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寫網文,會讓我們的「繭房」更狹窄嗎?

「當我用DeepSeek以郭敬明的口吻寫青春暗戀文學」

「如果讓DeepSeek模仿張愛玲文風創作一篇言情小說」

……

(讓DeepSeek模仿文風或原創寫小說的嘗試席捲全網)‍‍‍(讓DeepSeek模仿文風或原創寫小說的嘗試席捲全網)‍‍‍

近日,隨著DeepSeek的爆火,這款以低廉成本撬動本土化應用的大模型被廣泛使用在各個領域。其中,DeepSeek適應不同文風與需求的中文寫作能力讓不少創作者驚歎,小到人物性格,大到故事走向,其腦洞大開的網文創作堪稱應有盡有,更有寫手認為「AI碾碎了我的作家夢」。

deepseek為讀者帶來將靈感變為文字的可能,悄然創造了一種嶄新的創作-閱讀模式。許多用戶逐漸開始學習指令,根據文風偏好生成多種類型的小說,再也不困擾於找不到符合口味的作品。

然而,當閱讀體驗精準服務於定製化需求,成為某種唾手可得的快消品時,凝聚個人偏好與意識的文字卻使讀者落入某種「我與我周旋久」的反芻中。人們閱讀的「AI出品」,似乎正日益消解著閱讀的意義。

一場瞬時體驗:被標籤註明的幸福

「讓DeepSeek創作一篇民國題材小說,主要背景:清末,改良運動……」

搜索發現,社交媒體中有關deepseek創作的指令已初步成熟。用戶提供世界觀、情節人物設定,便可根據字數章節要求生成一篇成型的小說,最快生成速度僅需要二十秒——在現實創作中幾乎比創作者備份文檔的速度更高。與短暫的投入時長對應的是一定質量水準的產出,部分網民對AI網文的評價十分可觀。

(DeepSeek生成小說的指令教程)(DeepSeek生成小說的指令教程)

於是,為了觸手可及的閱讀體驗,更多讀者開始選擇AI定製自己喜好的內容。借助DeepSeek,讀者續寫結尾遙遙無期的《龍族》,獨創了以自己為主角的玄幻小說,為熱愛的cp產糧,圓了他們作為讀者過去無法實現的夢想,在流連網文小說的時刻感到心滿意足。

在滿足之餘不難發現,DeepSeek所生成的內容有潛在規律性與邏輯偏好。網文內容雖不盡相同,但往往具備著高度相似的「爽點」。在指令中輸入關鍵詞「校園生活」,所形成的文章幾乎均出現「木質階梯、薄荷糖、白襯衫、橡皮屑」,許多元素反復出現,組合搭建起繁複的比喻。

(DeepSeek總結的狗血劇情素材)(DeepSeek總結的狗血劇情素材)

從用戶提供的設定再到內容中重覆的元素,似乎AI在輸入輸出中無形劃出一種規整的排列組合,如同連線題一般根據設定的關鍵詞生成文章內容,為讀者編造一場符合心意的文學幻夢。

因此,這種觸手可得的AI創作天然被打上標籤化的印記,在種種類型小說的分支下遊向對應喜好的讀者。

這種閱讀模式讀者並不陌生,在諸如某點網、晉某中文等網站中,為小說歸類標籤,劃分類型幾乎是每本新作開啟連載的必經之路。「快穿、玄幻、無限流」等不同標籤承載著讀者的多元期待,更寄託著她們可感的幸福。她們小心翼翼地繞過雷點,避免爛尾作,精挑細選——DeepSeek卻依靠算法,能精準規避此類風險,快速觸達讀者所需的瞬時體驗。

(小說網站中設置的不同標籤)(小說網站中設置的不同標籤)

這種精密計算導向某種機械的唯物主義:AI根據標籤所創建的內容體驗彷彿就一定幸福無虞。

事實上,「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早有定論,無論是何種類型或標籤,都由大量原創作者在寫作經驗中誕生,而DeepSeek的標籤化創作則只能在現有標籤中不斷分裂重組,難以逸出既定文本數據。

因此,儘管讀者在deepseek寫下的內容中完成精神快充,享受小說帶來的愉悅,這份情感卻始終遊離於文字本身,依舊建立在對某一類型化內容的喜好之上。但無論多麼美味的糖果也會有變膩的那天,當讀者不再滿足於以閱讀為目的的創作體驗,他們正試圖用AI構建腦海中的意象。

一次反轉創作:求證難以言說的意象

「感覺deepseek特別適合腦子裡有很多同人梗但是寫不出來的人。」

更多的,許多讀者除了創作符合個人喜好的作品供自己閱讀外,他們還寄希望於DeepSeek,將腦海中的靈感轉化為可廣泛傳播的作品。當閱讀者身份轉向創作者,AI成為部分用戶眼中能彌合讀者想像與現實創作的工具。

有網民分享「關於某類文學的一切」,提取大量文學中頻繁出現的意象排列成圖。「僅僅是詞語便感受到濃鬱的風情」,文字似乎天生具有為人類帶來敏銳感知的能力。

(網民以不同文學類型為基礎製作的文化素材收集@萬山聽籟)(網民以不同文學類型為基礎製作的文化素材收集@萬山聽籟)

與之相對,在讀者腦海中存在的意象也有強烈充沛的一面,但受製於客觀現實或有限表達,多數人沒能擁有寫下自己故事的契機。許多用戶把未能完成的提綱與初步原創的故事體系交給AI,由它繼續填充著詳細的細節,最終歷經修改、確認不脫離原有設定後正式成文。

這條創作路徑在備受外界質疑的同時更遭受著內容本身的挑戰,即如何驗證AI創作是否滿足了用戶的設想。

有網民分享自己在創作「夢女文」時,DeepSeek時常夾帶「私貨」,融入科幻元素,雖劇情走向符合期待,給人的觀感卻不倫不類,似乎下一秒就要「賽博飛昇」。在滿足用戶對此類文章情感需求時,內容的文學性和連貫性則跌下一個維度。

(時常令讀者產生割裂的AI創作)(時常令讀者產生割裂的AI創作)

這似乎回到文學創作的古老課題,文學表達與作者個人意志的關聯程度。如果說傳統寫作過程取材於現實再架空幻想,融入作者對世界的觀點,那麼AIGC是在數據庫基礎上神筆馬良般繪製起從想像到現實的橋樑。

與謄抄者和編譯者的性質不同,DeepSeek直接參與著寫作過程,那麼,在此模式中孕育的作品是否能完全描繪出作者腦海中最初的模樣?

(詢問AI是否能取代人類寫作後DeepSeek的回答@鹽pop)(詢問AI是否能取代人類寫作後DeepSeek的回答@鹽pop)

或許從指令輸入的那一刻起,最初構想與最終成文便已註定無法相交,任憑如何求證AI填充的其中細節,只能無限接近而無法完全複刻。儘管這並不意味著AI寫下的小說是脫離指令、完全失效的,但這一偏差卻精確指向人們產生想像的來源——是愛、情感、記憶,是我們吸氣呼氣間感受到的每一寸真實。

修仙小說是許多人從小幻想擁有超凡能力,跳出生活既定規則的天馬行空;而無限流主題似乎又與人們對無法逃離重覆軌跡的恐懼息息相關……類型小說總繞不開現實中的可見依據。因此儘管借助DeepSeek創作,許多創作者依然在無限可能的設想中書寫自我。

(也有部分網民讓DS解讀評價自己的作品,並在此基礎上優化)(也有部分網民讓DS解讀評價自己的作品,並在此基礎上優化)

這種與自我纏繞的創作儘管實現了一種通俗的表達,卻也消解了閱讀的意義:閱讀的文本不再是記憶和想像的延伸,而是數據庫投放下竭盡所能的填充。原本腦海設想中的自我似乎逐漸正陷入只有一種聲音的舒適圈里。

一個平衡柱蠆式:折射自我外的廣闊天地

目前借助DS創作的網文中,許多讀者閱讀的重點並不在於ds生成的文字質量達到怎樣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能否貼合用戶的心意——滿足個體化的閱讀偏好,能彌合他們在大綱中寫下的需求。

因此有人認為,DeepSeek創作不推向市場,只是用於自己閱讀的消遣也許無可厚非。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網絡小說平台宣佈AI的投入應用,許多文章在部分寫手的運用下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獨善其身似乎已難以實現。

於是在對ds生成的文學文本細緻考察前,來勢洶洶的AI寫作潮似乎反向提示著人類對於閱讀行為本身的思考。

誠然,在百花齊放的閱讀選擇中,人們往往不願走出舒適區,儘可能在目光所及的文字攝入中採摘最喜愛的那一片,在或有重疊的價值內核中見證不同角色的愛恨情仇。

DeepSeek的日益進化,正為讀者打造起量身定製的溫床。從構思、創作到閱讀由一人獨立完成的模式中,讀者所面對的僅剩下「三頭六臂」般完備的集合體,閱讀服務於指令的小說。然而,當撤掉置於產出內容與讀者之間的AI工具,這種閱讀似乎變得不倫不類:讀者嚥下的僅是設定中食之無味的華麗擴寫,抑或某種投其所好的大雜燴。

(博爾赫斯對書籍與閱讀的理解)(博爾赫斯對書籍與閱讀的理解)

基於AI創作的閱讀似乎讓讀者只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不斷重覆輪迴的指令中滾動著大綱設定,再根據生成的內容繼續修改使其無限趨近設想。正如上文所說,創作中的偏差無法被彌合,於是,讀者的閱讀體驗悄然變成某種「對鏡貼花黃」式的反芻,在僅剩下讀者自己的回音室不斷迴蕩餘音。

然而閱讀既可以是向外尋求的信息輸入,為獲取明確知識而產生的主動動作,也可以是亟待向內澆灌精神哺育。

因此在DeepSeek的組合創造與人們腦海中的想像設定間,需要架起一個精巧的平衡柱蠆式——讓充盈的想法有更多落地的可能,足以撬動困住讀者自己的回音壁,以折射出更廣闊的天地。

(一位寫手對讀者選擇閱讀「AI出品」的評論)(一位寫手對讀者選擇閱讀「AI出品」的評論)

而僅僅執著於DeepSeek的文字是否恰到好處並無意義,更重要的是如何選擇閱讀它們的方式:

踩在堅韌泥土中的閱讀也許並不能二十秒見證一篇快穿文的生成,也無法使人具備上天遁地的輕巧能力,只能一次又一次在與文字的對話中緩緩向前。但至少這樣,才有可能在真正意義上以閱讀為名,為自我觀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知著網 (ID:covricuc),作者:燃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