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和林:各地錯開競爭、跨區域聯動,推動具身智能產業形成差異化集群化發展態勢

封面新聞記者 易弋力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具身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引發各界熱議。

今年以來,我國多地也在加速佈局“具身智能”產業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明確提出發展具身智能的城市已超過20個。北京、深圳、上海、杭州憑藉技術、產業和生態綜合優勢,整體領先全國。合肥、鄭州、天津、南京等地也已在一些細分賽道佈局,廣州、成都、蘇州已將具身智能納入戰略先導產業或未來產業培育計劃。

“具身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具有怎樣重要的意義?各地如何更好的利用自身優勢尋找到細分賽道,形成差異化、集群化的發展態勢?3月26日,知名經濟學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分享了他的精彩觀點。

“具身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有三大重要意義

什麼是“具身智能”?“具身智能”主要應用的場景都有哪些?

盤和林表示,具身智能是一種通過物理實體(如機器人、自動駕駛車輛等)與環境交互實現感知、決策和行動的智能系統。其核心在於“具身性”,即智能體通過身體感知物理世界,並在交互中動態學習與適應,形成“感知-行動”閉環。具身智能比較主流的應用場景有智駕,工廠執行多任務工作,家務、陪伴和護理,高危環境中的巡檢。

目前,我國“具身智能”領域的發展情況如何?盤和林稱,中國處於具身智能的快速發展迭代和應用落地階段。從政府層面看,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納入“具身智能”,定位為未來產業,推動技術從實驗室向實體轉化。政府希望具身智能能夠實現兩個目標:締造更多應用和改變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從企業層面看,國內代表性企業,比如智元機器人、優必選、宇樹科技、眾擎機器人、雲深處科技等等。在電機和靈巧手等核心部件上有突破,但同時也有些製約,比如芯片。從產業鏈角度看,上海、廣東等地形成產業集群,政產學研用平台(如通用機器人產業研究院)加速技術攻關與商業化驗證,產業規模正在迅速擴大。

對於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盤和林認為,有三大重要意義——

其一,從國家戰略層面將具身智能納入到未來科技產業佈局當中。標誌著其從學術概念上升為國家戰略方向。報告提出“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這說明對於具身智能產業,政策不僅為技術研發提供了背書,還通過資源傾斜加速產業鏈上下遊協同發展。

其二,讓“人工智能+”帶動產業變革。具身智能強調“身體與環境交互”的智能生成機制,突破了傳統人工智能依賴符號運算或單純腦力計算的局限,更貼近人類智能的生成邏輯,從而促進人工智能的發展,而另一方面具身智能的應用場景覆蓋智能製造、醫療、服務等多個領域,其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將催生新質生產力。所以,具身智能既能促進人工智能發展,也能促進傳統產業通過AI+實現發展。

其三,提高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具身智能已成為美、日、歐等科技強國的必爭之地。中國通過政策引導和產業培育,可在人形機器人、智能終端等細分領域形成標準製定權,減少對西方技術的依賴。

各地應發揮自己產業優勢

介入到具身智能當中去

今年以來,我國多地都在加速佈局“具身智能”產業的發展。那麼,從目前各地部署“具身智能”的情況來看,各地都有哪些發展優勢?

盤和林舉例稱,北京的優勢是科研人才資源集中,所以北京集聚清華、中科院等頂尖機構,建成中關村具身智能創新產業園,計劃3年內培育50家核心企業,形成千億級集群。其中海澱區通過“揭榜掛帥”機制突破具身大腦模型、智能芯片等關鍵技術,並開放機器人訓練場推動技術驗證。廣東的優勢是產業鏈完備與市場化能力強。所以廣東依託珠三角地區最完整的電子製造產業鏈,華為、小鵬、眾擎機器人、優必選等企業已推出高仿真人形機器人並投入工廠實訓。浙江尤其是杭州,宇樹科技、雲深處科技等具身智能企業,依託良好的營商環境,依託浙江民營資本的支援,如今也在具身智能上做出了不錯的成績。

對於“各地如何更好的利用自身優勢尋找到細分賽道,形成差異化,集群化的發展態勢”,盤和林表示,“我讚同錯開競爭的發展模式,具身智能也要防止產業內部過度內卷和同質化競爭,就如同我們前面說的,北京更加適合從事科研技術開發,廣東適合具身智能在製造的應用,而杭州上海可以考慮將具身智能應用到商業場景,各地都應該發揮自己產業優勢,來介入到具身智能當中去。當然,從政府層面需要做好幾點。比如,促進跨區域聯動。北京的技術研發可與廣東的產業鏈、重慶的製造場景形成互補,這需要政府去進行產業銜接。比如,促進人才和資本的流動和驅動。加強要素供給,但要素分佈是不均勻的,要打破區域要素流動的壁壘。而本地政府也要積極推動要素向具身智能企業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