或預測數值
此外,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00後對健康辣味的需求將不斷增加。品牌需要推出更多低脂、低糖、無添加劑的健康辣味產品,以不斷滿足其需求。
以前文提到的單品毛肚為例,其加工工藝經歷了從火堿到木瓜蛋白酶處理的綠色轉型過程,食材經歷了從國產到進口的需求升級。供需關繫上,呈現出典型的供不應求態勢。目前中國進口毛肚的主要國家是新西蘭和美國,這種進口格局揭示了中國火鍋行業對高品質毛肚原料的迫切需求及食材升級的需求。
「費大廚繼辣椒炒肉的豬肉升級為黑豬肉後,又推出了高品質有機食材系列,有機雞蛋和有機南瓜兩種食材製作的蒸雞蛋和黃金素螃蟹,多次在餐中賣到估清」。費大廚相關負責人告訴虎嗅,除食材、口味外,未來辣味餐廳的競爭焦點將更多集中於「人才」之上。費大廚未來會越發重視對大廚的培養。
但一場更激烈的辣味大戰,勢必在2025年打響。
2025年開年,費大廚已宣佈首進成都。湘菜與川菜在成都的正面交鋒,勢必會給消費者帶來更多新鮮的辣味體驗。
年貨節期間,麻辣王子與洽洽跨界聯名推出的麻辣辣條味瓜子禮包,線上銷售額超過160萬。
在皇家小虎看來,產品創新和性價比的競爭也將在2025年進入白熱化。「在競爭激烈、產品供給非常充足的情況下,接下來一定會有更多的傳統產品品類基於辣這種口味進行結合與創新。而對於00後消費者而言,在消費能力之內,他們將保持既追求新鮮,又追求性價比的消費習慣。如何將原本10塊錢的產品,在質高且產品有區隔度的前提下,做到更加超值才是品牌未來競爭的焦點。
根據窄門餐眼的數據,過去一年,川菜、湘菜、火鍋三個品類中,客單價位於50元以下的品牌,佔比均為所屬品類價格帶中的最高,分別為38.05%、33.72%、30.32%。
另有行業從業者向虎嗅提出了他的設想。「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品牌可以通過智能化生產線和個性化定製服務,為00後消費者提供更加個性化的辣味體驗。例如,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APP定製自己喜歡的辣度和風味,品牌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進行生產。」
而對於「辣味能走多遠,是否會和過去的甜一樣從趨之若鶩到避之不及」的問題,一位曾經在某知名飲料公司任職的從業者告訴虎嗅,甜的衰落更多在於糖的成癮性及其與健康的關聯性。基於目前的研究,「辣」目前還遠遠不及「甜」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巨大的負擔。因此無論起勢還是退潮,都不會那麼快。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touga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