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觀察丨試點三年覆蓋千萬靈活就業群體,新職傷準備再次擴圍

封面新聞記者 張越熙

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以下簡稱“新職傷”)自2022年7月1日在北京、上海、四川、廣東等7省市啟動試點以來,已覆蓋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快遞員等1000多萬名新就業形態人員。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表示,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通過完善費率等政策,從擴容省份、新增企業、拓寬行業等方面穩妥有序擴大試點範圍,準備將試點省份由7個增加到17個,並逐步推動在全國實施。

公開報導顯示,作為首批試點企業,記者瞭解到,以美團為例,其已累計投入14億元,為試點省市600多萬名騎手繳納了新職傷保費。騎手如在送單過程中受傷,可通過騎手App一鍵申報,在線提交就診證明、事故鑒定書等材料。隨後,騎手可按照流程提示,實時跟進新職傷的平台經辦和主管部門審批過程,醫藥費報銷款等也將通過線上自動流轉。平台相關負責人表示,騎手流動性強,工作時間相對更自由多樣,新職傷的創新探索貼合了靈活就業群體的從業特點,實現了有效保障。

新職傷作為新就業形態人員的“工傷保險”,經過近3年試點,已經探索出很多可供複製的經驗。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總結為以下三點,第一,新職傷覆蓋全面,每單必保,每人必保;第二,新職傷強化了對新就業形態人員重大意外傷害的兜底保障功能;第三,新職傷與原有商業保險可並存,為參保人員提供了雙重保障。

記者採訪中發現,在騎手發生意外事故時,新職傷確實起到了很好的兜底保障作用。就業地有無新職傷試點覆蓋,甚至已經成為一部分受傷騎手康復後選擇工作時的重要參考因素之一。

四川成都騎手葉強對記者表示,2023年6月6日23點左右,他在送最後一單時,遇到兩名行人從機動車道下出租車後違規跨越車道護欄,因當時正下大雨,刹車打滑,葉強為躲避行人摔倒在地,導致鼻骨骨折。“那兩名行人承擔了我的七成醫藥費,我又聯繫平台客服和經辦人員,通過新職傷報銷了賸餘的部分。”葉強說,“幾年前,我曾在廣東做過工程電路工作,工地上風險大、勞動強度大,還經常因為項目工期等原因遇到欠薪。後來,我經朋友介紹回老家做騎手,本來是為了過渡,結果發現收入還可以,也有保險兜底保障,就一直做到了現在。”

2023年發佈的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數量已經達到8400萬人,占職工總數的21%。隨著平台經濟等新業態的發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數量將進一步增長。而在具體實踐中,騎手等新就業形態人員的工作時間、地點等都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有的僅在盛夏、隆冬等旺季跑單,有的寶媽會根據自己孩子的上下學時間“插空跑單”,還有的僅利用每天下班時間和週末兼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表示,目前,我國城鎮自雇以及平台就業在內的各類靈活就業人員超過2億,鑒於靈活就業人員工作、收入的不確定性,不能完全按照職工的要求強調“五險一金”,而是需要分解排序。

張成剛說,新職傷的制度研究正式於2018年啟動,並最終在2022年落地試點。作為面向新就業形態人員的社會保障,新職傷的性質跟傳統工傷保險一樣,都屬於社會保險。

如何找到一條途徑適應上述多樣化的新就業形態,並儘可能保障最大範圍的勞動者?相關專家最終在分階段、分步驟推進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上取得了共識。

南京師範大學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專家在總結分析試點經驗時表示,江蘇在新職傷新機制的探索成果表明,新業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風險分類分層分檔保障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有助於就業規模擴大與就業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