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大幅調低全球AI服務器出貨量,全線下調相應供應鏈股價預期
高盛下調AI服務器出貨量預測,行業增長面臨放緩。
3月24日,高盛分析師團隊下調了機架級AI服務器(Rack-level AI Server)銷量預測,2025年及2026年預計出貨量分別從3.1萬台和6.6萬台下調至1.9萬台和5.7萬台(以144-GPU等效計算)。這一調整主要源於產品過渡期影響以及供需的不確定性。
高盛認為雖然2025年第二季度對中國台灣ODM/散熱供應鏈來說將是強勁的季度,但高盛對全年出貨量持更為保守的態度,並預計產品轉型期可能在2025年第三季度再次對出貨量造成影響。
因此高盛相應下調了中國台灣ODM和散熱供應鏈相關公司(廣達、鴻海、FII、緯創、艾菲克、雙鴻)的目標價,降幅在7%-21%之間,並將廣達電腦評級從”買入”下調至”中性”。此外,高盛認為對投資者而言,ASIC AI服務器相關企業表現普遍優於GPU AI服務器供應商,這一趨勢可能將持續。
高盛指出:
高性能 AI 服務器的需求不會被機架級形態完全取代,因為一些客戶仍然傾向於使用主板解決方案,以獲得設計上的靈活性。我們對AI推理和通用服務器的前景保持樂觀,其增長分別受到 AI 技術應用和更新週期復甦的推動。
高盛大幅調低全球AI服務器出貨量
高盛分析師團隊預計,AI訓練服務器仍將是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這主要由不斷升級的高級AI模型對計算能力的需求所推動。然而,其出貨量增速預計將低於此前預期,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
產品過渡期影響:隨著GPU平台在2025年下半年過渡到新一代產品,出貨量可能在過渡期間放緩;
生產複雜性挑戰:全機架系統的生產複雜度高,增加了產能爬坡的不確定性;
需求端變數:隨著更高效AI模型(如DeepSeek)的發佈,市場對密集計算能力的需求存在爭議;
關稅風險:ODM廠商需要時間分散生產基地並提高良率,而云服務商和企業客戶也需要時間評估額外成本。
因此高盛同樣調整了AI訓練服務器的收入,預計相關收入將在2025年同比增長30%,達到1600億美元;2026年同比增長63%,達到2600億美元。此前的預測分別為1790億美元和2480億美元。
機架級AI服務器: 預計2025-26年出貨量為19,000/57,000個機架(以144-GPU當量計算),市場規模為540億美元/1560億美元(之前預測為880億美元/1820億美元)。
高功率AI服務器: 預計2025-26年出貨量為423,000/423,000台(以8PU當量計算),市場規模為1060億美元/1040億美元(之前預測為900億美元/660億美元)。
AI推理服務器: 預計2025-26年銷量將增長41%/39%,價值將增長105%/33%,這得益於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
通用服務器: 預計2025-26年銷量將增長6%/4%,收入將同比增長9%/7%,這得益於更換週期的逐步恢復和新CPU平台的推出。
全線下調供應鏈股價預期
基於上述AI服務器市場展望調整,高盛下調了多家中國台灣AI服務器供應鏈公司的盈利預測和目標價,其中廣達(Quanta)評級下調至中性。
高盛認為,在對大中華區科技行業的整體覆蓋中,廣達的目標價上行空間相對較小。高盛預計,由於機架級AI服務器的需求不確定性,以及即將到來的生產過渡可能導致交付放緩,因此對當前一代機架級AI服務器的需求/供應存在不確定性。 在這一框架下,高盛將廣達、鴻海、FII、緯創、AVC、Auras的目標價下調了7%~21%。
對於投資者而言,這一市場調整反映了AI服務器產業從狂熱增長到理性擴張的轉變,供應鏈公司估值也相應調整。高盛的分析稱,雖然增長放緩,但AI基礎設施投資仍是科技行業主要增長動力,但由於各種限制因素,其增長步伐將比此前市場預期更為溫和。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不代表平台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華爾街見聞」,作者:鮑奕龍,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