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這面鏡子照出了什麼?

作者/ IT時報記者 林斐
編輯/ 王昕
DeepSeek橫空出世所引發的漣漪遠不止於技術突破本身,而是更深刻觸及創新生態的核心架構——對外,開放並參與全球化;對內,破除功利,重視基礎性研究,是我國業界科技創新急需的催化劑。
DeepSeek的成功絕不是自己悶頭在屋裡鼓搗出來的。知識與技術的跨國交流,向來都是創新的「營養劑」。DeepSeek團隊成員主要畢業於本土高校,卻並未局限於本土視野,而是站在了全球科技積累的肩膀之上,比如先進芯片技術的飛速發展、國際人工智能前沿知識的汲取。這不禁讓人聯想到我國的「兩彈一星」 工程,在那個年代,其背後許多科研帶頭人都具有留學背景,他們將知識帶回國內,有力推動了我國國防科技的重大突破。
如今,在民用科技領域,全球化已成為創新的關鍵,科技產品在全球舞台上時刻面臨全球用戶最挑剔的目光。只有在效率與質量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才能在國際競品的包圍圈站穩腳跟,贏得生存與發展的空間。
即使西方某些國家政府逆全球科技深度交融的潮流而行,但開放與參與全球化的進程不會改變,這是中國科技實現跨越式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在科技外交領域,強化與科技強國及新興科技國家的雙邊、多邊科技合作協定,建立常態化高層科技對話機制;又如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共同規劃國際科學研究議程,協調全球科技資源配置,參與各類科技領域的標準建立,提升我國在國際科技規則製定與合作項目主導中的話語權;同時鼓勵國內科研團隊與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知名開源技術社區,貢獻自主研發的優質開源代碼、算法與技術方案,吸引全球開發者參與完善與創新,提升我國在全球開源技術生態中的影響力與貢獻度。
在採訪報導工作中,常常能聽到專家、業內人士希望完善跨境科技合作法規政策體系的建議,在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中,跨境科研合作、知識產權共享與保護、人才跨境流動等方面還未深度發掘。

在破除功利主義、重視基礎性研究的維度上,DeepSeek宛如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國科研生態的隱憂與希望。一方面,我國科研在應用層面成果豐碩,論文發表量與專利數量可觀,另一方面,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所佔比例仍不高。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為36130億元,比上年增長8.3%,投入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R&D經費投入強度(R&D經費與GDP之比)達2.68%,比上年提高0.10個百分點,略高於「十三五」以來年均提升幅度。但在世界主要國家排名中,我國R&D經費投入強度列第12位,已接近經合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2.73%)。
但從更深層次來看,主要創新型國家基礎研究投入佔全部研發經費投入的比重保持在15%~20%之間,而我國近年來基礎研究經費佔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的比例在6%左右,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投入基礎研究的比例仍然偏低,僅為9%左右,發達國家這一比重在35%以上。
針對基礎研究長週期、高風險、成果不確定性的特質,可以打造多元化資助模式。盧保科學獎獲得者的主要成就從來就不是短短兩三年內實現的。
比如,擴大國家層面的基礎研究基金覆蓋面,採取滾動資助機制,為科研人員提供5~10年甚至更長期限的持續支持,使其能潛心深耕基礎問題,擺脫短期考核壓力。
又如,我國高校的「強基計劃」已經實行多年,是否可以在整體評估後,輻射到更多擁有基礎性研究專業特長的高校。
又或是,鼓勵並推動跨國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引導國內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與國際夥伴合作,共建聯合研發中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圍繞新能源汽車、高端芯片、智能製造這些關鍵產業技術需求,開展聯合攻關和集成創新,實現從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到產業化應用的全鏈條合作。
作為科技人才的最大來源,高等教育應大刀闊斧改革課程體系,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構建跨學科基礎課程平台,涵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科學等核心基礎學科,培育學生寬厚的知識基礎與多元思維視角。設立跨學科研究生培養項目,鼓勵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組成研究團隊,開展前沿性基礎研究課題,在實踐中錘煉跨學科協作與創新能力。
同時,鼓勵科研人員勇於突破傳統思維邊界,挑戰未知科學領域,容忍一定比例的研究失敗,營造寬鬆自由的創新氛圍。摒棄單純以論文數量、專利申請量及短期經濟效益為核心的評價指標體系,轉向聚焦科研成果的質量、原創性、科學價值及對學科發展的未來影響力。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豆包AI 東方IC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