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省的油錢,全被它割了韭菜」

如今新能源車企的價格戰打得激烈,「有錢人才買油車,想慳錢才會買電車」已經快成為很多車主的共識。

但想要慳錢的買車人,往往都會在同一件事上傻眼——給車買保險。

美滋滋花幾萬塊買了車,還沒等計算出平時充電、保養能省下來多少油錢,就被比傳統燃油車高出幾千塊的保險費用背刺一刀。

更崩潰的是發現保費一年比一年貴,「省下來的油費全給了保險公司」。

這邊車主抱怨保費高,結果去年底官方公佈了保險行業數據,2024年,保險公司在新能源車險業務上足足虧損了57億。

車主們反倒比保險公司先破防。

保險公司居然還虧了?那以後新能源車險不得越來越貴?

眼看著便宜電車都快降到1萬~2萬元一台了,保險費用反倒一路猛漲到了幾千元,甚至近萬元的大關。

一、「車價剛過萬,結果一年保險夠買半台車」

如今新能源車企鼓吹的一大優點就是「便宜」,車便宜、充電便宜,後續的保養也便宜。

但一切慳錢的美夢都停止在給車上保險的那一刻。

隨便找個保險公司報價,發現一年的保費就已經達到了車價的1/8,掰手指頭算算,相當於又買了一輛車。

一般來說,車險費用跟車主年齡、汽車價格等因素掛鉤。

20萬元左右的燃油車的首年保費大概在三四千元的水平,之後如果事故少、違章少,還會逐年遞減。

而新能源電車的保險支出常常會翻倍。20多萬元的車保費動輒衝到七八千元,10萬元左右的性價比車型,一看保費也要三千出頭。

如果買的是五菱宏光MINI、長安糯玉米、奔騰小馬這類主打性價比的小車,更是「買車時我大手一揮,上保險時我摳摳搜搜」。

一位網民年初買了一輛標價3萬左右的奔騰小馬,算上各種折扣補貼,車價甚至已經降到了1萬塊錢左右:但首年保險足足有3770元,真快趕上一半車錢了。

假如只是第一年貴,那麼車主咬咬牙也能挺過去,大不了開得仔細一點,第二年還不降它個幾千塊?

結果一看,好嘛,小心翼翼一整年沒出險,結果續保比首保還貴。

有特斯拉車主第一年在小保險公司上的車險是5500塊,第二年想換個大一點的保險公司,結果一看報價9000多元。

嚇得乖乖回原保險公司續保,結果發現報價也漲到6900元了。

@瀋陽大萌@瀋陽大萌

影響車險價格客觀因素很多,在每個案例里,保險公司給出的上漲理由也各不相同。

不過經歷了錢包大出血的車主多了之後,大家慢慢還是總結出一些規律。

比如很多人發現,一年內裡程超過二三萬公里的新能源車,保費容易上漲。

因為容易被保險公司懷疑是在開網約車、順風車,哪怕你其實是通勤家用。

@小韭菜的家@小韭菜的家

如果你買的車型經常會被用來開網約車,也容易在風險評級中被打高分,成為「高風險」車輛。

社交平台上常被提起的車型包括比亞迪秦、埃安AION Y、零跑C01……還有經常被用來跑專車的比亞迪漢,誰能想到,買個車險還得遭遇「連坐」。

如果是出過險的新能源車主,那到了續保期更是心裡沒底,不知今年要掏多少保費。

去年年底,新華視點就報導過一個例子,某車主前一年出過兩次險,結果保費從4000元漲到了8800元。

貴也就算了,一些多次出險的車主幹脆找不到能買的車險。最後只能買個最基礎的交強險,膽顫心驚地在路上「裸奔」。

當然也有人發帖反駁說自己所在的城市,自家車型的保費並不高,而且在逐年穩定下降。

但從整體來看,新能源車的車險價格比燃油車更貴、更不穩定是事實。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曾經出具過一個數據,2023年,新能源汽車的車均保費為4395元,比燃油車高63%。哪怕扣除車齡因素(很多電車是首年保險,保費天然較高),新能源新車保費仍比燃油車新車高約10%。

@車里有礦-阿礦@車里有礦-阿礦

對於很多新能源車主來說,每年都要交的車險已經成了一筆很大的養車支出。

於是也有不少車主為了儘量不出險、不漲價,想出了各種對策。

比如貼上隱形車衣防止剮蹭車漆,在底盤安裝保護殼來保護電池。

路上遇到一些不嚴重的磕碰,能不走保險就不走保險——「保險漲幅恨不得比修車價格還貴,相當於保險公司墊錢給我修車,明年我還得補上。」

汽車保險本來是為車主潛在的車輛損失兜底的,現在卻成了需要精心嗬護的事物,堪稱當代版「買櫝還珠」。

二、車主抱怨貴,保險公司抱怨虧

面對越來越貴的新能源車保險,很多車主的第一反應當然大罵保險公司「鑽進了錢眼裡」。

最早覺得保費高是因為新能源的技術不夠成熟和安全,隨著技術進步和普及率提高,價格自然就會下來。

後來電車開始滿街跑,又覺得保險公司是想趁新能源這兩年的熱度趁機賺一筆。

直到看到保險公司的虧損新聞——還以為自己是人家苦求的「大客戶」,結果發現這裡面根本沒人得到便宜。

事實上,新能源車險行業已經連續虧損兩年,2023年虧損了整整67億元,比去年的57億還多。

問題的關鍵在於賠付率。新能源汽車的保費雖然比燃油車高出不少,但賠付率更高,約是燃油車的1.4倍,很多保險公司是保得越多、賠得越多。

一個擺在明面上的原因在於,新能源車修起來本來就比燃油車更貴。

如果用手機打吡方,燃油車就像當年的諾基亞手機,外殼掉漆不耽誤功能。路上出點小事故、小剮蹭,補個漆面、做個鈑金就完事情了,幾百塊錢就能搞掂。

但目前市面上的新能源車企都在卷智能化、科技化。新能源車的外殼已經不只是外殼了,而是搭載各種高級智能化設備的「支架」。

車頭裝著激光雷達,後備廂上有360倒車影像……被調侃「撞哪裡都不便宜」。

@含米量偏高@含米量偏高

另一方面,如今的電車配件的高度集成化,這也帶來新能源車維修中的另一個「慣例」——只換不修,大幅提升了修車的成本。

以車燈為例,傳統燃油車的前燈看似是一整個,但轉向燈、大燈、霧燈是分離的,壞了哪個燈泡就修哪個。

但如今市面上哪怕比亞迪秦這種六七萬元的電車,使用的都是集成式大燈。你以為只是轉向燈壞了,結果發現得花5000塊換整個大燈。

汽車維權廣播節目的主持人曉北曾接到過一個求助電話,車主在行駛中刮到底盤,碰壞了2個電池組。

但車企要求必須更換5個,費用是10萬元左右。而這台車買的時候也不過14萬元而已。

@曉北-城市私家車 @曉北-城市私家車 

在現實的事故賠付中,保險公司其實就經常因為換還是修這件事,跟車企發生糾紛。

保險公司說這個損傷不嚴重可以花小錢修,車企說修不了必須得花大錢換。

之前山東的某新能源車主磕傷了底盤電池的外殼,保險公司將其歸為一級輕微損傷。

但車企表示,外殼受損讓電池出現了進水風險,必須整體更換。

@小溪辦事@小溪辦事

除了維修方案各執一詞之外,「要誰來維修」也是扯皮的重點。

一般來說,修車可以選擇官方4S店,也可以去有資質的小修車店,後者的價格當然要低得多。

如今,每個新能源品牌都會給電機、電池等核心部件提供至少8年的質保——但前提是當這些核心部件出現事故或損壞時,必須在原廠維修或者更換。

這也導致大量新能源車的第三方維修率比燃油車低了不少,修車又多一筆成本。

@小溪辦事@小溪辦事

而在長期的「慣例」下,很多第一輛車就買了新能源的年輕車主也會把「只換不修」「出問題就去4S店」當作預設的方案。

就像手機的屏幕花了、零件壞了,品牌方願意更換原廠配件,當然比修修補補更好。

但問題是,質保期內手機電腦的故障維修是廠家買單,車被撞壞了需要更換部件,卻是作為第三方的保險公司在付錢。

事實上,有很多修車、汽車類博主都科普過,新能源車企的質保大多數隻限制核心部件在原廠維修。

車漆掉一點、車身壞一點,在第三方維修廠都沒什麼問題。

但絕大多數年輕車主還是會選擇去4S店,「反正走保險,要修就修好點」。

然而,就是這一次次出險、一筆筆賠付,最後共同推高了新能源車主的保費上漲。

三、車企下場賣保險,照樣難頂

新能源車的高價車險,如今似乎已經陷入一種困局:車主們抱怨它比油車保險貴,保險公司嫌它風險高還虧本。

看起來,只有新能源車企們靠著貼滿車身的昂貴智能配件,以及小維修店不敢修也不太會修的集成化零件,成為了唯一的受益者。

從去年開始,隨著越來越多車主開始抱怨「續保難」「保費貴」,一些新能源車企乾脆自己賣起了保險。

比亞迪、特斯拉選擇直接開保險公司(特斯拉的保險不在國內售賣),而蔚來、理想和小米旗下子公司都成立了保險經紀公司,相當於給車主和保險公司做了個官方中介。

目前,比亞迪和蔚來的保險業務已經落地,不過看起來依然沒有緩解車主的擔憂。

比亞迪的車險在車主群體中評價不錯,價格普遍比市場上低了1/4。

但尷尬的是,即使背後有如此龐大的銷量在撐著,它的保險業務依然在虧本。

2024年全年比亞迪保險虧損了1.69億元,綜合償付能力也在不斷下降。這攤生意到底能做多久,依然讓人心裡沒底。

蔚來的車險走的則是「高價買服務」路線。

價格高於市場報價,但只有通過平台購買車險,才有權限購買它包含保養、補漆、事故代客值守等服務在內的「無憂包」。

圖省事、不差錢的車主,才會更傾向於通過蔚來平台購買車險。

今年1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等機構推出了一個「車險好投保」平台,主要是為瞭解決一些高賠付風險的新能源車輛買不到保險的問題。

但對於很多車主來說,已經率先開始考慮保險的「消費降班」了。

不少買了10萬元左右小車的車主第一年上了全險,之後都打算只買最基礎的交強險和第三方責任險。

省略了最貴的、主要用來賠償車輛損傷的商業險,「真撞了就認倒霉修車吧」。

對於正在高歌猛進的新能源車企來說,牢牢掌握和產業有關的每個環節,才能建立起更堅不可摧的護城河。

但當普通人已經開始不被價格戰輕易誘惑,轉而去思考養車保險成本的時候,車企似乎也應該重新思考自家苛刻的修車條件、昂貴的維修成本。

只可惜在那之前,新能源車主們依然還得暫時先接受高價車險這個事實:「早知道當初就不貪這便宜,買個電動單車上下班代步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