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手機換電池?小心爆炸!!!

來源:雷科技AI硬件組 | 編輯:天星

隨著智能手機性能過剩,決定手機使用壽命的瓶頸早已從手機卡不卡變成了電池耐不耐用。但即便手機品牌再怎麼在手機電池壽命上發力,在「不講道理」的用戶面前,再長壽的電池也能再兩年內走完短暫的一生。

正因如此,部分手機用戶選擇自己動手,給手機換上更大容量的第三方電池。但這些第三方電池,其實也是一個不小的隱患。注意,這裏說的安全隱患並不僅僅是第三方電池本身使用方面的安全隱患,而是自己拆電池這個行為背後的安全隱患。

博主給手機換電池爆炸了

2025年2月,有博主在小紅書上分享自己的小米13 Pro手機在自行更換K80 Pro的電池時,因安裝時不慎破壞了電池封裝,導致電池出現熱失控。用人話來說,就是他裝電池時用蠻力把電池按進去,把電池壓變形,著火了。

圖片來源:小紅書圖片來源:小紅書

博主表示「所幸手機沒有燒到」,但表示會向商家維權,因為商家「誤導」了博主,讓博主誤以為K80 Pro的電池可以裝進小米13 Pro的機身中。同時,這位博主還申請了僅退款售後。

說實話,相比於「退貨退款」,博主選擇「僅退款」我倒是可以理解,畢竟自燃後的鋰電池應該沒有快遞公司敢攬件。但從評論區和酷安平台的討論來看,在小米13 Pro中安裝K80 Pro的電池並非個例,簡單搜索都能找到大量的成功案例。相比之下,原博主這種「翻車」行為才是少數。

這裏的「少數」有倖存者偏差的因素,因為絕大多數對自己動手能力沒有自信的網民根本不會自己網購電池並拆機安裝。但話又說回來,網上銷售電池的商家基本都會標註「更換需要一定動手能力」,且博主申訴的理由也不是電池本身產品有問題,是商家誤導「可以裝」,而酷安等社區的大量成功案例證明了商家說的確實沒錯。

那自己換電池,真的可靠嗎?

手機「換電」需求始終存在

想討論用戶自己換電池這種行為,我們需要明確一個觀點:並非所有品牌都禁止用戶自行更換電池。在海外(主要是歐盟)的地區要求下,允許用戶方便地更換電池已經成為了產品進入該市場的準入門檻。

在準入門檻和巨額罰款的雙重威脅下,就連蘋果也為消費者提供了自行更換電池的選項——前段時間被陰謀論者懷疑的iPhone鋼殼電池,就是蘋果方便用戶自行更換電池,防止用戶像小紅書博主那種「大力出奇蹟」導致電池變形自燃的安全措施。

國內品牌也是如此。儘管在統計層面,國內用戶手機換機週期要短於海外用戶,但近幾年國內手機用戶對手機的「期待壽命」也開始往36個月看齊,用戶換電池的需求始終存在,甚至國內絕大多數手機品牌也推出了由品牌提供保障的官換電池服務。

圖片來源:微博圖片來源:微博

但很顯然,品牌的官換服務只會給你換上一塊原廠相同容量的電池。像原文博主這種以小改大的做法,品牌一般都不會考慮。既然官換行不通,那用戶們就只好私改了。

嚴格來說,換電池除了品牌自己的官換,其他都屬於私改行為。但因私改的市場過於龐大,除了這種自己買電池自己動手的私改,部分企業也提供了由第三方企業提供保障的「私改」服務。

至於三者之間的區別,我們做了一張參考表。

圖片來源:雷科技圖片來源:雷科技

事實上,因換電(包括改電)市場過於龐大,換電服務市場已經經歷的多次迭代。光是夾在品牌原廠和用戶之間的第三方品牌更換服務,也從最早的手機維修店升級成了如今的電商平台服務。以大家購買電子產品時首選的京東為例,在多年前京東就上線自營的3C數碼維修服務,以第三方維修(部分為非授權維修)的形式提供上門維修、換電服務。

可能有人看到「非授權」三個字就覺得沒有保障,但在我看來,「非授權」正是這些第三方服務商的體現差異化和價值的地方。

首先,品牌的官方換電池服務一般只提供與原始型號相同規格的電池,無法滿足用戶對於更大電池容量核心需求。其次,官方服務往往費用較高,且預約相當麻煩。即使是免預約服務,也需要找半天親自前往售後點,維修週期較長。

但這些問題對電商平台來說「都不是問題」。

首先,電商平台的換電服務不受品牌授權的限制,能夠提供更加多樣化的選擇,從原廠同規格到更大的第三方電池應有盡有。此外,像京東等大型電商品牌本身就整合了大量第三方維修服務。以iPhone 15 Pro換電池為例,京東不僅有蘋果官方維修服務,甚至還提供了更便宜的「京東優選服務」,同時還給出寄修和上門維修兩種選擇。

圖片來源:京東圖片來源:京東

如果我們跳出京東方自營的售後服務,那選擇就更多了,各種五六千毫安時大電池更換服務在電商平台層次不窮。

但正如用戶自行更換一樣,所有非授權維修(改裝)都面臨安全和售後的風險。自營業務出事了我們可能還比較好找售後,如果在第三方平台上選擇第三方維修,多層轉包下售後維權顯然會給用戶帶來不少的額外成本;更不用說第三方維修往往意味著要丟掉原廠保修了。

相對來說,小雷還是更建議大家選原廠的電池更換服務(官換);或者凡事自己動手,出了事情自己認栽。

那些「釘子戶」催生的市場

其實用戶之所以要「私改電池」,無非還是新手機吸引力太小,用戶換手機的週期被「無限」拉長——曾經的手機用幾年就換,如今的手機用到不想用了再換。

這種使用週期「看不到頭」的情況,除了盤活了第三方換電市場外,其實也催生出了不少非常有意思的「新賽道」,比如已經成為互聯網名場面的「改裝XR」——用拆機換中框後蓋的方式把iPhone XR「偽裝」成iPhone 11、12甚至是更新的手機。網上還有些商家提供收費降班服務,力求讓手機能用的更久。

圖片來源:蘋果圖片來源:蘋果

歸根結底,這種現像其實也反映了智能手機市場同質化的現況,新機型的創新不僅在硬件上趨於飽和,軟件和功能的差異化也變得越來越小。這使用戶對新機的購買熱情逐漸冷卻,為手頭的設備「續命」成了當前最好的選擇。

可以肯定的是,在AI時代,隨著手機品牌從硬件更新到軟件更新的轉變,上文這種為手機換電改命的情況只會越來越普遍。而手機品牌們的內卷戰場,或許也會圍繞如何為用戶提供長期可持續的體驗展開。前段時間手機品牌先後為手機推出超長時間的軟件更新,依我看就是這種轉變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