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曝光「張伯禮院士」帶貨宣傳護膚品:實為 AI 偽造

IT之家 3 月 16 日消息,據央視新聞報導,近年來,AI 深度偽造技術被用於假冒名人,包括名醫、企業家等。其通過換臉和合成人聲手段誤導消費者,侵犯了個人的肖像權和聲音權益,還誤導消費者購買虛假產品,影響健康,破壞市場秩序。

報導提到了一個「AI 張伯禮院士」宣傳某品牌護膚品的影片,影片中使用張院士的形象和聲音,從而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張伯禮院士本人對此表示,還有十餘條此類涉及其形象、聲音的假影片在網絡上傳播。「非常氣憤!我覺得它對我的影響還是第二位的。我覺得更可怕的是這些東西誤導消費者,對老百姓造成了影響。你是又花了錢,有的時候還是買了假藥,影響老百姓的健康。同時也違反國家的法律,破壞市場秩序。當然我們專家的形象受到玷汙,我們確實也很氣憤,但是又很無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自然人享有肖像、聲音等權益,任何組織或個人利用信息技術偽造都是侵權行為。為此,天津中醫藥大學緊急給網信部門發函,申請對涉嫌侵犯張伯禮院士肖像權及姓名權的相關影片和公眾號進行管控處理。

除了張伯禮院士之外,一些商家通過 AI 換臉、合成人聲等手段,將一些名醫、名人、企業家的面容與聲音進行移花接木。綜合IT之家此前報導,雷軍曾在今年兩會期間談到,「去年‘十一’,有網民說過了 7 天假,被我整整罵了 8 天,剛開始我覺得網民拿我開涮我也能接受。但這類內容增多且質量低劣後,防不勝防,網民也紛紛投訴。」

雷軍表示,當他想通過法律維權時,卻發現對此沒有專門的立法,只能用隱私權、肖像權、名譽權等法律起訴,而這些都要量化損失。「在網上被罵 8 天,損失根本沒法量化。」雷軍說。雷軍呼籲,人工智能技術興起以後產生了很多新問題,相關部門要提前預判,提前立法。

更久前,央視曾在今年 2 月揭露 AI 合成名人音影片亂象。專家表示,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未經授權,不得深度合成製作發佈他人信息。網店接單 AI 深度合成製作名人影片,已經屬於侵權行為,並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