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頂5個!機器人開始搶飲品打工人的活兒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咖門」(ID:KamenClub),作者:靜子,36氪經授權發佈。

還記得在春晚扭秧歌的機器人嗎?它們在全國甚至全世界觀眾面前大出風頭。    

但你可能不知道,機器人早已入侵飲品業,幹起茶飲店員和咖啡師的活兒,甚至「一個機器人就能開一家店」。    

AI時代,機器人要取代飲品打工人了?       

做冰淇淋、做咖啡

機器人正在搶飲品店員的活

今年春晚捧紅了「機器人」。    邁著小碎步,靈活地轉手絹,跟著音樂扭秧歌,引發全民熱議。  

最近,春晚「頂流」機器人火到飲品行業,    「機器人做冰淇淋/奶茶/咖啡」等影片正在網絡走紅。

在一條「機器人做冰淇淋」的熱門影片中,一個機器人手臂捏著蛋筒,準確地放在冰淇淋機下,有節奏地小幅度扭動幾下,一個形狀完美的冰淇淋便做好了,並「貼心」地遞到顧客面前。    

春晚機器人和網民分享的「機器人做冰淇淋」春晚機器人和網民分享的「機器人做冰淇淋」

該影片收穫9000多點讚,網民表示「它扭得那幾下,我一輩子都學不會」,甚至連海底撈國際版帳號也留言發問「可以來撈面嗎?」    

事實上,機器人「入侵」飲品行業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與上春晚的人形機器人不同,它們大多是「自動化飲品設備+機械臂」的形態,代替店員製作飲品:

  • 庫迪旗下茶飲品牌茶貓開業時,一度將「機器人做奶茶」作為宣傳賣點;
  • 去年,北京地鐵19號線就出現許多機器人奶茶亭;
  • 哈工大食堂、西安、南昌等地的博物館和科技館,都有機器人做咖啡;
  • 深圳、合肥、北京等地的獨立咖啡館,引入機器人拉花、做手衝咖啡
  • ……

機器人的應用熱潮更是催生出許多主打「智能化」的飲品品牌,比如freshcube鮮飲站、HOOLOO呼嚕咖啡、茉茶理等。  

HOOLOO呼嚕咖啡HOOLOO呼嚕咖啡

當機器人開始做飲品,會對從業者帶來什麼影響?    

一個機器人  ,就能開一家店?

飲品機器人有多智能?目前行業應用到什麼程度了?    

我聯繫睿爾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進行瞭解,這是一家專注於超輕量仿人機械臂研發生產的高新技術企業,在打造智能通用機器人方面經驗豐富。    

其新餐飲事業部銷售總監張愨告訴我,目前國內用於服務飲品行業的機器人技術較為成熟,產品形態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開放式」,將機械臂設計與飲品店吧檯融為一體;另一種「封閉式」,即「機器人飲品亭/站」,實現「一個機器人就能開一家店」。

後者相對主流。以機器人咖啡站為例,通過集成方式聯結一台全自動咖啡機、1或2條機械臂、落杯器、製冰機、粉料機、水箱、奶箱等模塊,    佔地三四平米左右,從點單到出餐全流程智能化。

楷這樣一家店,相當於代替一家傳統飲品店四到五人的配置。  

一般來說,系統會提供十幾種咖啡選項。顧客在點餐屏下單後,落杯器自動脫落一個紙杯,機械臂將其拿到全自動咖啡機下,按照設定程序萃取咖啡液,加牛奶等物料。    

做好之後,蓋蓋將咖啡放到指定位置,通過窗口「推送」到顧客面前,機器人還會發出「飲品已做好,請取餐」的語音提示。    

一杯出品時間在1分半以內,如果是美式或操作更簡單的飲品,用時更少。    

機器的電子屏動態展示品牌宣傳內容、咖啡豆產地信息以及當前製作狀態等。不少顧客表示,    製作過程有一定視覺吸引力    ,等待期間不無聊。    

機器人還具備    智能統籌能力    ,遇到連續出杯的情況,會一邊接牛奶,一邊準備下一杯的咖啡液或冰塊,提高效率。    

有的機器人    還有「打標籤」功能    ,可為飲品貼標籤,應對多杯和線上點單場景。    

咖啡店的一些常見問題,機器人也能「從容」應對。比如某杯製作時出現瑕疵,    機器人會自動倒進垃圾桶,重做一杯。

如果設備故障導致機器人無法正常工作,工程師可以遠程操作修復,顧客也可以撥打電話聯繫退款。    

機器人能做得越多,人要做得越少。    

「只需營業前添加物料、開機,營業結束後清洗、關機即可。」張愨說。    

經營者可在後台實時監控,比如做了多少杯、是否有異常、物料是否充足等,不在店也能「管好生意」。    

與常規門店相比,機器人咖啡亭對選址要求不高,保持通電即可正常運行。一次裝滿物料,可出100~150杯。

由於「開店」相對靈活,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淡旺季的問題。    

「平時可以放在學校,假期挪到商場、景區等客流量高的地方。」    張愨說,尤其是景區、博物館等地的顧客對效率要求不那麼高,而且機器人做咖啡自帶噱頭和打卡屬性,往往很受歡迎。    

我還瞭解到,許多城市已經為包括機器人飲品站在內的全自動設備現製現售飲品企業,辦理了食品經營許可證。 「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普及度較高。」    

機器人會取代飲品店打工人嗎?

近年來,各大連鎖門店相繼用上了全自動泡茶機、奶茶機,明顯感覺到,飲品行業的智能化進程加速。    

從操作上來說,機器人已經替代部分人力。甚至相比開一家傳統奶茶店需要五名員工,一個機器人就能開一家店,那麼未來飲品店員會被取代嗎?    

多位業內人士持保留意見。    

店員正在使用佳澤泡茶機制茶

首先,成本是最關鍵的因素。

我瞭解到,機器人機械臂每條至少兩三萬,為了保證飲品的多樣性和穩定性,往往需配套價格不菲的進口咖啡機,整體「開店」價格在15~35萬之間。

「造價高,長期的維修成本也要考慮,整體拉高了使用門檻」,成都Auncel Coffee稱咖啡的主理人蔡元凱說。    

其次,現製飲品的豐富程度和更新頻率,讓機器人「有心無力」。

「機器人生產商的技術創新往往集中於硬件和軟件,產品研發屬食品專業人員的工作範疇。」張愨說,「未來或催生一批專門負責機器人食品研發的工程師,但目前還未形成氣候。」    

哪怕是機器人最擅長的流程化操作,實際落地過程中也面臨諸多挑戰。    

「流水線」咖啡「流水線」咖啡

「做一杯飲品看起來簡單,其實流程非常繁雜,比如奶茶僅備料這件事機器人就操作不了。如果無法完全脫離人工,就沒有太大的意義。」蔡元凱說。    

「 由於沒有後廚,出品多,補料會很麻煩;出品少,投入和回報不成正比。」某設備供應商說。    

最後,消費者是否願意持續為機器人飲品買單,目前存疑。

消費者可能會為了噱頭嚐鮮,但長期看來,「一杯機器做的飲品,如果價格不佔優勢,相比即飲咖啡或者動輒9塊9的現製咖啡,仍缺乏一定競爭力。」蔡元凱說。    

他還提到,現製飲品的顧客喜好千人千面,至少目前的機器人無法精準滿足客製化需求。

最根本的是,消費者對於一杯飲品的需求,也絕不僅僅是飲品而已,與店員的互動、手作的價值感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消費體驗。

基於這些,包括張愨在內的多位業內外人士認為,機器人的最佳角色是「人機協作」提高效率 ,比如代替店員處理水果,協助咖啡師手衝、出杯,而非取代人力。    

儘管機器人在短期內很難代替打工人,但其所代表的「智能化」趨勢依然值得關注。    

蔡元凱說:「行業對於智能化設備有持續需求,供人使用的高效、簡單的新型高科技設備是長期發展方向。」  

結語

人類面對新質生產力時,總會無法抑制地對自身存在產生憂慮。    

但就像DeepSeek所說,AI不會取代人類,就像望遠鏡不會取代天文學家。    

AI時代到來,給飲品人帶來的真正危機是,如何在效率和服務之間做好平衡,讓每一杯飲品在流水線的速度中,依然流淌著手作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