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錢、業務,湧向「機器人」

2月19日,A股指數走高,人形機器人、DeepSeek概念、機器人概念板塊領漲;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收盤,人形機器人板塊上漲8.35%。

人形機器人產業近期利好不斷,「大廠、小廠」紛紛加速佈局。目前業內的一個共識是,從產業發展節奏看,人形機器人產業2025年有望進入量產元年,2026年迎來商業化爆發

不過,即便有樂觀的預期,人形機器人量產仍有「成本」和「技術」兩座大山要跨過。

01.2025,量產元年?

人、錢、業務,都在湧向機器人賽道。

據「IT桔子」數據顯示,2024年具身智能領域發生了78起融資,總金額達到了91.89億元。

圖源:IT桔子圖源:IT桔子

中信證券近期的研報中提到,預計2025年人形機器人出貨將會突破1萬台;到2030年,預計人形機器人出貨量將達到500萬台左右,市場需求會升至約7500億元

2月18日,宇樹科技首席執行官王興興在接受央視新聞採訪時表示:「現在AI驅動機器人每天進化非常快,基本上速度是超過我預期的,每天給我的驚喜也非常大。我個人感覺在今年年底之前,整個AI的人形機器人會達到一個新的量級。」

據「趣解商業」瞭解,宇樹科技方面表示其2024年最大的突破就是在5月發佈的以超低9.9萬元售價火出圈的Unitree G1人型智能體,並通過強化學習不斷升級;此外,宇樹科技2024年還推出了第二代健身泵PUMP MAX和第二代4D激光雷達,性能都比前一代有所提升。

圖 源:罐頭圖庫圖 源:罐頭圖庫

除了具身智能領域的垂類企業外,還有不少「跨界選手」也在佈局機器人業務,2025年的機器人賽道勢必會更加熱鬧。

例如智能清潔領域的代表企業追覓,在今年的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 2025)上,追覓科技就攜全生態產品體系高調亮相,其中帶有「仿生多關節機械手」的掃地機堪稱全場焦點。

而追覓投資孵化並深度合作的具身智能機器人公司魔法原子(MagicLab)近期成功開發出了第一代自研靈巧手產品MagicHand S01,具備11個自由度,手部負載高達5公斤,作業場景下最高負載超20公斤。此外,據「趣解商業」瞭解,魔法原子人形機器人MagicBot已經在追覓科技智能工廠落地實訓,執行產品檢測、物料搬運、零件取放、掃碼入庫等工作,彼此之間實現了小範圍協作。今年一季度,魔法原子除了發佈新一代 MagicBot人形機器人產品,還將同步實現規模化量產,並快速於工業、商業服務場景逐步落地應用。

圖 源: 微 博截圖圖 源: 微 博截圖

甚至還有支付寶的母公司螞蟻集團也下場做機器人了。近日,有招聘平台信息顯示,螞蟻集團開放招聘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系統和應用等崗位;對此,螞蟻集團官方回應表示,「螞蟻集團去年註冊成立了螞蟻靈波科技有限公司,聚焦具身智能技術和產品研發。螞蟻集團在持續佈局和加大AI投入。」

圖源:微博截圖圖源:微博截圖

不難看出,各路入局的玩家紛紛將短期的目標瞄向了落地應用和量產,那麼,人形機器人要實現大規模量產的困難在哪裡?

首先是技術難關。國內一線研發專家曾經在人形機器人系列電話會上提出了人形機器人量產的四個技術痛點:

1.手部和腿部硬件集成難度大,需要更高的損失峰值功率和驅動能力;

2.腿部行走算法穩定性難以保證,學術界尚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類人走行算法;

3.手部精細化感知難度大,涉及到手的21-26個自由度;

4.雙臂協同、混合智能操控和避讓等算法難度大,需要高維度的規劃。

圖源:罐頭圖庫圖源:罐頭圖庫

其次是在成本層面。人形機器人的量產還得考慮軟硬件的成本控制,如何隨規模效應逐漸均攤成本。

人形機器人的材料和零部件很多有需要量身定做的方案設計,智能體需要的高精度電機與常用電機的結構、材料不同,標準部件難以直接集成,成本就更難降低。

隱藏在高成本和高技術之下的,人形機器人量產的真正難題,是要在技術飛躍和量產時間之間做取捨。

如果要產出非常「擬人」的智能體,就需要更多時間,如果先量產一個沒那麼「擬人」的,與市面上現存的智能體差異化競爭的優勢就沒那麼大。但是這中間有存在一個時間差的競爭,怕就怕有的企業耐得住寂寞搞研發的時候,對手已經搶先一步量產一個低配版的搶佔市場心智了。

所以,也可以說,人形機器人量產的真正難題是「時間」

02.距離賺錢還有幾步?

和所有新的技術商業化路徑相似的,人形機器人也要經歷工業化-商業化-家庭化的過程。

所以我們看到,人形機器人最開始是在車間「擰螺絲」,也就是從工業化場景滲透的;而如今,人形機器人正走在商業化的路上。

圖源:微博截圖圖源:微博截圖

其實早在宇樹機器人上春晚扭秧歌之前,機器人就已經滲透在生活中了,比如工業流水線上的生產機器人、有智能駕駛功能的電車、或者是此刻正在收拾衛生的掃地機器人,這些都是具身智能早期的產品。

只是在沒有生成式AI之前,具身智能的產物有一個特點,就是操作單一性。

就拿工業生產來說,流水線的工作重覆、機械,儘管如此,但當下中國每萬名產業工人就只有400台機械臂在使用,也就是說滲透率只有4%。機械臂滲透率比想像中更低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它不能很好滿足市場「柔性生產」的需求,而有了生成式AI加持之後,升級的智能體可以更好地自適應和自我學習,例如在流水線上更加靈活,能實現更小規模、靈活配件的「柔性生產」。

圖源:罐頭圖庫圖源:罐頭圖庫

所以,在醫療、工業製造、養老、家庭服務等領域,都是人形機器人最被看好的應用場景

據「趣解商業」瞭解,對於人形機器人在製造業場景中的應用,優必選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計劃,2025-2027年,優必選人形機器人將逐步拓展至中等難度任務,重點打造3-5個專用場景下的應用;而隨著大規模的落地應用,將不斷提升產品的性能,逐漸實現規模商業化,同時不斷降低人形機器人的成本,並橫向拓展至消費電子製造業等其它行業及應用場景;2028年-2033年,優必選人形機器人將進一步拓展到較為複雜的任務場景,具備超過10+種技能,成為多任務通用型工業人形機器人。

圖源:罐頭圖庫圖源:罐頭圖庫

而從行業整體來看,當前人形機器人在商業化進展緩慢,背後實際是人形機器人下遊市場需求不明確。這也是大部分高新技術產品市場化的問題,由於高新技術產品對技術創新有極高要求,結果滿足要求的產品又太貴,所以逼得中遊廠家只能推出一個又一個便宜的版本。

還有就是,人形機器人在非結構化場景中的應用受限;由於機器人通用性不足,無法靈活應對突發事件。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落地,最需要的是一個迫切又確切的場景;以現在的局面來看,高端製造需求下的工業化場景,以及人口老齡化趨勢下的生活化場景是商業化價值最高的場景。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宇樹人形機器人登上春晚爆火,近期宇樹售價9.9萬元的消費級人形機器人G1、售價65萬元的工業級人形機器人H1人形機器人在上線京東平台後迅速售罄下架。對於機器人的定價,宇樹科技工作人員對「九派新聞」表示:「未來,四足機器人降到三四千人民幣的問題不大,可以真正進入消費級時代。目前四足機器人1萬人民幣的價格,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還是有點貴的。」

圖 源:微博截圖圖 源:微博截圖

按照機器人一日千里的發展速度和降價趨勢,在未來,機器人能在多元場景中給廣大用戶帶來極大的幫助;而人形機器人能否真正取代人類的部分重覆勞作,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人形機器人必然是未來的趨勢,誰能率先把這個「故事」具象化,誰才是贏家。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趣解商業」,作者:劉亮,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