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的2025,站在量產與國產的時代路口
從2013年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首款人形機器人Atlas亮相,到今年春晚上宇樹科技的機器人甩手絹走紅,從特斯拉Optimus在工廠里笨拙地分揀電池、優必選Walker S1在比亞迪、吉利等汽車工廠里忙前忙後,精準抓取汽車線束,人形機器人產業通過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已經走到了商業化前夜的重要時點。

特別是在近期,人形機器人量化的呼聲越來越高。當然,這離不開馬斯克帶來的流量。
此前,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已經明確提出Optimus人形機器人的量產目標:計劃於2025年生產1萬台,在2026年下半年開始向特斯拉以外的公司交付Optimus機器人。
他認為,「Optimus有潛力帶來超過10萬億美元收入的機會。」美東時間1月29日,在特斯拉2024年第四季度的財報電話會上,馬斯克對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潛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將關於人形機器人推向輿論潮頭。
2025年,這個曾被科幻電影預言為「機器人元年」的年份,或許正在以超乎預期的速度成為現實,機器人革命可能比想像中來得更快。而對於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鏈而言,這場盛宴背後既有彎道超車的機遇,也暗藏「卡脖子」的隱憂,技術突破、成本博弈與國產產業鏈突圍又將如何進行?
01 技術突破:從「瘸腿走路」到「類人進化」
所謂人形機器人(Humanoid Robot),指的就是具備人類外形特徵、能雙足行走的智能機器人,其核心價值在於模仿人類形態以實現與人工工具和環境的無縫交互。
早期機器人只能在固定場景完成單一任務,而新一代人形機器人開始向「通用性」邁進,而本質上則是將語言交互、運動控制、環境感知三大系統整合的結果。
目前,人形機器人已被譽為”人工智能的終極載體”,其擁有更廣泛的應用場景適應性,例如複雜地形行走、精細化操作及情感化交互,其價值不僅在於替代重覆性勞動,更在於重構生產力範式。
由於擁有上述優勢,人形機器人也成為機器人領域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而據高盛預測,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將達到380億美元,140萬台出貨量,覆蓋10%-15%的危險和汽車製造崗位。
所以,人形機器人也成為人工智能、高端製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競爭的新高地。從2023年至今,海外的特斯拉、亞馬遜、Google等大廠開始強勢進入市場,馬斯克的積極態度便可見一斑。
中國工信部更將人形機器人定位為”顛覆性技術”,政策紅利持續釋放。而在這場全球頂尖高科技的競賽中,中國企業也不可能成為旁觀者。

比如,截至2024年6月底,優必選擁有2450餘項專利,其中超過450項為海外專利,發明專利佔比近60%,人形機器人有效專利數為全球第一。其超50%的研發投入佔比、率先商業化落地的Walker系列,成為中國乃至全球賽道的領跑者。
能夠走到取得現在的成績,據《節點財經》觀察,人形機器人產業也克服了很多發展中不得不面對的困境。其中的瓶頸之一,就是數據訓練「黑洞」。用行業里的人一句話,「訓練一個機器人比養孩子還難」。
人形機器人需要海量場景數據訓練,但獲取成本極高。國家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曾經做過測算,訓練機器人分揀電池需要採集數萬次抓取動作,涉及光線、角度、材質等變量,單次數據採集成本超千元。
這也是為什麼當前機器人更多停留在「語言交互」階段。這是因為互聯網公開語料至少能支撐大模型對話,但物理世界的動作數據幾乎要從零開始。
而對於國產人形機器人行業來說,可能還要面臨著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國產供應鏈的硬件「瓶頸」。一台人形機器人需要40個以上的精密關節,而伺服電機、減速器、力矩傳感器等核心部件長期依賴進口。如何更好的實現國產化替代,降低產品成本,成為整個行業必須要突破的核心瓶頸之一。
02 國產化的三重推力:政策、場景與開源生態
就在不久前,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在位於浦東的張江模力社區正式啟用,首期能容納超過100台人形機器人同時訓練。這裏的機器人,有的在學走路,有的在打太極拳,很像是一家機器人技能學校。

正如《節點財經》在前面提到的,人形機器人需要大量的訓練數據,「熟能生巧」,輸入的數據和訓練的次數越多,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越高。這樣的訓練場建成後,能夠有效降低具身智能技術發展過程中的投入成本。
這隻是國內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一個側面,整個中國產業鏈正在悄然構築護城河。據工信部《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明確提出:2025年突破「大腦、小腦、肢體」關鍵技術,2027年形成國際競爭力。政策驅動下,長三角、珠三角已湧現出超過100家人形機器人相關企業,一場國產化突圍戰正在進行中。
在《節點財經》看來,人形機器人的國產化突圍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核心部件、場景革命與開源生態。在核心部件上,國產機器人產業採取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長期以來,國產人形機器人在伺服電機、減速器、力矩傳感器等核心部件長期依賴進口。但是,近年來國內產品開始撕開缺口,在絲杠、編碼器、空心杯電機等細分領域,中國企業開始撕開缺口。比如江蘇雷利推出全系列關節電機方案,精度接近日本產品但價格低30%;長盈精密與外企合作研發機器人精密零件,實現小批量交付。
只要撕開缺口,中國龐大的製造業和人口規模,就可以為國產機器人產業提供獨特的試驗場,進而帶來「場景革命」。比如,優必選Walker S系列人形機器人已進入汽車工廠執行質檢任務,成功完成了車標及車燈毫米級精準質檢等工作。這些場景不僅驗證技術,更倒逼企業開發高性價比解決方案。
此外,國內人形機器人產業的開源生態玩法,也在逐步打破國外巨頭的壟斷。比如國家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發佈的全球首款開源公版機「青龍」,標誌著中國正試圖繞開特斯拉的封閉體系。
如果人形機器人產業將迎來爆發,中國公司定然不會缺席最具競爭力的板塊。
03 未來,2025年將成「臨界點」?
目前,關於人形機器人產業最熱的討論就是量產化的到來。
2月11日,宇樹科技在其京東官方旗艦店上架了兩款人形機器人產品,型號分別為Unitree H1和G1。第二天,9.9萬元起售的G1人形機器人首批銷售訂單就已售罄。

工廠中,優必選的機器人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比亞迪汽車工廠,優必選Walker S1人形機器人第一階段實訓工作已初步取得成效,效率提升了一倍,穩定性提升了30%,相關優化工作還在持續進行中,預計在2025年第二季度具備規模化交付條件。
此外,優必選還與與東風柳汽、吉利汽車、一汽-大眾青島分公司、奧迪一汽、比亞迪、北汽新能源等多家車企,以及富士康、順豐等知名企業展開人形機器人實訓合作。
在這裏,《節點財經》可以有一個大膽地預測,伴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執行器與機械和電池存儲等行業的持續發展,人形機器人將在未來幾年深入到生活、生產的各種場景。而在其背後,這不僅僅是單個產業的競爭,而是整個AI時代大生態的博弈。
當美國Figure AI憑藉6.75億美元融資狂飆突進,當特斯拉用自動駕駛數據反哺機器人訓練,中國企業必須回答,如何在資本熱度退去前,建立可持續商業模式?如何在開源生態與專利壁壘間找到平衡?
或許,答案就藏在長三角的工廠里、深圳的實驗室中,以及無數工程師對「成本降低1%」的執著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節點財經」(ID:jiedian2018),作者:節點財經,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