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不信,這位廣東仔用 AI 讓「不擅長」變成「發亮點」,還拿了獎
在AI時代,除了問技術能做什麼之外,還需洞察人本身擅長什麼。
等等!我不是2019年畢業的,是2009年!
在極客電影(ID:geekimovie)的採訪進行過半後,柔樹突然反應過來自己之前說錯了,畢竟他是一位已有數十年工作經驗的特效師了。
雖然他形容自己沒什麼時間概念,但從他多元的從業經歷就能看出,他總能在每個階段精準地踩在時代發展的風口上,清楚自己在當下最需要什麼。

畢業於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柔樹已成為走在AI動畫前沿的探索者。
在文字領域遇到瓶頸後,他便轉戰美術界,用在一年之間獲得的技能包,於手遊興起之際迅速成長為一名專業的特效師,並在AI技術初顯潛力時,將其運用於二次元動畫創作,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去年柔樹用AI創作的一分鐘動畫短片《格式化》,講述了一位歌手機器人的儲存卡被格式化而失去記憶的過程,本片在即夢與剪映聯合舉辦的AI短片挑戰賽中,獲得「即夢AI未來影像計劃大眾選擇獎」。
拿出廣東人做生意的靈活、敏銳與果敢,柔樹成功完成一次次跨界。
回憶起每個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幽默而從容地剖析自己能力的邊界:年輕時為另謀出路學技能花光辛苦攢下的一萬塊積蓄、在一眾不看好AI作品的聲音中打破人們的刻板印象……曾經的種種不易,都成為一段段好玩的經歷。
讓我們來聽聽他是如何提煉自己每段經歷的優勢,在AI時代找到適合自己的賽道,把前進的每一步邁得大膽而穩健。
不過,時至今日,柔樹依然不認為自己是一位導演,更傾向於定義為創作者,在其看來,他更像一個觀察和參與角色成長的存在。
01 技術瑕疵?沒問題!審美在線都搞掂
「順勢而為」一直是柔樹的特色。
作為較早進入AI圈嘗試影視化創作的人,他回憶道,在2024年上半年時AI技術尚不成熟,他意識到很難用它做出以劇情見長的優秀作品,於是選擇了「音樂+劇情」的創作方向,用一首歌的時間簡練地引出一個有趣的概念,更能以小見大、引人深思。
柔樹坦白道,自己非導演科班出身,寫故事或畫分鏡不是他的長項,但他能很順利地找到值得表達的內容。
AI的存在讓柔樹覺得跟科幻題材作品中常出現的機械人很相似,於是他決定以一位「歌手機械人」為故事主角,以她經歷的「格式化」為切入口,講述能引起每個人共鳴的故事。
《格式化》的每個鏡頭中都有宛如電視機雪花的格子,象徵歌手機械人的儲存被格式化的進度;

伴隨著那首她演唱過歌曲的旋律展開,越來越多記憶片段出現與流逝,機械人微微眨眼,平靜而傷感。
我相信凡事存在過的東西都會留有痕跡,不會完全消失的。
細膩的情感漣漪、對「存在」的終極思考,讓這部短片餘味悠長,展現出AI在二次元動漫創作中的潛力。
當時柔樹使用的AI工具包括Midjourny和即夢,不過AI生成的畫面直接拿來用效果還不夠好,為此有數十年特效師經驗的柔樹用自己擅長的傳統作畫技術進行補充優化。
首先他將場景與角色分層生成,然後用AE進行逐一調整,比如給角色添加圍繞的光斑等效果,通過細緻地調節肌肉運動方向,讓眨眼等表情更加生動。

在大量的拆分與微調工作中,談及如何保證畫面風格既獨特又統一,柔樹的答案很簡單——「一切以創作者本人的審美為準」。
從24年5月開始,柔樹花了二至三週時間完成這部短片,其中他認為最難的是「保證畫面銜接得足夠自然,讓人看不出AI的痕跡」。

當時AI生成的畫面還有很多明顯的不足,所以我用了紫色這樣較為鮮豔的色彩作為基調,配合一些光暈效果,吸引視覺注意力,起到遮瑕的效果。
創作中沒有完成體的工具,經歷著日新月異的進步的AI更是如此。對症下藥、見招拆招,總能化解困難,柔樹就這樣將新技術打磨成自己趁手的工具。
02 從抗拒到真香?磨細工不影響有熱度
除了追求前沿創作的突破,柔樹還善於說服觀眾提升他們對作品的接受度。
打破成見,是新技術與新藝術問世必經的坎坷之路。
柔樹表示,他一直致力於讓更多的人樂於接受AI生成的作品,他笑稱自己早期發佈的內容是「一看數據熱度不低,一打開評論都是差評」。當時動畫圈的很多原畫師與觀眾普遍抗拒AI,認為其生成的內容根本談不上是藝術品,願意深入去瞭解它的人少之又少。
「要先讓大家願意點進來看」,於是柔樹希望推出AI痕跡不明顯的作品,讓人們先被好內容吸引而來,再感受到原來用AI可以做得這麼好。
不停留於口號式宣傳,只用實打實的內容說服大家;就像早茶店推出的新款式,無需掛上什麼噱頭,讓食客吃上幾口,自然見功夫。
柔樹表示,有人欣喜地告訴他自己就是看了他的作品,才發現用AI做動畫真是大有可為,
我當時真的好感動!對於AI創作我也是剛開始比較抗拒,試了後才覺得’真香’,所以我希望能讓更多人發現它的魅力。
當然對作品內容講求務實之餘,柔樹還很注重作品發佈的策略。
他會在小紅書等平台上分享自己的作品,不過他習慣慢工出細活兒,每週只產出十秒左右的內容,有時打磨一兩秒的畫面就要耗時一天。

他意識到需要保持一定的曝光度,不然等他完成一部作品時,有些關注過他的網民就走了。
於是,他沒有閉門造車,而是定期在網上發佈新完成的內容,無論片段的大小都會保持周更的頻率,在個人創作習慣和互聯網受眾需求之間,找到一個讓彼此都舒適的平衡點。

03 不怕入錯行!擅長觀察自己的人最好運
人在年輕時往往難以認識到自己該做什麼,柔樹也是如此,不過路走著走著調整好方向了,便沒有哪一段是白走的。
《格式化》是柔樹第二個完整的AI作品,此前他的經歷可謂豐富多元。
2009年他從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後,發現自己並不能在文字工作者中脫穎而出,於是自幼喜歡畫畫的他報班學美術;再發現自己的天花板後,他想得很開,馬上採取行動謀取新出路,為他的職業生涯帶來轉機。
學了一年美術後,他認識到自己再怎麼努力下去,也很難趕超美術專業學生積累了一二十年的童子功,然而柔樹並不覺得這是一件壞事,他開朗地表示「這讓我可以選他們不會選擇的方向」。
2012年正逢手遊興起,他發現特效師是一個競爭人數少、上升快的崗位,
我可以放下美術專業的人練就多年難以捨棄的手繪功夫,而將學美術時掌握的對色彩、構圖、明暗關係的審美經驗,轉化為對特效工作的加持。
有舍才有得,柔樹用他的經驗證明,你敢於放下的東西,也是成就你的東西。
到了2024年,遊戲行業已趨於飽和,捕捉到新技術藍海的柔樹選擇從遊戲圈轉戰AI圈。
他提到特效師的工作涉及對前期的畫面的整合加工,工作流其實與AI很相似,而AI可以幫助他從後期一個崗位的從業者轉身為全流程的創作者。
他指出隨著AI技術的推廣,「一人即為團隊」的現象會越來越普遍,從編導、攝製到後期,一個人就能完成一部作品。

他認為AI對創作者起到「補全」的作用,人們可以讓自己的優勢借助AI得到充分的發揮,同時AI可以填補人們原本不擅長的地方。
對於AI他採取「化為己用」的態度,以開啟藝術創作的更多可能性。
對於如何運用AI,柔樹強調創作者一定要找到有個人差異化優勢的賽道。
其實AI技術的準入門檻不高,面對豐富的開放教程,新手在一週內可以入門,最難的還是在於把內容做到最好。
他表示今後AI的運用會更趨於細分化、專業化,因此創作者需要挖掘適合自己發力的垂類領域。
他建議,大家可以從自己的愛好出發,因為個人愛好所形成的積累是最豐富的創作資源。
比如對於愛看二次元動漫的柔樹而言,「如果給我一個真人電影的角色,我還不太能產生畫面感,但只要給我一個動畫角色,我馬上就可以想像出TA會有什麼樣的畫面。」
除了「取長」,柔樹還善於在創作中「補短」。
他常和粉絲在群裡一起討論新作品的角色,把不同的反饋融入劇情設計中,來強化這個他本不太擅長方面。
他不喜歡用預先的概念去框定某個角色的發展軌跡。
正如他從多年前打遊戲以來一直沿用的網名「柔樹」,溫柔地見證每個角色像一棵樹那樣成長起來,就是他最喜歡的。
自《格式化》創作完成近一年以來,AI技術正取得越來越多的進步,為動畫創作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而優秀的創作者要像粵語中的「醒目仔」那樣機靈地隨機應變,提升對行業的適應力與對自身的判斷力。
當問AI能為我們做什麼之前,我們需先反問自己,究竟最愛做什麼、最擅長做什麼。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極客電影」,作者:酸梅湯,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