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DeepSeek刺激完的VC們,終於讓自己忙起來了

一群風險投資人
在會議上熱烈討論 AI 機會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
作者|李京亞郵箱|lijingya@pingwest.com
DeepSeek對中國創投圈的衝擊,遠比ChatGPT要來得更猛烈也更實際。
不久前,頂級風投Orbit Startups創始合夥人賓威廉在聊到中國投資圈時還形容,「現在大概有一半的(中國)VC都撐不下去了」 。之後DeepSeek徹底出圈後,外界也在討論「為何VC集體錯過DeepSeek」的話題。但隨著人們對DeepSeek帶來的影響認識的更清楚,投資圈反而從這種情緒里走了出來。
2025開年以來,一級市場的動作也透露了一些風向:先是隨著DeepSeek需求爆棚而走紅的AI Infra公司們紛紛宣佈新的融資情況;之後具身開始變得火熱,2月20日,星海圖宣佈完成新一輪A輪近3億元融資,3月6日,智平方完成新一輪過億元Pre A+輪融資。同日,國內團隊發佈的通用型AI Agent產品Manus AI深夜刷屏,又把Agent推向台前。與此同時,中國科技資產在海外二級市場得到重估,VC圈也在熱議著「IPO開閘」的傳聞,多家VC機構開始久違的擴招。
投資圈正在進入到一個新階段,被DeepSeek刺激完了的投資人紛紛開始動起來了。
所有人都知道要投AI應用了,但,怎麼投依然混亂
在DeepSeek以後,對於「AI應用究竟該以什麼樣的姿態存在?單一對話類的產品該不該存在?是不是模型即應用?」這些問題,投資人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短短數週,DeepSeek完成了全市場的教育,它提供了一種極低成本的方案,為C端應用降低了推理模型(相較於o1)的使用成本,理論上,AI應用的爆發近在眼前。
時間線回到去年秋,彼時OpenAI推出新模型產品線o系列模型,主打複雜推理,o1是該系列的第一代。作為OpenAI的核心模型產品,它給出了外界關於通用Agent技術路線的信息,即真正認真做的Agent推理部分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部分頭部投資人相信一個理念,即AI應用必須做成Agent才可以投,比如英諾天使基金合夥人王晟,「我們認為AI應用幾乎可以跟AI Agent(AI智能體)畫上等號」,他稱,沒有o1就沒有Agent,o1離Agent還有距離,但已經相當接近。
他做出回顧,2023年不是投資應用的好時候,2024年也不是,2025年才是。而矽星人瞭解到,英諾在春節期間投決了三個項目,都是應用,都在原來計劃之中。
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周誌峰也在日前接受《財富》專訪時也表述了類似觀點,以前他在應用層採取「慢慢來」,「以前我是多看、少開槍,今年可能適當地多開兩槍。」「我相信今年大概率是應用全面落地或是超級應用出現的時間了。」周誌峰及他的啟明創投,在去年活躍異常,他的表述也反映出去年投資圈對應用層的態度。
矽星人經調研發現,去年VC投資人們面對AI應用,大多持觀望狀態,其間有多方因素構成,從行業角度,大家還在注視模型的邊界和AGI到來的時間線;情緒角度,整體市場相對偏保守,以觀望情緒為主;頭部效應角度,缺乏「Killer App」和很好實現商業閉環的案例給大家帶來信心。
「年後VC們肯定會積極的去找(應用),至於能不能找到好的項目投出手,這還不一定。」在王晟看來,DeepSeek最重要的衝擊是讓原本不相信AI應用有機會的人,聲稱大模型C端沒有商業模式的人開始相信這件事。
所有人都知道要投AI應用了,也開始忙了起來。新的問題變成了,該如何投。
「矛盾點在於,不一定能判斷出什麼是好項目。」
對於AI應用賽道,人們喜歡用統計方法,把全球應用產品通過估值、融資額,日活月活等各維度指標拉出榜單,總結出前50名產品,再綜合評判新產品是否值得去投。但到了真的做決策的時候,對於做應用的創始人是否真正有能力去利用好模型的能力,這些都不好判斷,這卡住了絕大部分投資人。

a16z的應用榜單一向是全球初創風向標,3月,矽谷頂級風投機構a16z又發佈最新的《全球Top100生成式AI消費級應用》榜單,DeepSeek躍居全球第二。
在尋找AI應用層投資思路同時,很多VC發現,AI infra 層的投資機會因為DeepSeek的出現而變得更加清晰。DeepSeek公佈545%利潤率,為行業投下核彈後,瞬時帶出AI Infra的重要性以及其商業模式的探討。
實際上,AI應用的本質還是產品與用戶,蹭DeepSeek流量快速完成搜索,快速完成私有化部署的應用產品無法形成最終用戶閉環,但AI infra反而可以。理論上,AI infra是大模型建設的必需品,是模型優化的保障,在DeepSeek產業驅動下,AI infra層做出率先反應也很正常。
華創資本去年年末決定投資袁進輝的矽基流動,後者於2024年12月在華創內部過會,當時華創的管理合夥人吳海燕對LP(有限合夥人,即機構出資人)們講述了一個邏輯:Scaling Law(擴展定律,模型性能隨著參數量、數據量和計算資源的增加而提升)放緩、開源模型追上閉源、應用生態逐步成熟、AI應用將在2025年迎來爆發。吳海燕當時提出上述觀點後,需要對LP進行很多解釋。但等到2025年1月下旬,這些不證自明,隨著DeepSeek V3、R1的爆火和出圈,「連父母輩70多歲的人都在關注和談論」。在此期間,矽基流動也迎接了一波註冊和調用高峰。
另一個火熱的是AI Agent概念。阿爾法公社合夥人劉罡表示,具身、AI眼鏡等賽道更為新興,這產品很難做到高成熟度,某種程度上還是產業鏈基礎設施驅動,即一些核心基礎和零部件等是否到位,但Agent產品成熟度、具像化較高,更產品驅動。因此投資人可能很難短時間判斷具身等賽道的產品力,但Agent則能通過產品感受到部分產品力。
這或許Manus一夜火爆的原因之一。Manus短暫點亮了國內的Agent生態,當投資人們將目光看向Agent,對症下藥最容易拿到融資機會,但伴隨著與真格基金強綁定的Manus引發的討論,也帶出來了一個真問題,究竟什麼才是Agent的真正形態?
有一線投資人告訴矽星人,雖然營銷策略非常成功,但他們還並不認為Manus是Agent的終極形態,「其就著很局限的場景做了一些漂亮的case,有能力,但不見得是值得借鑒的產品或技術參考路徑。」
同屬Agent賽道的Pokee AI創始人朱哲清感受到Agent賽道投資熱度變化並不太大。
「Agent投資跟大模型投資一直是兩條線上的邏輯」,他稱。他眼中Agent最終形態是可以幫助用戶在日常和工作中直接完成終端創造和寫入,比如直接投放廣告或者直接去訂酒店,而不只是寫網頁。而他認為的未來Agent,核心瓶頸不在目前大眾聚焦的deep research方向,而在如何真正打通數千個平台,代替人寫入每個個體的互聯網賬戶。他也並不認為AI應用和Agent有強綁定關係,「很多時候AI應用就是用來輔助人類,而Agent是真正的執行機制。」
朱哲清告訴矽星人,目前投資人們看Agent項目的方式就是「看商業護城河和技術護城河,看用戶粘度和會不會被人輕鬆複製。」
於是,AI Infra,AI應用和AI Agent暫時呈現出一團亂麻的狀態,他們並沒有太多直接衝突的關係,但投資人們還不完全清楚哪裡才是改變的線頭。
繞著DeepSeek投
熱鬧回來後,接下來要往哪走。
吳海燕計劃在2025年重點佈局智能製造產業鏈+AI的方向,這與幾家頭部機構一致。芯片、具身智能+AI,是當下熱度最高的賽道,也是投資人們節後共同的發力方向。「實際上,我們早就關注DeepSeek了,它在開源社區里一直是非常獨特的存在,可惜沒有投資機會。」
DeepSeek沒有尋求融資,這是大多數頭部投資人的遺憾,如果DeepSeek之後開放融資,相信不論多少錢他們都願意參與,但是當下,他們似乎也找不到與DeepSeek可以合作的地方。
於是,繞著DeepSeek投成了許多人的投資策略。
這種策略曾經是圍繞OpenAI展開。在2023年以後,矽谷創業者們先是達成了一個「繞著OpenAI走,做OpenAI不做的才有機會」,後來發現,應用、Agent、Infra,OpenAI幾乎貫穿了所有領域。但他唯獨留下了兩個方向是以投資的形式呈現的,即人形機器人和芯片。
在DeepSeek開源周之後,OpenAI也將自己的技術能力從模型的研發延伸到了infra層,鑒於DeepSeek之後很可能涉足多模,目前也還沒帶來應用層更新的形態,那能留給投資人的機會,似乎也只剩下具身智能和芯片這兩個暫時DeepSeek不太可能涉及的方向。
另一種「繞著投」的含義,在於避免和DeepSeek的正面競爭,以及繼續維持自己原本的投資節奏。
峰瑞資本投資人在內部交流會中指出,在國內市場,DeepSeek對於對面向消費者的(ToC)模型廠商影響較大,對於面向企業的(ToB)模型廠商影響相對較小。其具體指,在ToC領域,部分廠商可能會感受到較大的衝擊,他們面臨開源與商業化選擇的挑戰:如果保持閉源,是否能達到一線模型水平?如果選擇開源,是否會顛覆現有的商業模式?這些都是模型初創和他們的投資人2025年必須回答的真問題。
在這些籠罩所有人的挑戰之下,很多機構在努力不讓自己的節奏被打亂。
明勢創投和錦秋基金是在應用領域相對活躍的兩家機構。前者堅持著投超級產品經理的邏輯,2023年就開始陸續下注,將陳冕(Liblib)、張月光(前妙鴨產品負責人,創立「沐言智能」)、景鯤(Mainfunc)、薑公略(Viture)依次收入囊中,在圈內被認為「投資成績頗有亮點」,閔可銳創立的秘塔更是明勢2018年就天使輪投資的AI項目。據明勢創投透露,他們計劃2025年還保持同樣的應用投資節奏,因為提早就做好準備,他們不認為DeepSeek會帶來投資部署方面的衝擊。
王晟也告訴矽星人,DeepSeek R1出來之後,英諾天使投資人們只是在群裡進行交流,沒有專門開會,「我仔細思考了一下,R1對我們的投資策略沒有影響,只是讓我們更加確定了今年製定的投資策略,就是這樣。」王晟表示。
DeepSeek衝擊後帶來的改變,目前看還多處於信息驅動層面,純技術、商業層面的驅動還不足夠,投資人們也在尋找著更清晰的邏輯,並試圖讓它們跟自己原有的路線靠攏。但對於本就需要靠熱鬧勁來推動的創投行業來說,此刻,熱鬧勁兒回來了本身,可能就是最重要的那件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