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觀察丨AI大幅降低內容創作門檻,創作者經濟如何在AI衝擊下尋找出路
封面新聞記者 付文超
近期,“AI淘汰網紅”話題持續發酵。DeepSeek的文案生成能力遠超人類腳本創作,Sora可批量產出短視頻,AI虛擬偶像或已取代部分真人網紅,收穫了一波又一波粉絲,也吸引了許多品牌的目光。
AI大幅降低內容創作門檻的同時,更迫使真人網紅重新定位。3月26日,在第九屆克勞銳新媒體生態大會上,《AI紅利:創作者解鎖萬億市場》新書正式發佈。據悉,這本由天下秀董事長李檬撰寫的新書,因其對“AI將淘汰網紅”的尖銳預言與破局方法論,成為行業熱議的“生存指南”。

作為一名在紅人經濟領域深耕十五年的創業者,李檬的行業洞察始終超前。2019年,他預言“網紅將替代廣告公司”,而今在《AI紅利》中進一步提出:“AI正在淘汰那些混日子的內容創作者,但真正優質的內容生產者會跟AI合體,拓寬創意邊界,開創全新商業格局。”這一觀點直擊行業痛點。
李檬在克勞銳大會分享了有關“AI賦能創作者”的觀點和洞察,他表示:“未來十年,創作者經濟的本質是做‘品位的生意’。”當AI接管重複性勞動,人類創作者的核心使命轉向“情感連接”與“價值定義”。
面對AI衝擊,行業正形成兩極分化。從《AI紅利》這本書的視角看來,最近10年,創作者經濟已經經曆了兩次裂變:一是全民創作時代:短視頻、直播等平台崛起,疊加AI技術,使業餘愛好者(如廚師、司機)能輕鬆將興趣轉化為職業。二是人機協作革命:生成式AI以超高效率輔助創作,彌補人類狀態波動、精力有限等弱點。AI已能譜交響樂、繪藝術畫、寫劇本,但其真正價值在於成為“永不疲倦的助手”,幫人類跨越技術門檻,專注創意決策。
AI雖然可以輔助創作,但人類的思想和創造力是機器無法替代的,AI更多是作為一種工具來提升效率。AI 創作內容的最大風險,就是對真實感的破壞,人們一旦對真實的東西有需求,任何加工和修飾都會是一種破壞。
與其與AI比拚創作效率,不如深耕“真實的力量”。人類創作者跟AI對比的核心競爭力,是真實。AI淘汰的是套路化內容,但會獎勵那些用生命體驗說話的故事講述者。這正是《AI紅利》揭示的生存法則。
AI引發的行業核裂變中,淘汰與紅利並存,恐慌與希望共生。正如《AI紅利》所言:“生存的關鍵不是強大,而是適應。”當技術將創作門檻夷為平地時,真正的贏家將是那些既懂機器邏輯,又擁有人性溫度的內容造夢者,以及那些在“人機協同”中找回創作初心的破局者。
此外,AI也在加速內容產業的頭部化、精品化。為什麼內容平台以前可以擁抱大量腰尾部的、平庸的內容創作者,現在卻不行了?那些既無創意又無特色,依靠模仿和單純追熱點獲得一席之地的平庸創作者,對內容平台已經失去價值。AI 本身就有超強模仿能力,就是追熱點也更具時效性。